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真理在于一套信念和判断的各个 部分之间的融贯关系,而不在于判断 与它对应的事实之间的关系。 融贯论真理(因理性或推理为真 的判断)是必然判断。
14
唯理论
知识基于理性。
理性可以对最基本的哲学问题 提供最终的答案,并且这些答案都 是必然真理。
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 莱布尼兹、黑格尔
15
笛卡尔
寻找知识确定性 的基础
7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感性认识
F=GM1M2/R2
理性认识
7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首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把握客体的方 式、程度不同。 其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方法与形式 不同。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科学意义与 实践意义也不同。
65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甜! 红!
硬!
66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 综合反映。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苹果(知觉)= 红+甜+硬+……
67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那是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9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0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51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a. 圣人标准
孔子
亚里斯多德
52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b. 众人意见标准
53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c. 实用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 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 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 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 以真理的美名的。 --胡适
批判论
对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及其能力的批判 两个世界:现象世界 本体世界
知识确定性的根源:先天综合
“人为自然立法”
21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认识是人在意识中观念地反映、理解 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是 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
2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58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认识客体的特点: 对象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
59
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 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工具
认识 客体
60
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系统的内容
物 质 工 具
61
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系统的内容
观 念 工 具
62
认识中介
3
什么是认识论
本体论:什么是最真实的?
认识论:我们如何知道这一点的?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 认识的来源、知识的衡量标准
4
一、前马克思的西方认识论
经验论(经验主义)
唯理论(理性主义)
怀疑论、批判论
5
一个判断为真的条件是什么?
1、我兜里有10元钱。 2、哈工大没有游泳池。
6
真理的符合论
判断与事物或事件在现实中的存在 状况之间的符合关系决定其是否为真。 符合论真理(因判断的内容与外在 的经验事实之间的符合为依据的判断) 是偶然真理。
普遍怀疑 数学是知识的典范 清楚明白 “天赋观念”
16
一个判断为真的条件是什么?
5、生活的意义问题: (1)生活是美好的:爱情的甜蜜、求知的乐 趣、滑雪的快乐。 (2)生活是荒谬的:爱情从不会持久、知识 的无用、因滑雪而摔断腿的人。 6、柏拉图的理念论:永恒的理念世界是最真实 的,日常经验到的流变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感觉
78
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 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79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 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2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2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水往低处流
F=GM1M2/R2
70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分、一般的 特性的反映,是抽象思维最基本的要素。
水果
71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判断是对客体内部和客体之间的联 系或关系的反映。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72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的判断按一定的逻辑
客 观 现 实 性
生产劳动
实践 客体
32
(二)实践的特征
2、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指人 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 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 的、有意识的活动。
33
自觉能动性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4
(二)实践的特征
3.社会历史性
(1)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 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 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 (2)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因此, 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规则推导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梨是水果 梨含有维生素
73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理性认识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 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 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理性认识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 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54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d. 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 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 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 践的问题。 --马克思
55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在本质上依赖于实践,但又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王夫之: “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
认识反作用的两种情况:
45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和动力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46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 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17
建构主义的“真”
艾舍尔
《飞鸟》
18
艾 舍 尔 《 骑 马 的 人 》
建 构 主 义 的 真
19
建构主义的“真”
An illustration of a Gestalt shift A=hag; B=young lady; C=young lady and the hag
20
康德(1724-1804)
认识中介系统的内容
语言工具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63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4、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64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 种形式。
会性的物质活动。
田间劳动
科学研究
工人做工
27
(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8
(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使人由自发发展到自觉发展
物质世界 自 在 世 界
产生

践 推动 物质世界 人 化 世 界
7
经验论
知识基于经验。
“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理性对于重要的哲学问题的解决起 不了作用。
洛克、贝克莱、休谟、罗素
8
知 识 起 源 于 经 验
米 莱 斯 《 盲 女 》
9
洛克(1632-1704)
“白板说”
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知识的种类:
演绎知识、感觉知识
10
贝克莱(1685-1753)
主观化的经验论
7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 为理性认识。
7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观念预设了心灵
11
休谟(1711-1776)
彻底的经验论
两个世界的假设:
物理世界与经验世界
只有经验存在 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否认普遍性和因果律
习惯是人生的指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