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奓山中心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备课人):曾涓第一课时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2、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上的植物。

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有30多万种。

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塑料花是植物吗?、二、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校园中的植物,在秋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三、课堂小结: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课后反思:1第二课时观察一棵植物教学目标:1、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2、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3、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让学生说一说。

了解植物的构成。

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探索:(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观察一棵植物。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观察叶教学目标:1、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3、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生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学过程: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

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二、观察比较树叶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课后反思:第四课时这是谁的叶教学目标: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梧桐叶、松树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猜叶”的游戏。

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

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

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三、研讨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课后反思:第五课时植物是活的吗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3、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聚焦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

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2、活动一: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课后反思:第六课时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

2、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感受植物的美,爱护植物。

意识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记录植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校园里有很多有生命的物体,其中一类就是植物。

可植物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校园里的植物。

二、从整体认识植物三、从局部认识植物四、观察植物基本了解科学观察的方法,观察时还应该做个记录。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怎样去细致观察校园的植物,下面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研究了,老师还想提醒大家,观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全,攀爬树木会很危险。

能不能随便去攀折花木呢?生:不能。

师:如果折断树木的枝条,它们也会“痛”。

摸过植物后,要记得洗手,以免过敏。

如果遇到什么新的问题,我们再一起来商讨解决,赶紧开始小组的观察行动吧!(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观察与记录活动)课后反思:第七课时科学阅读教学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植物的意义。

3、能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植物一单元的学习,能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

教学难点: 意识到要养成爱护树木的习惯。

教学准备:破坏树木的短片视频,植物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用PPT的形式介绍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植物。

2、让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植物。

3、播放破坏树木的短片视频。

二、研究1、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人的做法。

2、讲解人类破坏自然的严重性。

三、探索1、引导学生要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2、具体到怎样做。

课后反思:第八课时单元测试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

2、对植物进行分类。

3、对植物的爱惜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植物。

教学难点:对植物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准备:植物PPT、图画本、铅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总结学过的植物。

2、对学过的植物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

二、探究1、请同学们按照一年四季的形式把植物画下来。

2、每小组进行讨论分工合作。

三、升华1、老师检查每小组的情况进行讲解对错。

2、再次描述并展示一年四季的植物形态。

课后反思:第一课时在观察中比较教学目标:1、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3、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利用排序的方法描述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大小。

二、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三、研讨:(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1、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2、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起点终点位置。

教学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三、研讨: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