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方法品味鉴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一个故事:这是农历三月的一个傍晚,在江南的某个小镇上,一位妙龄女子正倚在楼阁的窗栏上,深情地向着街道张望:春天快要过去了,他也应该回来了吧?她已经不止一次地这么深情张望了。
从春寒料峭的正月,到撩人睡意的二月,再到这阴雨绵绵的三月,她就一直这样在等待中张望,在张望中等待。
他该不会出什么事吧?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是你防不胜防的。
他会不会因为生意场上的某一次失败而一时想不开?不,不会的。
他不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
他会不会在外面有了新欢?想当初,他牵着马出门,我一直把他送到五里路外。
临别时,他拉着我的手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也不辜负我对他的一片情意,叫我等着他。
一旦生意场上的事情有了眉目,马上回来看我。
可一晃半年多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回来。
那吹拂万物的东风,你为什么还不来呢?因为你不来,本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柳絮也飞不起来了。
这三月的天气咋就这么差,天空就像一块奇大无比的幕布,把春天挡在了外面。
我的春天,你在哪里,在哪里啊?好几次在睡梦中,被马蹄扣击青石路面的“达达”声唤醒。
醒来以后,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梦。
窗外的路面静得出奇,哪有半点马蹄声,就是脚步声也听不见。
天空渐渐变成了灰黑色,等待中的一天又要过去了。
看来今天又没有指望了。
两行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
于是她惆怅地关上窗户,准备到梦境中去再续前缘……“达,达,达……”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
该不是我又在做梦吧?不,这回可是真的。
那不紧不慢的拔腿声,与我当时目送他远去的马蹄声是那么的相似。
于是她疾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朝下面看去——一匹白马驮着一个人正从远处缓缓走来……“你终于回来了!”她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说出了这么一句。
骑马的人闻声抬起头来。
她原本火热的心顿时变得冰凉。
原来像一朵开放的莲花的脸,顿时变得青灰,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地——那不是她等待中的归人,而是一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
2、提问: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二、构思赏析1、如果要把我刚才讲的故事写成诗歌,有三个角度可以切入:①妙龄女子的感受的角度;②等而未归的男子的感受的角度;③过往行人的感受的角度。
哪一个切入角度是最好的?为什么?(③是最好的。
因为①太直接,不出奇。
②男子根本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感受无从谈起)2、如果要给这个故事取一个标题,你认为用什么标题为好?并简单说明理由。
(《等待》:因为故事从头至尾女主人公都在等待;《伤春》: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发生在春天的伤心的故事;《牵挂》:因为女主人公一直在为她的那个“他”而牵挂;《蹄声》:因为马蹄声是女主人公感情发展的线索;《错误》:因为女主人公错把过客的马蹄声当成了“他”归来的马蹄声……)在这么一些标题当中,你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为什么?(《错误》是最好的。
因为《等待》太直白;《伤春》不含蓄;《牵挂》太笼统;《蹄声》只有线索没有结果)3、下面我们来看看郑愁予的诗歌是怎样来表现这一些的?(从过往行人的角度切入,且以《错误》为标题)4、在体味这首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吟诵这首诗。
三、意象赏析1、本诗的意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组:一是表现女主人公等待心上人而不得的结果的意象。
如“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等等。
二是表现女主人公惆怅心情的意象。
如“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等等。
2、这两组意象的特点及其作用:第一组意象用大自然中的四种物象的特征“不来”“不飞”“不响”“不揭”来“暗示”女主人公等待心上人的结果,既扣住了“晚春”的季节特点,又显得含蓄有意味。
这就是诗歌的意象美。
第二组意象通过物象把抽象的心情具体化了。
并且通过对物象的特点如“寂寞”“向晚”“紧掩”“开落”来体现心情的特点。
这也就是诗歌的意象美。
3、在体味这首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及作用的基础上集体吟诵这首诗。
四、赏析实践以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爱情诗。
请你就其中的意象的运用及其作用进行简要赏析。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篷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恋人天各一方,相见的机会十分难得。
在短暂的相聚之后,马上又要分别了,真是依依不舍。
为了表现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诗人首先选择了无力的“东风”和凋零的“百花”来侧面烘托。
然后又用“春蚕”来比喻自己对心上人的思(丝)念至死不改,用“蜡炬”来比喻自己为心上人流泪到完。
然后诗人又选取了生活中的两个细节(早上照镜子和晚上吟诗)来强化自己的心情:早上照镜子只怕一夜白了头,晚上吟诗只觉得月光充满寒意,这一切全是因为心上人的分别。
在诗的最后,诗人只好自我安慰:好在我们相隔不远,还可以互通信息。
而这种自我安慰是借助“此去无多路”的“篷山”和“殷勤为探看”的“青鸟”这两个意象来完成的。
由于诗人能巧妙地选取富有特征的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所以具有一种意象的美,使得这首《无题》千古传诵,其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以其比喻的形象性和意象含义的深刻性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五、课时小结所谓“意象”指的就是与人的心情相吻合的自然界中的种种物象。
在诗歌创作中,如果诗人能够运用各种物象准确地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种诗歌就具有了意象美。
郑愁予的《错误》是如此,李商隐的《无题》更是如此。
六、布置作业选择一组意象(三至五个)来表现自己受到老师表扬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鉴赏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作业检查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为了表现自己受老师表扬以后的喜悦心情的一组意象。
1、同学说。
参考:山也欢,水也笑,火红的太阳当头照。
鸡也飞,狗也叫,花儿对我把手招。
2、老师评。
(略)二、鉴赏品味1、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曾经提到:“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诗歌要传达某种信息,但它是通过一系列有关的物象告诉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诉你的。
由于诗歌是用物象传达思想,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的,所以诗歌就具有了一种含蓄的美。
是否具有含蓄美,是辨别一首诗歌写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我们平时所说的“诗味”浓不浓,在一定程度上要看你的诗歌在含蓄美方面做得如何。
如何用含蓄的手法来写爱情诗呢?让我们来看女诗人舒婷写的《致橡树》吧!2、集体诵读《致橡树》。
3、爱情中的双方,诗人是用什么东西来含蓄地加以表现的?(对方——橡树;我——木棉)为什么要用这两种树来表现?(橡树木质坚硬,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相吻合;木棉花朵艳丽,与女子的天生丽质相吻合)4、诗人否定了把爱情作为攀高枝的手段、对爱情一味地苦苦追求、把自己作为对方的附庸这三种错误的爱情观。
对第一种错误的爱情观的否定,诗人是借助什么东西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凌霄花)是怎样表达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对第二种错误的爱情观的否定,诗人是借助什么东西含蓄地表达出来的?(鸟儿)是怎样表达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对第三种错误的爱情观的否定,诗人是借助什么东西含蓄地表达出来的?(泉源、险峰)是怎样表达的?(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5、诗人认为:爱情的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这一意思是怎样含蓄地表达出来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6、诗人还认为:爱情是双方的心心相印、心领神会、配合默契。
这一意思是怎样含蓄地表达出来的?(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三、换位理解1、要鉴赏诗歌的含蓄美,首先要探究抽象的意思如何用形象的事物来表达。
其次要探究形象的事物中包含着的抽象的意思,即与前者换一个位来加以理解。
3、下面的诗句,诗人要传达一个什么意思?①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希望对方要具有男子汉的坚强。
②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希望自己健康美丽、柔中有刚。
③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希望双方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④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希望双方既平等独立,又互相依靠。
四、鉴赏实践自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就其含蓄美进行初步鉴赏。
鉴赏参考:与舒婷的《致橡树》不同的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是在意象细节的营造和意象意义的挖掘上下功夫,而是把重心放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上。
这个氛围就是在标题和首尾两段的末尾都提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氛围。
置身于“面朝大海”的优美环境,又赶上“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我”无疑是“幸福”的。
但是“我”并不愿意独享这份“幸福”,“我”要把这份“幸福”与别人一道分享,“我”还要把“祝福”送给哪怕是素不相识的“陌生的人”。
诗歌的这些思想在诗句中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然而,与《致橡树》相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蓄美的表现还是不够充分的。
有许多地方,不是形象大于思想,而是思想大于形象,因此让人读起来少了回味的余地。
后面两段都存在着这种“直白”的毛病。
五、课时小结所谓“含蓄”,就是说一个思想要通过相关的事物拐弯抹角地说出来,而不是直接地表白出来。
越是含蓄的诗句,越经得起读者的咀嚼与回味,因此也就越有美感。
在“含蓄美”这一点上,《错误》和《致橡树》显然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高出一筹。
六、布置作业请你对柳宗元的《江雪》的“含蓄美”进行简要的评析。
附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