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维修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改革

机械维修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改革

机械维修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改革
机电工程科—温鹏飞
《机械维修基本技能实训》(以下简称《机修实训》)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其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基本知识、材料加工工艺和材料加工技能三部分内容。

课程一门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叙述性的内容较多,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实操技能停留在模仿实践,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不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因此,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一、课程教学现状
《机修实训》课程涉及到各种材料加工工艺和方法,与生产实际关系密切,目前本课程教学主要包括四方面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焊接和管路拆装基本技能。

1.理论授课
在我国中职学校中,很多课程都存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未完全融合的特点,《机修实训》课程也不例外。

《机修实训》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知识结构联系紧密,课程标准要求能看懂各工种的加工工艺方法,然而实际各工种的加工工艺只是单独讲解,与实践操作是分开的。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实现教学目的,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课题。

如果仅仅采用删节部分内容的方式解决问题,显然不是对教学负责的好方法。

另外,对于本课程,学生普遍表现出厌学理论情绪。

一方面是由于课程理论叙述性的内容多;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没有针对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理论实践没有完全融合,理论与实践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

2.技能操作
在授课前期安排机修实训,可使学生对工艺学课程中涉及的各种加工工艺方法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后续的理论学习。

然而,由于实习过程中涉及的工艺方法较多,学生在实习过后很难对实习中学习过的工艺方法有清晰的认识和持久记忆。

在实训中涉及的热处理、冷加工、热加等知识内容只停留在感性认识,未及时地进行思维加工、知识整理,综合提高几乎是不可能。

当在理论课上涉及到相关知识时,学生回忆相关部分细节困难,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认识深度。

因此,如何使机修实训操作和理论授课有机结合,值得思索。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
1.理论教学与机修实训实习的有机结合
工艺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传统教学方法一般在理论教学开课前一学期安排3-4周的机修实训实习。

然而,这种一前一后,分块进行的安排,很难完全发挥出机修实训中实操对理论课学习的帮助作用,也难以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因此,将理论教学与机修实操进行整合,使二者穿插进行,有机结合,一定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钳工工艺后,暂停理论教学,安排学生到机电科实训中心进行动手操作,并给出若干思考题,要求学生操作过程中思考问题,最后给出思考题的解答。

根据学校现状和学生情况,我们采用项目——任务的方式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把各工种工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加工项目,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各典型工作任务涉及技能操作和相关的工艺知识。

通过各加工项目的完成,实现本工种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机修实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整合授课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递进式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形成教学提纲,编制适合中职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此教材历经1-3版的修改,内容简练,覆盖面广。

但教材涉及内容多与有限的学时形成矛盾,这就要求教师能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结合本校学生情况,适当的进行内容的删减。

3. 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机修实训》课程其具有名词概念多,有一定的计算,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特点。

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存在怕学、厌学的现象。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避免采用填鸭式教学。

结合《机修实训》课程特点,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联系实际,多举例,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还可多上讨论课,结合生产实际和教学内容选定讨论题,学生经预习后,展开课堂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2)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机修实训课程涉及到较多的金属加工工艺与实践知识,这些内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很难进行直观、清晰的描述。

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加工工艺的文字叙述变得更形象、具体,把工艺工流程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因此,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补充)和优化的重要手段。

当然,采用多媒体教学应避免所有课时都采用多媒体,因为这样容易导致学生长时间看幻灯片引起的疲劳和走神。

4.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对传统考核方法进行改革,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知识、技能三个方面,由平时考核、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平时考核A%: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课堂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由教师完成评价;过程性考核B%: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或技能的分阶段考评,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结果性考核C%:整体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测试和成果展示进行考核,采用学生互评、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评价共同完成,此三部分形成课程标准的“ABC”评价模式,采用大作业、阶段考试、讨论课考试等方法相结合,并在试题中加大客观题比重,丰富考核评价方法,对于课程教学效果应能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钳工操作基本技能中的手锤制作项目,该项目采用分阶段考核方法,共分五阶段,每一阶段包括平时、技能操作和技能结果性考核三部分内容,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五阶段成绩相加而得,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和进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手锤制作分阶段考核标准见附录1。

4.结束语
《机修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有机结合。

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与新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在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

附录1:
手锤制作分阶段考核考核标准
第二阶段考核标准
第三阶段考核标准
第四阶段考核标准
第五阶段考核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