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摘要:柏拉图是最早明确系统地探讨“正义”问题的哲学家,其正义观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正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之后的西方一直到近现代的各种正义理论都能从柏拉图那里找到它的思想渊源。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所体现的正义观进行梳理,从而更加清晰深刻地对其进行理解与阐释。
关键词:个人正义国家正义理念善不正义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
这部著作探讨的主题,直至今天仍吸引着思想家们进行不倦的思考。
在《理想国》中,与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正义”的人们对“正义”提出了多种解释。
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讲真话、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帮助朋友,损害敌人;色拉叙马霍斯认为人们都是把守法当作正义,而法律是国家统治者制定的,统治者是强者,他们制定的法律必然对自己有利,因此,所谓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格劳孔则认为由于人们在相互损害时,对从这种损害中的获利与受害进行比较,发现害大于利,从而相互协议、制定法律,放弃相互损害,而人们把就把守法践约称作正义,因此,正义来源于人们的契约或协议,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上述正义观念进行了反驳,系统陈述了自己的正义观。
一、柏拉图的“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柏拉图的正义分为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
但是,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都属于正义理念的影像,是对正义理念的摹写,而不是正义理念本身。
㈠、个人正义个人正义反应的是人类灵魂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类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组成。
理性近乎美德,欲望近乎邪恶,激情介于二者之间。
理性是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性标志;欲望则是人类产生恶的根源,是人类动物性的一面;激情虽然也被赋予动物,但是它可以通过理性的引导,成为人的一部分。
理性才是人类灵魂的本性,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引,激情和欲望就只能让人们去追逐表面的快乐。
只有理性才能穿透虚幻的世界去追寻真实的世界,是人们发现那些能够产生真正快乐和真正幸福的对象。
其中,理性的品质是智慧,激情的品质勇敢,而对欲望的要求则是节制。
当理性在灵魂中处于主导地位,激情辅助理性控制欲望,欲望能够节制时,就实现了正义。
与此相反,灵魂中的三个部分互相干涉,特别是欲望僭越,妄图取得主导地位时,就会造成不正义。
柏拉图的个人正义是建立在人的灵魂等级的基础之上的,它力求在高级事物和低级事物之间建立并保持和谐的关系。
因此,柏拉图的个人正义就可以概括为:灵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理性的主导地位保持一致认同的状态。
在《理想国》中,不但涉及了个人正义的概念,而且涉及到个人正义的可能性问题,即正义是否比不正义更有利。
个人正义的可能性表现为自身善和结果善两个方面。
作为自身善,正义本身即是令人幸福的;作为结果善,正义也可以让人获得幸福。
柏拉图所说的“幸福”不是指快乐,而是人性的完善、道德的完善。
柏拉图认为最佳的生活方式是在追求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中生,在追求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中死。
如果幸福在于人性的完善,那么,正义显然比不正义更有利。
退一步讲,即使从结果善的角度来看,正义仍比不正义更有利,这是因为最求正义生活的人比单纯追求快乐的人能够获得更多以及更真实纯净的快乐。
还因为正义者死后上天堂,不正义者死后下地狱,这分别是正义者最大的幸福和不正义者最大的不幸。
㈡、国家正义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是建立在统治者、辅助者和被统治者三个等级的划分的基础之上的。
三个等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国家的形成过程。
生产者是国家的第一阶段,它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之上。
辅助者的出现标志着国家进入第二阶段,辅助者和统治者一同包括于护卫者阶层,辅助者是军人,它辅助统治者保卫国家安全。
辅助者应具有敏感、勇敢、忠诚、爱智慧的品质。
统治者的出现标志着国家进入第三阶段,统治者从辅助者中产生,具备智慧和责任心两个条件。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这三个等级的存在与其说是实然的,不如说是应然的。
它比附了灵魂的构成,统治者,即哲学王,相当于人类灵魂中的理性部分,辅助者则相当于激情部分,被统治者也就是欲望部分。
三者之间的关系同灵魂之中的三部分的关系相同。
统治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智慧,辅助者特殊的品质是勇敢,相对于护卫着阶层而言,被统治者则既不智慧也不勇敢,这也是他们成为被统治者的原因,国家对他们最大的要求就是节制,这种节制就是服从统治者,安于自己的工作,不存非分之想。
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是一种政治权利的配置状态,是一种应得的状态,也即把各人应得的归于各人。
国家正义就是智慧者的统治,勇敢者的辅助和既不智慧又不勇敢者的服从的关系格局以及各等级对这种关系格局的遵从。
国家正义包含两个方面,即国家正义和国家公民的正义。
国家正义指三个等级的关系格局,公民正义就是指各个等级对这种关系格局的遵从,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㈢、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关系柏拉图认为,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与条件关系。
在柏拉图的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在个人的灵魂当中,存在着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与此相应的是,在国家中,存在着统治者、辅助者、被统治者三个等级。
理性与统治者的美德是智慧,激情与辅助者的美德是勇敢,而节制则是对欲望与被统治者的要求,并贯穿于灵魂的三个部分与国家的三个等级的始末。
个人正义要求理性对激情以及欲望的统治;国家正义相应地要求统治者对辅助者和被统治者的统治。
当理性占主导地位,激情辅助理性统治欲望,欲望服从统治时,个人就获得了正义;当哲学王统治国家,辅助者辅助其统治,被统治者服从统治时,国家就获得了正义。
反之,当灵魂中三个部分不安于各自位置、相互干扰时,个人就不在正义;当国家中的三个等级不各司其职、相互干涉时,国家也就变得不正义了。
分析《理想国》,发现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互为条件。
一方面,个人正义是国家正义的基础,如无普遍的个人正义,国家正义就无法建立;另一方面,国家正义是个人正义的前提,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普遍的个人正义才能成为可能。
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二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关系。
两者之间只存在必要性的关系而不存在充分性的关系。
一方只为另一方的存在创造条件,而不能直接产生出另一方。
二、柏拉图“正义”的理论基础柏拉图正义观的理论基础是灵魂说和理念论。
㈠、灵魂说柏拉图的灵魂说包括灵魂的构成、灵魂不朽、灵魂的堕落以及救赎等方面。
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构成。
理性近乎美德,欲望近乎邪恶,激情介乎两者之间。
灵魂是不朽的,它先于人的肉体存在,后进入肉体形成人。
人死后,灵魂在死亡瞬间脱离肉体等待特定时刻与特定的肉体再次结合,产生特定的生命体。
但是灵魂的不朽不能代表灵魂不会堕落。
不完善的灵魂会失去羽翼向下坠落,与身体结合产生生命体。
柏拉图认为灵魂受到身体的禁锢与束缚,大多数灵魂被身体所污染,继续堕落,只有从事哲学生活才能使存在于身体中的灵魂不受污染,得到救赎。
柏拉图的灵魂说是其正义理论的基石,而且揭示了国家正义衰败的原因,下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阐释,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多做描述。
㈡、理念论所谓“理念”,可以理解为个别事物的共性。
柏拉图认为,可感的现象世界和可知的理念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理念世界是真正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是理性认识的对象。
现象世界是感性世界的认识对象,从中获得的这不可能是对真理的知识,而只能算是一种意见。
现象事物是对理念的摹写,是对理念的分有。
凡是被感知的世界都是来自于理念,现象事物之所以具备某种性质是因为它分有具有该种性质的理念。
在分有理念之前,事物形成的质料已经存在,理念通过向现象事物分有自身的性质,给这些质料以形式的规定,使其变为现实。
现象事物以理念为目的,它无限地接近理念,但达不到理念本身。
正因如此,无论是个人正义还是国家正义都是对正义理念的摹写和分有,而不是正义理念本身。
柏拉图曾经通过“日喻”来说明理念。
太阳象征着理念,它不但是可感事物的产生源泉,而且是感知可感事物的媒介。
并且,柏拉图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了善的理念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即善的理念能够派生出整个理念世界,是整个理念世界的目标,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
“善”是柏拉图哲学中最高的概念,其它所有价值都可以归纳为善。
在《理想国》第六卷中柏拉图给善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知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
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
”三、柏拉图的国家正义如何维持普遍的个人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才能实现,实现国家正义是实现个人正义的前提,同时,国家正义的维持过程也是个人正义的实现和维持过程。
那么,如何维持国家正义呢?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是两个重要手段。
他们分别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为护卫者阶层上了两道保险。
㈠、公共教育公共教育是国家对公民所做的教育,它在塑造正义的公民和护卫者的选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公共教育,可以从小逐渐培养公民正义、智慧、勇敢、节制等美德,等他们长大后就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通过教育,灵魂由金银构成优秀者被选拔出来作为护卫者,而灵魂由铜铁构成的平庸者则成为被统治者。
因此,公共教育也被称为是护卫者教育。
护卫者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
音乐教育用来陶冶性灵,体育教育用来强健体魄,两者要平衡。
通过护卫者教育,国家的统治者,即哲学王,将从护卫者中产生。
柏拉图认为国家正义的实现关键就在于哲学王的统治。
这是因为,只有哲学王才能通过理性获得关于善的理念的知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灵魂的转向,从关注可感的现象世界转到可知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喻”说明了灵魂转向的过程。
正义国家的建立需要统治者的智慧和正义,而只有哲学家才能做到二者的统一,所以只有实现哲学王的统治才能实现和维持国家的正义。
㈡、公有制度公有制度只限于护卫者阶层,包括妇女儿童地公有和财产的公有。
柏拉图主张实施护卫着阶层的公有是为了节制护卫者的欲望和私人感情;为了增进护卫者之间的团结;防止护卫者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通过公有制度,护卫者阶层就能一心一意实现并维护国家正义了。
四、从正义到不正义灵魂中的三个部分互相干涉,特别是欲望僭越,妄图取得主导地位时,就会造成个人的不正义。
当国家中的三个等级不各司其职、相互干涉时,国家也就变得不正义了。
普遍的个人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才能实现,实现国家正义是实现个人正义的前提,因此,国家如果不正义了,那么个人的正义也无法保持,国家正义向不正义的衰败过程也就是个人正义向不正义的衰败过程。
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说都揭示了国家正义衰败的必然性。
正义国家是对正义理念的最佳摹写,但它不等于正义本身,也不能达到完美,并且处于变化当中。
因为它是对正义理念最佳的摹写,所以不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只能向坏的方向变化,越来越远离正义本身,所以国家正义必然不断衰败,逐渐走向不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