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认识历史人物?()

如何认识历史人物?()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即前功后过的如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推行开明的政策,善于用人,使封建经济 达到前所未有的盛世;而后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爱杨贵妃,导致政治腐 败,出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3.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
把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如隋场帝虽过大于功,但在 开凿大运河这件事上,当时确有加重人民负担、摇役过重的现象,但从长远观点来 看,它的开凿,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 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也成为闻名世界的一项伟大工程。
谭嗣同
中国现代史: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则是顺应历史潮流
现代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即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运动、三大改造运动等,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推动了政治、思想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涌现了大量的英雄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一星邓稼先等
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依据的观点与采用的方法
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详解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详解 3.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详解 4.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重点看效果的方法,侧重看动机的方法。详解 5.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的方法。详解
如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日本1868^-1871年的明治维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皇帝或大臣)调整统治政策,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了推动作用,应予以肯定。
8.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观点。
如列宁在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绞杀革命的关键时刻,决定提前起义。 毛泽东“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论断,秋收起义后 的文家市决策,长征途中的停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 等。我党遵义会议最终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将要走上崩溃的边缘,代表我党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果断地 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代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并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就。
如何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班级:材料21班 姓名:邵聪
学号:B16012119
一、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与标准
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
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
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上的统一则是顺应历史潮流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君主。他在七国战乱不断局面 实现了统一,满足了百姓远离战争的愿望。 曹操统一北方,是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结束了北方群雄征战不断的局 面,使百姓得以养息。
八七会议油画作品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来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选 拔人才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它可以增强学习信 心、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评价时所采用的三条标 准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条则是最基本的。抓住了第一条就抓 住了牛鼻子,其它就迎刃而解了。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时必须是:全面地、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变化 的;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人物具体评价,即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给以客观的、实事求是 地、科学的评价。
6.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详解
7.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详解 8.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观点。详解
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全面的就是 要一分为二的看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点或不足; 历史的就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当时起的作用如何? 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一分为二对待他们。 如功大于过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 秦始皇统一全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 望;而“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从历史发展的 角度来看,危害更大。它籍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 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近代历史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以 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卖国政府,争取民族独立问题
只有把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把投降卖国的政府推翻,中国才有可 能搞好经济建设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他们都以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 立为首要任务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也证明了发展经济是近代中国的次要任务, 反对外来侵略和为外国政府服务的卖国政府则是首要任务
5.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的方法。
如洋务运动,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自 救运动,延长其反动统治的寿命,虽然没能达到此目的,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如戊戌变法,它是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 运动,虽然在那拉氏顽固派的破坏和镇压下失败了,但它客观上唤醒人民追求救国 救民的真理,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因而它是爱国和进步的,是一次思想启蒙 运动,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抗美援朝英雄事迹
上甘岭,黄继 光用身体挡住 了敌人的地堡 枪眼,使得后 续部队能够攻 下597.9高地 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 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 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 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 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 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 衣、头发和皮肉。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 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 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 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6.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1)先进的阶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 (2)落后的阶级阻碍生产力发展,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要被历史抛弃。 (3)统治阶级的政策,出发点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维护自己的 统治。 (4)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人。
7.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
4.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重点看效果的方法,侧重看动机的方法。
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当属于此类。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采取了符合 客观实际的政策,因而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 利益和愿望。但有的只要动机与客观不符合,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如王莽则是为 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去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改制的 措施不符合人民的愿望,改制的内容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 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恢复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将奴脾变为私属,使他们失去自 由,沦为奴隶的地位。 王安石变法,动机是富国强兵,政策措施可以说具有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 果,当然最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客观上保证推行政策的措施不足、力度不够,即 用人不当;再加上遭到统治阶级中的大地主大官僚等的反对。在其中,保守派司马 光作宰相,后废除新法。但他的动机和取得的一定成效证明,他并不失为是一位地 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谢谢观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