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

试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源流”关系[复制链接]witland该用户从未签到14万 主题 13万 帖子 15万积分管理员积分158519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试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源流”关系 杜人淮 孙 峰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和正确运用《资本论》理论的“硬核”,继承和发展了《资本论》的一般原理和规律,拓展了《资本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关键词]《资本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解读《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集大成,它不仅逻辑地表述了资本主义特定的经济规律,而且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创造性运用《资本论》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典范,并充分彰显了《资本论》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源流”关系,对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指导地位和应用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持和正确运用了《资本论》全部理论的“硬核”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Lmrelakator)认为,任何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均有一个公有的“硬核”。

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研究和论证中得到详尽的证明和具体运用,是马克思《资本论》全部理论的“硬核”,并被马克思看作“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1]32。

恩格斯在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1]38列宁也清楚地表明了《资本论》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密切关系:“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2] 10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为理论支撑,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为主线,人类的一切发展都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

马克思《资本论》沿着唯物史观这两个主线,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展生产力是以牺牲人本身的发展为代价的本质,而且把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有机统一明确为资本主义替代社会的发展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有机统一,既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同时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点,也是设计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点所在。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72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结晶。

“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成为衡量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而且是设计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依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样把握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基点。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及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提出来的,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后,为了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各种不平衡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本身出现的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不平衡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发展和以人为本恰恰是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更加闪烁着唯物史观的思想光辉。

不仅如此,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支撑。

《资本论》以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部理论体系严密而完整的经济学巨著,并自始至终贯穿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仅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而且也没有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

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远不是马克思所说的扬弃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后所建立的那种社会主义,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应当也必须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按照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是要从理论上回答怎样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某些不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基于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集中体现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等领域。

在所有制关系上,明确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了适应较高程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能从全社会角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为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多层次特点,应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分配关系上,明确了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不仅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而且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交换关系上,公有制占主体并允许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个别劳动不能直接作为社会劳动来交换,而必须折算成社会劳动才可以交换。

这种交换就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能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优势,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资本论》的科学原理是同其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紧密交融的,是唯物史观视域中抽象的一般原理与具体的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不断克服不顾社会和历史条件变化,僵化、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

它一方面坚持了《资本论》提出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的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不难看出,历史唯物主义在以下三个层面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之中。

其一,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其二,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其三,把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其它方面的建设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使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范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资本论》中的一般经济原理和规律人们通常认为,既然《资本论》发现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776其得出的经济理论观点和结论,反映的就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不可否认,马克思创立的《资本论》,其批判的目标指向非常明显,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资本论》中包含一切社会都适用的一般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5]10尽管这里的“现代社会”特指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资本论》是把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它的特殊社会实现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为此就必然要阐明有关社会经济运行的许多一般原理和规律。

即使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阐述的一些原理与规律,如果抽去资本主义的特定关系,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适用性。

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资本论》的一般经济原理和规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继承和发展《资本论》中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是从商品开始的,抽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其揭示的有关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许多一般规律,对于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主义中国仍具有一般性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揭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一般规律,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并不直接调节或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而是以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衡量标准,靠竞争、供求和价格三大市场机制为外在作用形式来强制地迂回地发挥其作用,从而迫使企业依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本的有机构成,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马克思通过一再批评穆勒,指出商品、价值、货币、市场、市场机制等范畴本身都不具有阶级性,可以与多种社会经济相结合,不能与特定性质的社会经济划等号,也不能用商品经济来说明和判断任何生产方式的特点。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6]4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与完善阶段,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充分尊重和发挥价值规律,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等一系列市场配置资源的论断和理论。

2.继承和发展《资本论》中所有制概念下的产权理论。

马克思是最早在所有制概念下涉及产权理论的经济学家,西方产权学派代表人物S?佩乔维奇甚至认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7]36。

《资本论》在所有制概念下对产权理论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