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细胞形态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液中的肿瘤细胞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原始单核细胞 幼稚单核细胞
69
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
70
71
异常早幼粒细胞
72
M3
73
嗜酸细胞增多及形态变化
74
嗜碱细胞增多及形态变化
75
76
原始单核细胞
比原始粒细胞大 (20~30um) ,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较细,含有 一到两个明显核仁。胞质嗜碱性,通常缺乏颗粒 。
这时必须对一张制片、染色良好的外周 血涂片进行镜检,以准确分类白细胞
55
白细胞分类: WHO 2008 造血和淋巴组 织肿瘤分类推荐外周血分类200个白细胞; 常规血液实验室通常分类100个外周血白 细胞
56
正常髓系发育及形态
原始髓系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细胞 嗜碱细胞 单核细胞
锯齿状红细胞
10-30
相对均匀
血液中PH↑,球蛋 白↓,存在溶血卵磷 脂、阴离子吩噻嗪 衍生物
26
咬痕红细胞 :
RBC外周有一个或多个弧形缺损(咬形),是氧化溶血的 特征改变。
见于 G6PD 缺乏症、不稳定血红蛋白溶血性贫血
27
水泡细胞 :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收缩至细胞的一半,形成致密物 质,细胞剩余部分成为一个空膜
21
嗜多色性红细胞
22
棘形红细胞
为圆形、浓染的红细胞,边缘有 2-20 个长短、 粗细、形状不同的不规则针状体样、球棍状突起
23
临床意义
当棘形红细胞 >25% 时为棘形红 细胞增多症(遗传性),见于肝脏疾 病、脾切除术后、无 β 脂蛋白血症。 20%-60%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可 见到少量的棘形红细胞。
贫血形态学分类
MCV (fl) 80-100 MCH (pg) 27-34
MCHC
临床意义
急性失血、溶血、造血 功能低下、白血病。 维生素 B12 、叶酸缺乏, 如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0.32-0.36
大细胞性贫血
>100 <80
>34 <27
0.32-0.36
小细胞低色素贫 血
单 纯 小细 胞 性贫 血
85
淋巴肿瘤外周血细胞形态
86
ALL
87
滤泡性淋巴瘤细胞
较小,胞质极少,弱嗜碱性,核具有凹痕 或深窄的裂隙。细胞有时较大且形状多变,有 小而明显的核仁,核裂隙或凹痕 。
88
成人 T 细胞白血/淋巴瘤细胞
细胞核卷曲和分叶,呈花瓣样突起,核染色质致密增粗, 细胞大小不等 。
见于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该类细胞 > 10%
31
32
33
34
临床意义
健康人 <2% , 增多见于 (1)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MHA); ( 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 ( 3) DIC 。 裂片红细胞计数对 MHA 诊断具有重要 价值.
35
镰形红细胞
镰状红细胞呈新月 状或镰刀形红细胞。 见于镰状细胞贫血.
36
球形红细胞
89
浆细胞
比正常的小淋巴细胞大,胞浆强嗜碱性,核偏位,圆形或 卵圆形,染色质粗糙聚集,核旁有浅染的高尔基区或核周淡 染区 。
健康人偶见。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90
MM继发浆细胞白血病
79
正常血片中大颗粒细胞
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可占10-20%,通常不单独计数;数 量增加时,要加以注释,或需进一步检查,如流式细胞术 80
反应性淋巴细胞或称为不典型淋巴细胞,怀疑反
应性 。通常描述良性病因引起的淋巴细胞变化。 见于多种炎症和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 不正常淋巴细胞或称为不典型淋巴细胞,怀疑肿 瘤性 。通常描述怀疑恶性和单克隆性病因引起的
24
锯齿状红细胞 是失去了圆盘形状的红细胞,边缘有 1030 个短直或相对规则的针状突起。
见于肝 脏和肾 脏疾病、 丙酮酸 激酶缺 乏。
25
棘形RBC和锯齿状RBC表面突起的鉴别
个数 形状 分布 成因
棘形红细胞
2-20
长短、粗细、 形状不同、针 状体样、球棍 状突起
短直的针状突 起
不均匀、
红细胞磷脂含 量改变
贫血既是临床症状,也是一大类疾病。 贫血的诊断:
1)临床症状及体征的鉴别作用; 2)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铁代谢、叶酸及B12测定、溶血试 验、血红蛋白性质检查、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3)形态学诊断:包括血液涂片、骨髓检查在贫血的 分类、诊断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有的病例有确诊 意义。
10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型淋巴细胞:Ⅰ型、 Ⅱ型、 Ⅲ型
83
异型淋巴细胞
84
异常淋巴细胞
• 建议将异常淋巴样细胞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肿瘤细 胞类型,如毛细胞,淋巴瘤细胞、幼淋巴细胞, 骨髓瘤中的浆细胞或其它浆细胞恶性增生,异常 淋巴样细胞如果在鉴别时出现一定数量可以在血 片报告中加以描述并视为单独一类异常淋巴细胞 • 强调形态学在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诊断价值中的 局限性,最终诊断是由流式细胞术中的免疫表型 确定。
红细胞大小不均:是指红细胞大小差异程度增大,分析仪 参数表现为RDW增加;
14
• 小红细胞 :直径 6µm( MCV < 80 fl ) 。
见于球形细胞增多症、缺铁性贫血、海洋 性贫血等疾病。
15
• 大红细胞 :直径 >8.5µm(MCV > 100fl) 。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 贫血、化疗相关性贫血等。
、酒精性肝脏
38
靶形红细胞
在中央淡染区有一个增强的染色区域。
健康人占 1%-2% ,见于肝脏疾病、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 ( 达 20% 以上 ) ;溶贫、缺铁、脾切除等也可增高。
39
靶形红细胞
40
泪滴形红细胞
是梨形或泪滴状外形的红细胞。
见于骨髓纤维化,地中海贫血及溶血性贫血等 。
41
<0.32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感染、中毒,如慢性炎 症,尿毒症 掌握
11
<80
<27
0.32-0.36
缗钱状形成:
红细胞分布异常
红细胞因带正电荷的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增多, 从而聚集呈堆积的硬币状。
常见于MM、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12
红细胞堆积分布
13
红细胞大小和(或)着色异常
淋巴细胞变化。
见于白血病和淋巴瘤。作为一个特定的肿瘤细胞 类型定义,如毛细胞、淋巴瘤细胞、幼淋巴细胞。
81
反应性淋巴细胞:
细胞变大,胞核不成熟包括核仁可见、染色 质不聚集,核不规则或分叶,胞质嗜碱性以及空 泡形成和细胞不规则形。胞质可能丰富,与染淡 蓝色明显不同的是近核处胞质嗜碱性
82
异型淋巴细胞
16
17
MA病例血象及骨髓象
18
低色素红细胞:
低色素是指红细胞着色变浅且中心淡染区扩大,超 过红细胞直径 1/3
见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 19 治性贫血。
IDA病例血象及骨髓象
20
嗜多色性红细胞: 嗜多色性指的是不成熟红细胞,为粉蓝-灰色, 与 rRNA残余有关,体积比正常成熟红细胞大 (1)形态学 (2)临床意义 见于各种原因增生性 贫血,也见于骨髓 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造成的红细胞造血 异常。
7
正常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直径6~9µm,平均7.5µm;圆形或轻 微的卵圆形,中心约1/3区域为浅染区。
1.形态:
2.正细胞正色素性贫 血
8
红细胞形态异常意义:
贫血辅助诊断 为其他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如:MM、DIC、 骨髓纤维化 )
某些病原检查
9
红细胞形态主要价值在于对贫血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及疗效监测
G6PD缺乏, 常见水泡细胞,伴细胞破坏
28
卵圆形红细胞
具有卵圆形外观,长轴不超过短轴的 2 倍。
椭圆形红细胞
具有椭圆形外观,长轴是短轴的 2 倍以上 。
29
卵/椭圆形红细胞
健康人占1%,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 多症时均可见到;另在巨幼细胞贫血可见 增多· 。
30
裂片红细胞
通常比完整的红细 胞小,具有锐利角状 边缘连续的碎片样外 形,呈小新月形、盔 形或角形。
泪滴样红细胞
42
嗜碱性点彩
红细胞内出现均匀分布的细小、嗜碱性的点状物质, 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贫血,如巨幼细胞 贫血等。
43
44
卡-波氏环(Cobot-ring)
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绕 成8字形。
常提示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
45
豪-乔小体(Howell Jolly bodies)
主要见于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等。
59
多颗粒中性粒细胞
作为感染和炎症的应答反应而出现 。
60
少颗粒中性粒细胞
中性颗粒的减少或缺失引起成熟中性粒细 胞胞浆出现灰蓝色 。见于 MDS 。
61
空泡形成的中性粒细胞
感染时,由于吞噬泡的颗粒融合和杀死细菌溶酶体内 容物的释放,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胞质空泡形成。
直径<6.5um,MCV 正常或减低,中心淡染 区消失。
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 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典型的球形、厚的红细胞
37
口形红细胞
具有凹形杯状结构的红细胞,在血涂片上中央 淡染区可出现裂隙状区。
健康人 <4% ,增多>10%见于DIC 疾病、遗传性口型红细胞增多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