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相关推荐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二、现代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是岁月的书签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②“孤身在外,遇到选择,不要从利益出发,要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好出发!”③那是母亲的笔迹。

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很少回去,即使偶尔回家,也不再带着一本书。

可是,母亲依然记得她夹书签的习惯,依然记得在书签上给她留下温暖的只言片语。

④她从小就喜欢看书。

那时常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看到哪一页,便夹在那儿。

而母亲第一次在书签上写字,却是小学四年级时。

那时她正看一本《安徒生童话》,那一天正好看到《海的女儿》,回来继续看时,就见到书签上母亲写了一句:“如果你是那条美人鱼,你会怎么做?”那个晚上,她想了这个问题许久,她都为自己的想象力而惊讶。

⑤可是,她并没有告诉母亲答案,母亲也没有问她。

后来,母亲就常在书签上给她留字,或是提出问题,或是提醒学习,而她,有时也会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母亲都会及时作答。

这成了母女间的默契,平时说话从不说起这些事,而她也常常更换书签。

⑥读初中时,她迷上了琼瑶的小说,心中对那些童话般的爱情极为向往,【A】少女的心事也因此绮丽多姿,那么多的悄喜轻愁美丽而又无奈。

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有些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年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牵念。

那个晚上,写完作业,她打开那本《我是一片云》,看到书签上有字迹:“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

”自从读初中以来,她极少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扰了,而母亲依然能看出她的心事,在最恰当的时间,给予她小小的温暖与帮助。

⑦然后的时光就匆忙起来,学习和繁忙,使得整个高中三年,她看书没有以往一年多。

常常一本书没看完,便被扔在那里,渐渐遗忘。

可是每当想起,重新翻看,依然能看到母亲的话,虽然隔了许久,却是温暖依旧。

⑧大学第一年的寒假,她带了许多书回家。

而没看几本,便被偶然发现的一件事扰得心思难静。

有时想让心沉入书中的情节以忘忧,却是逐字看去,头脑中没有一丝痕迹。

《百年孤独》只看了一小半,虽然每天都拿起,可书签依然固定在原来的位置。

她在书签上写下了无数个“孤独”,那一天终于看到母亲的回话:“我们一直在!”⑨她又换了一枚书签,写下:“一切都是真的?”隔了一天,她从外面回来,拿起书时,看到母亲的话:“是真的!可一切都在,我们依然,一直,一直。

”久久地凝望着那些字,心里便渐渐释然,是的,一切都在,一直。

开学离开时,她拥抱了父亲和母亲,这是以往从没有过的举动。

而父母的眼中,也闪烁着晶莹。

⑩然后是恋爱又失恋,沉默的日子里,以书遣怀,自制的书签依然,故乡却千里,再也没有那些字句慰藉无助的心灵。

有一次,她给母亲买了件衣服,便把一把书连同夹着的书签一同寄回。

过了些天,果然收到母亲寄回的书,书签上熟悉的字让她有要流泪的冲动:“记住曾经的美好,走向未知的美好。

”⑪就在这样琐碎的成长中,她渐渐地成熟,也学会了独自去面对。

大学毕业后,工作,成家,依然离母亲遥远,看书的时候便越来越少了,【B】而那些温暖的书签,也是慢慢沉入时光的湖。

只在偶尔的旧梦中重来,一枕的旧日美好时光。

这次回家,也是为了散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着重大的选择,她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而为了聊解途中寂寞,便带上本书,拿起书,就像从前般,随手做了个书签。

⑫此刻,在火车上,她的心里漾着暖暖的感动,就像少年时一般。

而和遥远的从前,却又是不同的心境。

大一那年的寒假,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从那以后,再看到母亲的字,便多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激。

⑬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1)通读全文,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将母女二人围绕书签所发生的相关情节补充完整。

A________→初中时向往爱情,母亲书签留言,给女儿引导、帮助→高中三年,母亲依然书签留言鼓励女儿→B________(2)本文语言朴实真挚又意味隽永,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文章【A】【B】两处的划线词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A】处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分析,【B】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3)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两点即可)【答案】(1)小学时候读书,母亲在书签上写下问题,激发女儿丰富的想象力;大学期间,母亲书签上留言排遣女儿内心的孤独,鼓励她牢记生活的美好(2)我选A;运用暗喻(或比喻),把少女的心事比作绮丽多姿的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因对爱情的憧憬而复杂敏感、细腻多情的心绪。

我选B;“沉入”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当这些书签完成它的使命,渐渐被我遗忘的情景。

(3)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4)①母亲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理解谅解孩子的人,从文中一次次的书签留言可以看出。

②母亲是一个懂得把握教育契机、有教育智慧、教子有方的人,如当我上初中开始向往爱情时,母亲通过书签留言让我明白“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

”的道理。

③母亲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从文末“我并不是母亲的亲生女儿”可以看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2)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A 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B项“沉入”表明“我”遗忘了书签。

(3)此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掌握情况。

倒叙指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4)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

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以及具体情节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从母亲的留言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理解和爱;从“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可知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

故答案为:(1)A、小学时候读书,母亲在书签上写下问题,激发女儿丰富的想象力B、大学期间,母亲书签上留言排遣女儿内心的孤独,鼓励她牢记生活的美好(2)我选A;运用暗喻(或比喻),把少女的心事比作绮丽多姿的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因对爱情的憧憬而复杂敏感、细腻多情的心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