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教师考编复习资料大全

2018年教师考编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产生的五大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奴隶教育和封建教育)和现代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①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②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③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4、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5、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书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

6、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促进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7、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8、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上层建筑学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

9、教育的功能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

10、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11、教育政治功能的作用:①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②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12、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①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②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13、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①具的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②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14、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

15、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①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②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③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16、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17、教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①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19、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②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③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④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第二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理解:①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告的反映。

②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③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广义的教育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目的的功能: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5、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一种主张。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社会的价值看成高于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6、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

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有时提出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7、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②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⑵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9、1986年《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0、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1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13、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②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第三章学生1、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①学生是有自主性的人②学生是完整的人③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2、学生的发展包含: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3、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4、学生作为学习者的特有属性: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⑴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⑵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⑶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⑴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⑶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5、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6、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教育以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②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加强7、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①生理成熟期提前②价值观念多元化③自我意识增强④学习兴趣不高⑤心理问题增多第四章教师1、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复杂性⑴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变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困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⑵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⑶影响学生的因素是复杂的,不仅有学校教育的影响,而且还有家庭、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⑷教师职业既需要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他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既需要他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具有的一切能力,又需要有高尚的品格。

②创造性⑴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

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都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学习特点。

⑶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都没有一定的常规,每次出现都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处理。

这种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③示范性⑴教师通过自己的德、才、学、识,用有格力量去感化学生。

⑵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以及他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必然也必须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

⑶在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用正确的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④长期性⑴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

⑵劳动效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检验。

⑤空间的广泛性的时间的连续性。

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学校又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因而学校也就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校内部。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⑥个体性和集体性。

(从教师的自我备课、讲课等个人活动和与其他教师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两方面来说)2、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研究者。

3、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4、教师的专业素质:①专业道德:⑴忠于事业,甘于奉献⑵热爱学生,教书育人⑶团结合作,互勉共进⑷严于律己,积极进取②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③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

④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5、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开发与创造性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6、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7、教师常用的教学技巧包括:①导入的技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强化的技巧,适时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给予奖励。

③变化刺激的技巧,变换感觉的途径,变换交流的模式,变换语言的声调。

④发问的技巧,训练、改善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⑤分组活动的技巧,组织小型的学生小组,指导咨询、鼓励协作。

⑥教学媒体运用技巧,板书设计,教具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

⑦沟通与表达的技巧⑧结束的技巧,总结学习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要点,复述学习的重点。

⑨补救教学的技巧,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生作业的指导。

第五章课程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求、科技革新和儿童发展。

4、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5、课程的基本类型:①从课程内容所因有的属性来区分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区分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③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④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来区分的三种类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⑤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6、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①对培养新的劳动者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

②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