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道德经》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研究它,但是没有人能真的完全读懂它。
《道德经》为老子(李耳)所作,原文分上下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将《道经》提前,合称《道德经》,也被称做《道德真经》、《五千言》等。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有世界的本源说、自然界的规律说、真理等等。
至于它究竟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
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
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加上去的,说不清楚,只是为了方便,我勉强将它称之为道。
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道的来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本。
道小到藏在每一个灰尘当中,又大到充盈于天地之间。
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对道近乎虔诚的膜拜,并对道进行了种种构想。
有人说他提出道是源于对自然和规律的崇拜和信任,为了彻底摆脱时代的思想局限性而重新论道。
通篇看似不言道,实则都是在他对道的预设中展开。
通读全书,就算无法精通,也可以对道家的道有一点点认识,老子在《道德经》里的每一句话都闪耀着思辨的光芒,尽显老子处世的智慧。
首先是其中体现的辩证法,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一定情况下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先提出了他的观点,既然世间的事物都是转化的,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老子接着又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接着谈谈老子的另一个观点:不争。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不与人争方可无尤。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在这里强调,人不要有妄念,世间之事如果太圆满就会溢出去,要知道委屈也是一种保全,而且这种保全是我们实实在在可以达到的。
老子也有很多治国思想,是很有批判力的,比如第六十章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就和烹饪小鱼一样,一直翻炒就把鱼弄碎了,应该尽量不干预,让它自己熟。
这句话流传极广,深刻影响了几千年的政治家们,汉初的无为而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在六十一章老子也提出来对大小国关系相处的观点: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认为在大国和小国相处要各取所需,互相忍让,当两者冲突时大国要礼让小国,只有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现在我们谈一谈老子的另一个观点:平衡。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句话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去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用有余的去补足不足的任务由谁来做呢?只有有道的人才愿意这么做,所以他们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成就而不居功,他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贤德,却在努力维持人类社会的平衡。
最后我们说说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可以算是老子在政治上的终极追求了,在老子看来最好的国家应该是这样的:人民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观点颇遭人诟病,人们说它违背了人类的本性,没有实现的现实基础。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也可以对其合理性做出一些解释,读这段话我们应该先注意最后一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几个信息,首先是有不同的国家存在;第二他们虽然鸡犬相闻,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战乱。
我们首先假设有这样一个时代,各个国家相邻,但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安居乐业,而统治者也不会有冒犯他国的意图,就像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
然后再想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思想有没有合理性?其实人们之间的合作交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说到底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假如人们都可以完全自给自足,那么交流还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之所以需要与人交流并且觉得它非常必要,是因为我们需要别人。
老子为何要强调小国寡民?因为他觉得这种情况只有在小国寡民的情况下才容易实现。
老子之道,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五千文,却建构了上至帝王治国之术,下到平民修身法则。
通过它你可以知宇宙之奥妙,识国家治理之大道,可以这么说:世间万千事,尽在《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