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老子》二章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信息驿站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赏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坏的结果。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着希望。
作者语录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作者小传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子出生后智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又称《老子》《五千文》等,这是老子厚积而薄发,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公元7世纪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译成的外文版达到100多种,研究老子的书籍和刊物,更是达到1800多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性质。
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生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道德经》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身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牛西去,紫气东来”。
2、题目解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意为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知人者智”意为了解别人的人聪明。
智,机智,聪明。
均为文章的第一句,原文无标题,后世多以第一句为题,题目是编者加的。
3、如何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了解内容,提取信息,求知求智。
因此,阅读文言文,学会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文章的主要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综合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阅读。
全面反复地阅读,是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和关键。
(1)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
(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
(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2)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
(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
(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
(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3)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
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4)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
具体做法是:①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②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③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5)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
具体做法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
②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
③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
④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⑤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字词积累1、生字皆(jiē)恃(shì)强.行(qiǎng)2、一词多义故有无相生(所以)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是以不去(丧失)去一狼径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占有)居面山而居(居住)不有居者,谁守社稷(留、停留)强行者有志(志向)志寻向所志(记号)常著有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志趣)自胜者强(战胜)胜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语气词,同“矣”)已骨已尽矣(已经)3、名句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④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
⑤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圈点课文感受原文名家批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 已①;皆 知 善 , 斯 不 善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互相 成, 长 短 相 形 , 高 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于相互对立而体现,高和 下 相 倾②,音 声 相和, 下互相充实,音与声由于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 之前和后而产生顺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事, 行 不 言 之 教, 万物作④焉世事,用身教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 不 辞⑤, 生 而 不 有,却不去干预它,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有为 而 不 恃, 成 功 不 居⑥。
所施与,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 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知人者智 知⑧人 者 智, 自 知 者 明。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更聪明。
胜 人 者 有 力, 自 胜者 能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 者强大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坚持力行才句解:因为美存在,恶便产生了;因为有了善,才有了不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2句解:同美和恶、善与不善一样,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成立,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同时,两者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可以转化,这是来源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永恒的规律。
3句解:圣人掌握了道的规律,一切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不争思想,有利于治国。
4段解:本段讲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的。
既互相补充,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5句解: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则更为重要。
自知、自胜是更要的修身标准。
①已:语气词,同“矣”。
②倾:依,倚。
③无为:不妄为,顺其自然 。
④ 作:兴起。
⑤不辞:不干预。
⑥居:占有。
⑦ 去:丧失。
⑧ 知:了解。
⑨强行:勤奋努力。
有 志。
不 失 其 所者 有远大志向。
行为符合于道,不丧失自己的本分,6句解:知道满足才会富有,不失根本才能长久;反之,那些失去心灵依托的人,追求名利久,死而不亡者就能够长久,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段解: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知足、勤奋、守本,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提炼主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说的是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他们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互相补充的,没有美也就没有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
《知人者智》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一个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就要经常反省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省更为重要。
文章结构剖析1、名教点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一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反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同时,二者的关系又不是绝对的,比较而言,可以转化,这是来源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德永恒规律。
圣人正是掌握了这个规律,因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成功不居”的不争理想,有利于治国。
《知人者智》论述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则更为重要。
因此,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成为更高的修养标准。
知道满足才会富有,不失根本才能长久,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他们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
因此,人生当自知、胜、自强、知足、勤奋、守本,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2、结构图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万物相反相成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治国顺其自然知人——自知知人者智胜人——自胜志向实现强行——知足精神长存失本——守本难点解析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以万物在圣人的王国里的生长状态为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为人应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2、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