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间隔缺损护理查房 PPT

室间隔缺损护理查房 PPT


手术时间:2013年12月10日
转出ICU: 2013年12月18日
护理病历
主诉:生后发现心脏杂音至今。
现病史:患儿生后因感冒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 发现有心脏杂音,未予特殊治疗,超声心动图 及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 缺损。患儿自幼无喂养困难,生长发育尚可, 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无肺炎心衰史,哭闹后 鼻根部皮肤无发绀。患儿今来我院,为手术治 疗收入院,患儿近期不发烧,偶有咳嗽,饮食 二便正常。
效果评价:目标实现。
护理诊断
4.疼痛:与手术有关 护理目标:3日内病人主诉疼痛减轻。 护理措施:(1)评估病人疼痛的性质、部位、
强度、持续时间。 (2)帮助病人采取舒适卧位 (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4)指导病人咳嗽时保护伤口,并
给予叩背,有利于咳痰。 (5)适当做深呼吸,缓解疼痛。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临床表现
二.体征 • 缺损小者患儿发育可不受影响,心尖搏
动正常,胸骨左缘收缩期震颤短促或触 不到。缺损大者心前区可隆起呈鸡胸状。 • 心脏听诊:缺损小者胸骨左缘第3~4肋 间可闻及全收缩期或收缩中、晚期3~4 级杂音,缺损大者胸骨左缘第3~4肋间 可闻及3级以上粗糙全收缩期杂音,拌收 缩期震颤,同时在心尖区闻及低音调舒 张期杂音,艾森曼格综合征病人可出现 中央型紫绀,杵状指的体征。
病理生理
• 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产生血流动力学的基础,是 心内自左向右分流及其流量的多少。
• 小型缺损:直径为0.2~0.7cm分流量很小,一般 不会造成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 中等缺损:(0.7~1.5cm)常有明显的左向右分流, 分流量为肺循环血量的40%~60%,右心室和肺 动脉压力高于正常。
临床表现
五.超生心动图检查: • 二维超生心动图,能准确显示室间隔连续性中
断,对VSD的部位、大小、形态及相邻心脏 结构的关系作详细观察,测量各房,室的大小, 心瓣膜的形态与功能。
• 彩色多普勒超生可显示分流的部位。
• 结合心脏的大小,肺动脉内径等指标可综合判 断缺损的大小,分流量及肺血管阻力情况。
自右向左为主。
2.体检时,心前区扪不到震颤,收缩期杂音短而柔 和或消失,肺动脉第二音明显亢进。
3.胸部X线片示心影大小不一,可较前缩小甚至在 正常范围之内,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部不充 血,右肺动脉中心段明显扩张,而远端细小, 二者不成比例。
4.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右心导管检查显示右心室平面 分流以右向左分流为主。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的概念
在胚胎期心室间隔的发育不全 造成的,左右心室之间的异常交通, 并在心室水平出现左向右分流的先 天性心血管畸形,称为“室间隔缺 损”,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 12%~20%。
室间隔缺损可分为: 1.膜部缺损 2.漏斗部缺损 3.肌部缺损 其中膜部缺损最多见,漏斗 部缺损次之,肌部缺损最少见。
术后护理
•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 肺部护理 • 加强呼吸道护理 • 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 严格记录出入量 • 注意伤口及各管、置管的护理 • 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 做好健康宣教
护理病历
姓名:杨灿 性别: 女
年龄: 2岁
籍贯:安徽省
入院时间:2013年12月03日
入院诊断:先心病:室间隔缺损
家族史:父亲体健,母亲体健。否认抽搐、智力低下、精 神异常、遗传代谢病等家族史。
体征:于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可闻及III/IV全收缩期喷射 性杂音,可及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轻度亢进。
超声检查: 提示:室间隔缺损(膜周部) 室间隔膜部瘤 胸片: 示:肺血增多 肺纹理增粗 血常规: 正常
病程
2013年12月10日患者于10:00在手术室全麻+ 体外循环下行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室缺修补 术,手术过程顺利,术毕于12:30安返监护室, 带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心包纵 隔引流。术后持续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Q波加深;P波增宽,有切迹,表现左心房扩大,同时右 心室可有轻度肥厚V-1导联示rsR。 • 肺动脉阻力渐升高后,由于右心室负荷加重明显,右侧 心前导联显示高R波。 • 艾森曼格综合症患者,心电图以右心室肥大和劳损为主, 右侧心前导联R波高大,有切迹,左侧心前导联没有过 度负荷,相反R波低于正常,Q波消失,而S波很深。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及其它传染 病史,未曾患过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 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外科手术史及输 血史。未按序预防接种。
护理病历
个人史:生于当地。抬头:3月,翻身:4月,独坐:6月, 出牙:不详。奶粉按需喂养,8月添加辅食。目前主食: 配方奶粉、米粥;副食:蔬菜、水果。
2013年12月10日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2013年12月18日转至心外病室继续治疗。
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全麻未醒带气管插管有关 护理目标:拔管前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护理措施:
(1)遵医嘱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湿 化, 保持气道湿润。
(2)定时在无菌操作下吸痰 (3)认真记录并观察呼吸的频率、深浅度,及
护理目标:1天内病人恐惧感减轻 护理措施:(1)创造安全、信任的环境
(2)用温和的口气与病人交流、解 释病人不必要的担心。
(3)简要介绍监护设备的必要性和 作用。
(4)主动进行交流,安慰。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护理诊断
8.活动无耐力:与大手术后有关 护理目标:3天内病人主诉活动耐力增加。 护理措施:(1)根据病人心功能制定活动计划。
早发现窒息现象。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护理诊断
2.有感染的危险:与深静脉置管、心纵引流管、置导尿管有 关
护理目标:置管期间未发生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护理措施:(1)严格无菌操作,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并观察
用药疗效。 (2)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增加肌体抵抗力。 (3)给病人以健康指导。 (4)严密观察病人体温的变化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国内外护理进展
题目:1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体会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3年 第4期 | 程志 王彬
彬 马旭 黄慧哲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完
整系统的术前术后护理。 结果:做好心理护理及时有效的沟通,密切观察病情,
• 肺动脉高压,常有左、右心室扩大 明显,双向分流甚至右向左分流, 最后发展成重度肺动脉高压症 (Eisenmenger综合症)而失去手 术时机。
临床表现
一.症状: • 缺损小,一般无临床症状,生长、发育也
正常。 • 缺损大,分流量大者,可在婴儿期即出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体型瘦小、面色苍白、 喂养困难、多汗、发育生长滞后及反复呼 吸道感染,严重者常有显著的呼吸窘迫、 肺部湿锣音、肝肿大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 竭的表现;孩子长大后可出现活动后易疲 劳、心悸和气促。
临床表现
六.心导管检查:
• 对于单纯性VSD,超声心动图均能确 诊而不必做心导管检查或造影。
• 复杂畸形,重症肺动脉高压及超声检 查未能确诊者,则有重大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肺动脉狭窄:室间隔小缺损,尤其位于室上嵴和肺 动脉瓣之间或肺动脉干下者,很易与肺动脉狭窄混 淆,特别是瓣膜型狭窄。
2.动脉导管未闭:有两种情况不宜鉴别。 (1)高位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和关闭不
流量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与判 断。 1.小型VSD。 2.中等及大型缺损,伴有较严重的肺充血症状 。 3.对于婴幼儿多发性肌部VSD伴肺动脉高压者。 4.肺动脉瓣下型VSD伴有主动脉脱垂者。 5.VSD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
手术治疗
二.禁忌症: 1.休息时有紫绀,有杵状指(趾),表明有反流,以
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室间隔缺损患者的康复。 结论:全面精心、高质量的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 的重点。
谢 谢 !
结束
护理诊断
5.清理呼吸道低效:与术后伤口疼痛,无力咳嗽、 咳痰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在一日内学会有效咳嗽。 护理措施:(1)教会病人学会有效咳嗽,如深呼
吸、双手抱住伤口等 (2)向病人讲解雾化吸入的重要性,
并协助病人正确做雾化吸入。 (3)如痰液粘稠,病人不能自行咳出,
及时给予吸痰。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护理诊断
3.生命体征的改变:与心血管手术后 血液动力学 的改变,手术创 伤,胸腔受损等因素有关。
近期目标:心率110-120次/分 平均血压95/55mmhg 呼吸22-28次/分
护理措施:(1)术后24~48小时内,连续监测血 压及心率,中心静脉压。 (2)术后连续监测体温2~4小时/次。 (3)皮肤颜色的观察,指(趾)甲床由 苍白变为粉红色
全者,易与典型动脉导管未闭混淆。 (2)动脉导管未闭伴有肺动脉高压,仅有收缩期
震颤和杂音者,与高位室间隔缺损鉴别较为困难。 3.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低位房缺,其杂音可位于胸
骨左缘第2肋间,声音柔和像吹风样,传导局限,常 伴肺动脉第二心音固定分裂。
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症: 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VSD大小、部位、分
临床表现
三.X线检查: • 缺损小,分流量少者,心脏X线所见可大致正常。
• 缺损中等者,左心室增大,主动脉较小,肺动脉 圆锥突出。
• 缺损大,分流量大者肺动脉段明显扩张,肺动脉 分支粗大,呈充血状态,且见肺门舞蹈扩大,左、 右心房均扩大,左、右心室均肥厚。
临床表现
四.心电图检查 : • 心电图可反映分流及心室负荷程度。 • 分流较小的室间隔缺损,心电图可无特殊变化。 • 分流量较多者,左心室负荷加重,代偿性肥厚T波高耸,
(2)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心脏负荷 突然加重。
(3)给予营养支持和间断、持续性吸 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