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市场经济理论及现实意义摘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在中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这一理论的实质是对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回归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来,探讨马克思《资本论》包含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独特视角、主要内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本质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字:资本论市场经济现实意义一、《资本论》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独特视角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本质被等价交换的商品形式所掩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的堆积’”。
因此,马克思揭示资本经济运行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演变规律的一开始,是把商品作为始点范畴的。
透过纵横交错、几位复杂的理论分析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市场经济理论可分为三重视角。
一是从商品、市场、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从市场经济规则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之间的联系和矛盾的视角,接示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和一般规则。
即从商品的二因素出发,揭示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属性,进而揭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以及这一基本矛盾推动商品经济不断由低层次转化为高层次,使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商品经济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占有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和一般规则与资本主义制度特殊性的结合过程。
二是马克思从商品与市场、货币与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视角,揭示市场经济范畴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解决商品交换中的矛盾揭示了货币产生的过程,把货币定义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家的剥削属性,即资本变成了资本家无限增值的手段,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马克思也明确区分了商品与市场、货币与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三是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与市场经济的规则之间的联系和矛盾的视角,揭示市场经济一般规则,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证了这种资本主义生产规律一旦形成,就使的这种这种生产过程变成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占有的贪欲并不断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大军的贫困不断积累的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借助商品经济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促进了社会分工,创造了机器大生产,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二、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分析的商品经济, 并不是简单商品经济, 而是人类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的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 这样的商品经济便是市场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而且研究了市场经济一般所具有的某些特征, 做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论述。
(一)关于市场主体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要交换, 必须让渡商品。
但是, “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上去, 不能自己交换” , “必须寻找它的监护人, 商品所有者”。
根据所有者的意愿, “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 占有别人的商品”。
因此, 作为市场主体的是商品所有者。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 商品所有者主要是生产商品、占有商品、出卖商品的企业。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 因而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是“处在社会关系中” , 商品所有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所有者, 他们之间是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 因而彼此又是处在平等的关系中。
在市场上, 商品生产者个人或者说企业, 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
因而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把自己当作手段, 或者说当作提供服务的人, 只不过是当作使自己成为自我的目的, 使自己占支配地位和主宰地位的手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交换主体” , 就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当然, 在私有制条件下, 这个独立的经济主体是私有者。
作为市场主体, 每一个企业都是完全独立的, 可以根据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改变投资方向, 发展有利可图的产业或改变企业组织形式, 实行企业联合或为了增加竞争实力, 进行技术改造。
(二)关于市场竞争问题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
市场竞争是各种市场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 通过市场行为而展开的争斗和较量。
市场竞争在客观上使得各种市场主体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外部的压力。
竞争有三种形式? 一是卖者之问的竞争,二是买者之间的竞争,三是卖者与买者之间的竞争。
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详细分析。
市场竞争不论采取何种形式, 竞争的基础应当是平等、自愿、合法的。
竞争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没有竞争, 便不会有市场经济。
竞争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价值规律对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分配的调节作用, 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实现的。
第二, 通过竞争确立市场价格和实现商品价值。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第三, 通过竞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依反比例而变化。
第四, 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三)关于市场体系问题在市场经济中, 资源配置是通过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和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来实现的。
因此,完备的市场体系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利润平均化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 也就是说, 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 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
”这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 资本已经高度集中, 不同生产部门都受到资本支配第二个条件的前提是废除了劳动力转移的人为限制, 工人抛弃了一切职业偏见。
(四)关于市场机制问题市场机制包括竞争、供求、价格、利率、汇率等各种机制。
其核心是价格机制。
它是反映社会资源配置的“晴雨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市场调节,最主要的就是价格调节。
其一,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
价格是竞争手段。
生产者要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必须在价格上以廉取胜。
从而带动劳动消耗的下降。
其二,对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来说。
价格是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信号。
商品比价的变动会驱使生产者改变生产方向和调整生产规模。
从而使社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其三,对消费者来说, 价格是改变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依据。
其四,对宏观调控来说。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向国家反馈宏观调控的信息。
另一方面自动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
推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三、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的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理论,矫正了人们长期以来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看作是与社会主义势不两立的错误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提供了理论武器。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的传统经济理论一直倡导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简单的把市场与资本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并一直把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作为奋斗目标,把商品经济视为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
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形成的两个条件的理论,结合我国现实考察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不具有建立单一公有制的物质基础。
所有制的多种形成和产权的多元化,同时也就必然成为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商品经济的存在的基础。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是一种本质和运行方式的关系。
与商品经济就有市场经济。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其次,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生产价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资本运动规律、利息变动规律、地价变化规律理论,为我们理智的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只记住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观点,而忽略了实行计划经济所需要的生产力条件和国家管理水平,以致把计划计划经济夸大到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步,结果,一次次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掌握经济规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趋利避害。
马克思揭示的以价值规律、生产价格规律为基础的各种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表现和内在要求,告诫我们,社会主义要发展市场经济,调整好社会生产关系,解决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哟晓得发挥经济规律作用和市场经济效率的关键,是实现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功能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再次,马克思的信用二重作用的理论,为正确认识信用、发挥信用的杠杆作用,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人们在对商品经济形成的各种误解包括对市场运行的各种规范的误解,其中包括把信用、股份经济、虚拟资本以及其他派生的信用形式等统统认定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派生物。
目前,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有了一定地了解和感悟,但大量事实表明人们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对信用、股份经济、虚拟资本等盲目的崇拜。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信用二重作用的理论,有助于人们在正确发挥信用作用的同时,避免盲目宠信信用及其派生或衍生产品而误入误区。
马克思贯穿在《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力量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