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学分:2 学分学时:32学时
课程代码: F0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先修课程: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与检测、土力学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制订时间:2015年3月8日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限选的专业模块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建筑工程建造的全过程,是贯穿整个专业教学环节的一门重要课程。

课程主要结合广东地区(省统表2010)讲述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编制、归档整理及竣工验收备案的知识,穿插介绍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的内容。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职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将知识目标培养内容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各部分分解为递进的多个教学情景,以教学任务为基本教学单元, 以技能培养的具体行动为执行方式,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 最终完成技能及理论知识培养任务。

(一)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运用工程建设资料管理的原理结合广东省建设资料管理的标准进行资料的编制和归档整理。

•能胜任建筑现场资料员的工作。

2、知识目标:
•掌握工程建设资料管理中质量验收的划分与验收、资料的编制、归档整理与竣工备案、及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的内容。

•从资料员实务知识出发,掌握现场资料员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工程质量验收的方法、步骤出发,掌握现场质安员的工作的主要内容。

3、课程对应的岗位目标分析:
课程相应主要岗位设置:施工现场资料员。

课程对应岗位能力要求:①熟悉现场资料员工作内容,完全达到资料员标准,基本能胜任资料员工作;②能辅助进行工程质量的验收和参与指导工程实体的建造过程。

本课程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在授课时秉持理论为能力和技能的提高提供保障、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岗位需求为指导的理论知识点,培养出学生四大方面的能力。

即:结合工程实际问题(会思考)、再(会收集)所需解决问题的资料、然后(会模仿)制作相关资料,最后(会动手)对该问题进行解决和拓展。

4、素质目标
(1)培养较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2)培养现代的文化模式——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

(3)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

(4)养成科学的工作模式,工作有思想性、建设性、整体性。

(二)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1、课程内容设计(一般指一级项目编号及名称、内容)
(四)第一次课设计梗概(40分钟)
1、与本课程相关的案例资料介绍。

首先引入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介绍资料员及质安员)分析,将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引入教学过程,并进行一一说明。

并结合广东省的地域特点及地方要求讲解一套有代表性的资料完成过程及实物展示。

(10分钟)
2、课程简介。

从而明确本课程将要讲授的是哪方面的知识,并介绍课程相关信息。

(5分钟)
3、明确本课程可以学什么。

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体系进行细化分解,从课程目录谈起,给学生明确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将知识点一一进行实例化的告知,从而起到让学生了解课程体系的目的,从思想上感受所学知识不难。

(5分钟)
4、讲述前几届本专业毕业学生现在正在从事的有关与课程相关的工作内容,阐述今后工作对本门课某些知识必须掌握的程度。

(5分钟)
5、讲述将通过什么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

(10分钟)
6、最后讲述考核方案,具体见下面。

(5分钟)
四、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我专业特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授课班级多。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四个合一:即知识教育与专业资格考证合一;理论与实践的合一;教室与现场合一(综合实训室教学);项目目标与学生考核评价合一。

故本课程的教学组织拟采用以下方法:
1、考证理论大纲引导教学法,本门课程与多种职业资格考证紧密结合,应以考证相衔接的教学才是有目的的理论教学。

2、讨论式教学法,学生通过讨论协作进行知识的强化,达到相关职业考证要求。

教师分工安排:
协调统一制作课程标准,并依照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别制定各自的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及课件,用于教学需要。

五、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结合广东地域重点讲解工程技术资料的编制和竣工验收,以及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的内容;理论考核比重占本课程的60%。

具体考核目标如下:
六、教材的选用
(一)教材或讲义编写建议
1、教材或讲义必须依据本标准选定或制定。

建议最好将选定教材进行知识重组后制定相关部分的讲义【结合上课课时要求将重点内容和次要内容进行重组】。

2、参照本课程标准制定教材(讲义)应充分考虑对应职业岗位(资料员、质安员或施工员等)考核的要求。

3、本课程理论性较强,讲解应尽量结合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实际工程案例、工程建造后的支撑材料等来进行。

课后应尽量有配合完成体现相关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的拓展作业任务。

4、教材的选用应尽量体现职业理论性和技术技能性,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和反映本专业区域施工的特点。

应将最新规范、最新要求(国家的、地方的)的使用尽量纳入教材(讲义)范畴。

5、教材的编写,尽量以学生为主体,文字表达恰如其分即可,做到图文并茂,案例实际可行,增加感性认识成分,减少理性成分,增加知识的实用性(职业考证)成分,减少无谓的篇幅。

让学生使用过程中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6、特别的,教材中最好应参入能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可操作的活动设计成分。

(二)推荐教材
1、首选教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编制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04年6月第一版(ISBN:7-)
2、教辅教材:
3、参考教材:
4、建议按照课程标准,结合地域特点和前3种推荐教材自编可操作性强的讲义,运用于教学。

(三)教学参考资料
《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中国建材出版社;
《建筑施工质量检查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行业等网站参考资源:
网易土木在线:建工之家:中国建筑网:
ABBS建筑论坛:中国钢结构网: /
七、主要教学资源要求
(一)教师要求
1、教师应充分认识本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应尽量为学生职业资格证的考取服务,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空间;实践技能充分体现动手操作和施工现场管理的能力,为工作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下基础。

2、要求教师有授课时的《教师教学记录本》以对学生各阶段的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做好考勤登记表和平时成绩登记表的过程考核工作。

从客观和主观因素对该课程的授课和学生做出评价。

(二)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多媒体教室及资料实训室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针对本课程的地域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尽可能收集多种信息资源,包括现场施工录像、课程视听光盘,网络课程资源的收集。

2、有条件的教师应尽可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加本课程利用企业资源的优势,解决学生课程参观,项目实训等问题,以满足学生对本课程感性认识的需要。

3、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本课程相关书籍介绍)及网络电子资源,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使学生知识拓展发挥到极致。

八、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教学的老师应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应尽量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实际工程案例、工程施工情景等来进行;实践教学应注意项目驱动,实践导向,以任务引领的项目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应尽量有配合完成体现相关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的拓展作业任务。

使学生在完成各个项目活动中激发学习潜能。

2、建议按照本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和实训指导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