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装设计史

服装设计史

服装染织史课程作业首饰专业B080606070田宁夏燕靖老师一.名词解释1.素纱禅衣:素纱禅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

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

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2.十二章饰: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图案,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3.曲裾与直裾:“裾”多指深衣的衣襟边(襟为衣服的前片,左边叫左襟,右边的叫右襟)如果衣襟是直的边,穿上深衣后衣襟边垂直于地面,就称为“直裾”;如果衣襟边较长,穿着时需要在腰间盘绕后再进行固定的话,就称为“曲裾”。

4.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

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的服装来推广,作为华夏服饰文化的代表。

5.褒衣博带:褒、博:形容宽大。

着宽袍,系阔带。

魏晋名士们很注重人的内在精神,一反世人注重于浮浅华丽的外表装饰美的心理,追求内外完美的统一。

这种新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给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带来了新的风貌。

他们的服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宽松肥大。

上衣袖子的肘部做得特别宽,几乎可以拖到地面。

衣料柔软轻薄。

腰间系的长带,就是这样,名士们仍不够适意,有人便袒露肩部、胸部,披散衣襟。

这种衣服与汉代那种紧密包裹身体的服装一比,有天壤之别。

学者们称之为"褒衣博带"。

6.陵阳公样:“陵”指唐代上好的丝绸叫陵绸,“公”指先生,“陵阳公样”即用对称形式结构的纹样,以团窠为主体,围以联珠纹,团窠中央饰以各种动植物纹样。

也是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并有特色的图案形式。

唐太宗时,益州(今四川省)修造匠窦师伦组织设计了许多锦、绫新花样,如著名的雉、斗羊、翔凤、游麟等,这些章彩奇丽的纹样不但在国内流行,也很受国外欢迎。

因为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故这些纹样被称为“陵阳公样”。

在西北出土的丝织物,及流传到日本而被保存下来的唐代织物,还可以看到陵阳公样的特殊风格。

如唐永徽四年的对马纹锦、和对狮、对羊、对鹿、对凤等纹样,都突破了六朝来传统的装饰风格,又吸收了外来营养,富有独创性。

7.袄裙与旗袍:①袄裙:明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人的服装样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髻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做“文明新装”。

进入20年代末,因受到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又开始趋于华丽服饰,并出现所谓的“奇装异服”。

一般是上衣窄小,领口很低,袖长不过肘,袖口似喇叭形,衣服下摆成弧形,有时也在边缘部位施绣花边,裙子后期缩短至膝下,取消折裥而任其自然下垂,也有在边缘绣花或加以珠饰的。

②旗袍:旗袍是源于清代满族妇女长袍演变而来的,是一种富有满族风情特色的服装。

其名称源于满族为“旗人”故称之为“旗袍”。

清末这种女袍仍为体宽大,腰平直,衣长至足,加诸多镶滚。

20世纪10年代初,普及到满汉两族女子,袖口窄小,边缘渐窄。

10世纪年末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至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袍。

8.中山装:中山装为孙中山亲自设制,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的新款服装。

又因其穿着简便,实用,既可做为礼服,又可做为日常便服,经孙中山大力推广宣传成为明国初年举国崇尚的服装。

早期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有九粒纽扣,上下衣袋均有“胖裥”。

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即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五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

据说这样的设计是根据《易经》及在周代定型的礼仪寓意而来的。

中山装的形制是在西装基本款形基础上又糅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9.云锦:云锦是南京传统提花织物的总称,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在南京设立的官营织造-锦署。

因织锦以其华贵,多彩灿烂,变幻如云霞而得名。

云锦在明清时代非常流行,专为宫廷织造,主要用作“御用供品”供宫廷服饰和赏赐用。

清代在南京设“江宁织造署”云锦直至晚清以后才流传至民间。

因后来只有南京一地生产,故常称“南京云锦”云锦的传统工艺主要有“妆花”“织金”和“金宝地”等10.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二.解答题:1.简述我国远古时期的服装形式和特色答:最早是使用兽皮作为衣服;接着学会将毛朝里皮朝外披在身上,用皮筋,皮条或藤蔓条捆扎;之后学会了制作骨针,用它进行缝制各种兽皮衣服。

并学会了纺织,开始根据自己的审美制作自己喜爱的服装,加工服装出现;黄帝确定了上衣下裳的衣服形制,是我国最早的服装款式,服装形制的开端完成了纺织品代替兽皮的过渡。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出现丝绸衣料。

我国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期形成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纺织手工艺的出现我国服饰纹样出现了织花衣料,在原始氏族部落先民中,大都有纹身的习俗,当创造了配套的衣裳以后,画在身体上的纹样用丝线来刺绣,就出现了刺绣工艺。

那个时候最重要的衣料有麻布,葛布,蚕丝及毛织品。

纺织技术已有平纹,斜纹,绞扭,缠绕等织法。

装扮的饰物品种花样繁多,发饰有笄和栉,耳饰有玉玦和耳坠。

颈饰有各种石制或骨制的挂件,以及佩饰,肩饰,手饰,带钩,额箍和冠饰。

2.简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价值和意义:赵武灵王是第一位主张采用胡服的人。

他的主要目的还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便于骑马,打仗。

赵国采用胡服,极大的方便了作战,是其军事力量争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后赵国相继灭了中山,林胡,楼烦及雁门,向北扩展了千里疆土,一跃而成为强盛之国。

赵武灵王提倡融合胡服特长进行汉地服饰改制,不仅胡服便用也考虑到美观。

这种实用和美观的服饰观念,正是战国时期服饰所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并一直影响着我国其后服饰发展的基本形制。

赵武灵王提出的这一政策对于当时乃至其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武灵王适应客观情况,大力提倡胡化,从历史角度来看是符合治国实际的。

是传统服饰与外来服饰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体现。

3.简述元代蒙古族的服饰特点:蒙古人入住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服饰上蒙汉相互影响。

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

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皮毛制成,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

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服,交领,左祍,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

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祍的大袖衫或是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像个桃子形状,其他的就辫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

元代统治者穿的官服叫“质孙服”日常生活中官员喜欢在袍服外套一种半袖的裘服,这种衣服被称作“比肩”。

4.简述宋代女服的形制与特点:宋代妇女的襦,袄,都较短小,颜色以红,紫为主,黄者次之,质地有锦,罗或加刺绣。

常与裙子相配套。

衫,一般上衣质地常用罗。

袍一般仅在宫廷歌乐女子中间,于宴舞歌乐中穿。

背子又叫绰子,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都穿,常当做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

半壁半袖长衣,背心,裲裆,宋代男女均穿用。

宋代妇女常在腰间围一副腰围。

色彩以鹅黄为尚,称“腰上黄”。

抹胸,裹肚都是贴身的内衣。

宋代裙子有6幅8幅12幅,多折裥。

宋代还有一种前后开胯的裙式,称为旋裙。

裙子的纹饰或作彩绘,或作染,或作销金刺绣,或缀珍珠为饰。

色彩以郁金香根染得黄色为贵,红色则为歌舞伎所穿。

青,绿多为老年妇女所穿。

宋代上层社会的妇女,沿袭唐,五代以来的高冠,花冠,而且冠的形状越发高大。

并且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宋代妇女流行的发髻高大,在头发中添加假发髲髢,或是假髻。

宋代有地位的女子已实行裹足,当时的女鞋小而尖翘,以红帮作为鞋面,鞋尖往往做成凤头的样子。

南方的劳动妇女部裹足,穿平头圆头鞋或浦草鞋。

5.简述清代锦缎纹样的设计特色:清代锦缎纹样的设计风格华美秀丽,配色充满柔和的情趣,清代彩织锦缎生产发展繁荣,创造了写实与装饰作风相结合的时代风格。

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除了在仿汉、唐锦式的基础上,还开始吸收西洋的花式和织法,促进了锦缎花式的新变化。

锦缎的纹样用色更加丰富,技巧细致,形成精细华丽的风格。

锦缎可在织造时进行自由配色,从而取得逐花异色,多样而统一的效果。

龙凤历来是封建统治权威的象征,因而也成为古代装饰艺术的重要题材。

藏于南京云锦博物馆的一件“龙凤莲”原属清代宫廷用料,纹样表现龙、凤双双遨游在纯洁的莲花之间,设计者匠心独具,借助龙身的曲折翻腾,云势的凌空流卷,凤尾的婀娜飞舞,缠枝的婉转回旋,表达了从物象自身性格中寻求韵律节奏的美感,凝炼、集中、明确、概括,可谓气度非凡,落落大方,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素质。

三.阅读理解1.“十二章服”对历代帝王服装制度产生的影响作用,并举例予以说明。

答:史穿夏代最高统治者用“十二章服”作为权威的象征。

所载“十二章服”遂成为历代帝王的服饰制度,而上衣下裳的分明,奠定了我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制。

史传夏代最高统治者用“十二章服”作为权威的象征。

《尚书·益稷》中记载天子十二章服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宗庙祭祀所用酒器,酒器上有虎、蜼二兽的装饰,虎勇猛,蜼能避害)、藻、火、粉米、黼(fu,黑白相间如斧形的花纹)、黻(fu,一对相背,左正右反的弓字形花纹)絺(chi,细葛布)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这十二章纹饰,前六章在衣;缋,通“绘”,有描绘和彩绣之意。

后六章在裳,明显是绣花之意。

这“十二章服”特指天子穿着服装的十二种纹饰礼服。

“十二章服”中,日、月、星辰寓意照临;山,寓意稳重;龙,寓意应变;华虫,寓意文丽;宗彝,寓忠孝;藻,寓洁净;火,寓光明;粉米,寓滋养;黼,寓决断;黻寓明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