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把结构主义符号学运用于电影艺术研究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法国的麦茨、意大利的艾柯和英国的沃伦等为著名的代表。

它用结构语言的方法研究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认为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

电影研究应该成为一门科学。

电影语言虽不同于一般语言,但同样是运用符号系统的。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它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70年代,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有重大影响。

80年代开始,电影符号学在西方电影学界引起批评和争议。

[编辑] 符号符码编码Sign Code Codification是电影符号学的核心概念。

符号。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确定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符号以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为基础,所指是语言符号表达的意义,能指是语言的形式载体。

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认为,符号涉及三项关系:表征体、表征对象和对表征的诠释。

意大利学者艾柯强调符号意义的变动性,认为新的关系会构成新的符号。

符号是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符号会有不同的理解。

电影符号学依据符号的一般定义,力求证明影像的符号性,强调影像并非现实的摹写,而是与常规语言相似的约定性符号:有能指形式和所指含义。

符号是影片的表意元素。

富有表现力的符号性会使源于现实的影像产生丰富的内涵。

影像符号包括空间性符号,如前景表现匪徒,后景处是吓得发抖的受害者;时间性符号,如匪徒和受害者的镜头切换为猛砍下来的刀;物象符号,如匪徒和受害者的脸、衣服。

符码。

传达一组信息时,不同符号系统的变换规则和保证参加交流过程的人能够理解的约定性规则。

语言语法、莫尔斯电码、计算机编制程序的二进制数字系统等,都是符码。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在人类生活中,符码的概念应当是广泛的。

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他详细论证了食品、神话、时装、影像、文学作品的人物类型、叙事的人称与非人称等,都可构成符码。

同一种符码具有系统性、同质性和连贯性。

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因叙事的需要也有一系列符码,即支配电影表现手段的规律。

作为信息的一部影片包含着多重符码:特性符码(电影专有的符码,如特技、快速剪辑、摄影机运动、镜头组接、镜头角度);泛符码(非电影特有的、社会文化中存在的符码,如政治、社会、商业和习俗方面的符码);共性符码(如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共有的手势动作、电影与照相共有的明暗对比和逆光、与绘画艺术共有的构图、色彩、线条和形态);次符码(如“分句法”是对所有影片都有效的约定规则,而“切”、“划”、“渐显渐隐”等范畴对于“分句法”而言就是次符码;支配某类型影片特有的表现手段的规律可视为次符码,表演也可以分为现实主义表演和表现主义表演两种次符码)。

一个场面可以同时存在不同的符码。

电影的符码是图像性符码,由镜头内容本身构成,因此较少随意性。

符码的蒙太奇并非电影所专有。

蒙太奇的思维也存在于散文的叙事过程中。

麦茨认为,观众是通过各种符码——电影的特有符码(视觉的和听觉的相似物、剪辑等)或非特有符码(例如语词语言符码和各种文化形式的符码),其中还包括各种次符码(例如,不寻常的画框安排和拍摄角度等)——来理解电影作品的。

因此麦茨把电影作品的文本系统看成是各种符码相遇并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混合场所。

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以电影影像语言的三层分节观点为基础,提出电影影像的形成及其表意的十种符码。

(参见“电影符号学”)编码。

按照符号系统组织信息,叫编码。

电影符号学认为,创作一部影片就是一次编码的过程。

电影符号学概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法国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诞生的、运用符号学原理进行电影研究的理论.电影符号学研究的首倡者是法国学者克利斯蒂安.麦茨.他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采用其研究方法考察电影,于1964年撰写出《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书,揭开了电影符号学研究的第一页.除麦茨之外,温别尔托.艾柯(意大利)、彼德.沃伦(英国)等人也是卓有建树的电影符号学家.他们有基本一致的电影观念,认为电影不是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电影艺术的创造性必然有可循的程式和常规;电影语言虽不能等同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当成为一门科学;语言学就是研究的科学工具;电影研究的系统论是整体决定局部;研究之中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并重;重点应放在电影的外延与叙事之上.在电影符号学基本观念的统摄之下,电影符号学家们又各有自己的分析系统.麦茨分析了影片的叙事结构,归纳出“大组合段”概念.艾柯提出了“三层分节说”和电影的“十大符号系统”;沃伦则将电影符号梳理为象形、指示和象征三个大类.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分析影片结构和电影类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研究的深入,电影符号学在70年代初又从静态封闭的结构分析转向了动态过程的考察并结合意识形态和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电影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

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勃兴,于六十年代中叶诞生的一门应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的一门符号学新分支。

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

发展历程1964年法国学者麦茨发表《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标志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问世。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其代表理论家及理论著作有法国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泛语言》、意大利艾柯的《电影符码的分节》以及意大利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等。

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西方电影理论进入现代电影理论时期。

不过,电影符号学从诞生起就受到诸如“学术神秘主义”等激烈的批评,而且其静态的、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70年代初期,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转向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

随后,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符号学,其标志是1977年麦茨发表《想象的能指》一书。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理论的勃兴而诞生的研究电影语言的理论。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费迪南德·德·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

1964年,法国学者克利斯蒂安·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泛言语?》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问世。

基本观念1?电影不是“对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2?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和常规;3?电影语言不等同于自然语言,但是,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系统本质相似;4?电影研究应当成为一门科学;5?语言学是电影研究的一种科学工具;6?整体决定局部——电影研究的系统论;7?电影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外延与叙事;8?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研究范畴以语言学为模式的第一阶段的电影符号学有三大研究范畴:1.?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2.?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3.?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文本的叙事结构。

就方法论而言,电影符号学力求摈弃以作者个人的经验、印象和直感为依据的传统印象式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批评,建立电影的“元理论”,按照语言学模式建立不同的分析系统。

麦茨为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提出了八大组合段(syntagmatique)概念: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

意大利符号学家温别尔托·艾柯提出了电影影像三层分节说:图像、符号、意素;动态影素、动态图像、动素,并且从“影像即符码”这一激进的观念出发,制定了影像的十大符号系统:感知符码、认识符码、传输符码(如新闻图片的斑点和电影图像的线条)、情调符码、形似符码(包括图像、符号与意素)、图式符码、体验与情感符码、修辞符码(包括视觉修辞格、视觉修辞提示、视觉修辞证明)、风格符码和无意识符码。

彼得·沃伦采用美国哲学语义学家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分类体系,把符号分为象形(如照片、地图)、标示(如指纹、印迹)和象征(复杂的隐喻)三大类,把不同的影片归入不同的符号体系。

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改观。

采用电影符号学分析影片结构和类型的尝试,取得一定成效。

电影符号学也受到了激烈的批评。

美国电影评论家詹姆士·麦克比恩抨击电影符号学是“对60年代广泛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在电影理论和批评领域中运用的反动”,是“学术神秘主义”的表现。

随着电影理论研究的深入,电影符号学在方法论方面的缺陷日益明显。

静态的、封闭式的结构分析难以把握电影作品的真正涵义。

70年代初期,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开始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转向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

随后,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和第二电影符号学,其标志是麦茨的《想象的能指》(1975)一书。

中国学者引入了电影符号学的一般概念后,引起了关注和争议,也出现了运用符号学的概念解释美学情境的尝试,譬如,借用麦茨的再现叙事情境的“外延符号学”(“直接表意系统”)和表现美学情境的“内涵符号学”(“含蓄表意系统”)的区分,阐述含蓄表意与中国电影美学观念的近似性,以澄清影片的审美形态。

部分学者认为:电影符号学无法有效分析空镜头,过渡镜头等实际存在的电影片段,电影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依赖分析者对电影声、画、时空等元素的独立理解。

在分析实践过程中,不同的分析者,即使他们受到统一的,一致的电影符号学训练,也无法就某些片段确立统一的符号,简单的说,只能建立有效的符号系统,无法确定精确有效的符号。

这种研究,对电影理论发展与电影创作实践,意义不大。

电影符号学电影符号学既是电影理论的一部分,也是符号学的一部分。

电影符号学是当代符号学最典型的成就之一,它既是符号学的产物,又是其推动者。

电影符号学semiologie cinmatographique 是把结构主义符号学运用于电影艺术研究的学科。

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勃兴,于六十年代中叶诞生的一门应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的一门符号学新分支。

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

1964年法国学者麦茨发表《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标志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问世。

法国的麦茨、意大利的艾柯、英国的沃伦等为最著名的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