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补充练习(教师)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补充练习(教师)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班别:姓名:学号:对应训练4:(2015全国卷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

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题目密切结合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构建场景,我们可以捕捉到候选人物的特征“有风采”。

接下来公布了三名候选人:小李、老王和小刘。

最后留下问题:“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考生必须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之一,说明其最具“风采”的原因及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一个人物:“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

”小李是时代的佼佼者,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成就在于学术上的创新。

此外,他具有“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优点,分别对应着“积累”“思考”“远大志向”“创新”的成功要素,这四点也是高考作文的常见主题。

所以,如果你认为小李最具风采,那么你的理由应该是他的成就和成功的原因。

可以从如下角度去立意——“我认为最具风采的人物是能够在某个领域做出重大突破的创新型人才,他具有远大的志向并愿意不断努力,在长期的积累中不断思考,做出某个领域内的创新”。

第二个人物:“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

”这是另一种人生轨道,与小李不同,老王并未做出行业内新的突破;但是他认真专注,在平凡的岗位上将工作做到极致,因而具有“爱岗敬业”的特点。

所以,如果你认为老王最具风采,那么你的理由是也应该是他的成就和成功的原因。

可以从如下角度去立意——“我认为最具风采的人物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普通人,他爱岗敬业,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极致。

”第三个人物:“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时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小刘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他不是某一领域内最优秀的人,但是他的作品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所以,如果你认为小刘最具风采,那么你的理由应该是他的成就和成功的原因。

可以从如下角度去立意——“我认为最具风采的人物是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用自己之所长,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论述中,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事例都可以使用。

事实上这道题目向我们展示了三种生活方式,我们认为最具风采的那个人的生活轨迹,也正是我们的向往所在。

这道题目符合高考作文对于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要求。

高考作文不仅考察写作水平,同时也在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

在这道题中,考生的思考过程尤为重要,抓住人物的轨迹和闪光点,才抓住了这道题的写作命脉。

首先,抓住三则材料的特点,为回答“谁更具风采”做好准备。

三个人物的特点:小李的特点是笃学敏思,矢志创新;老王的特点是爱岗敬业,技术完美;小刘的特点是酷爱摄影,留住乡愁。

其次,分析“要求”:要求有二:1、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一是三个人都具风采,二是谁更具风采。

特别注意“更”字:“更”是副词,有“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

结合本题说,应该是三个人物都具有风采,你认为都有风采,谁最具风采呢?这就要求你作文必须对三个人物进行比较,表明了必须用“比较的写法”作文。

在比较中说明你的理由。

2、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a材料的内容即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小李、老王、小刘,写出他们各自的成功的原因和成就。

他们各有特色,风采十足,你认为谁更具风采?材料的含意即他们都很有风采,分别是创新的典型、技术的典型,酷爱的典型,请你选出一位最具风采的,说出你的理由。

理由即他们各自成功的原因和成就,以及对他们的贡献、价值、意义作用的评判。

B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

选择的含义是挑选。

写作任务就是思考、权衡、选择。

优中选优。

这三个词的排列顺序是有讲究的。

要权衡,就要先思考;要选择,就要先权衡。

思考、权衡是选择的前提,选择是结果、结论。

要选择首先需做出多方权衡,然后对利弊作出判断,再作出选择。

选择-权衡-判断-选择,恰好绕成一个圆。

有选择就有权衡。

选择不可能既是此又是彼,只能不是此就是彼。

权衡是选择的前奏。

权衡更多的是思考。

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哪一个更具风采。

权衡:主要是比较。

比较谁更具风采。

无论是权衡,还是最后的选择都要注意最优化原则。

应该说选择谁更具风采,都是可以的。

问题是要自圆其说,说出理由,说出道理,让人信服。

对应训练5: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智慧是一种经验,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智慧如同大自然一样,也有它自己的本色。

自拟题目,文体自选。

这道题属于话题型言论类材料作文。

现在材料作文主要有两大类,一大类是故事类的,一大类是言论类的。

言论类材料作文中,最好操作的属于话题类作文。

去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青春”为话题,今年就是围绕“智慧”为话题。

只要围绕智慧去写,可以写一个有智慧的故事,也可以谈智力上的开发,当然也可以写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反正都是要围绕智慧作文章。

这篇作文要出彩,还是要看考生的选材、构思和语言上的功底,但有一点,一定要紧扣智慧。

如果有的考生不围绕关键词去写,比如写一个人,要扣住这个人与智慧的关系,不能空谈他的其它经历,否则就不切题了。

“今年高考江苏语文作文题延续了前两年‘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

”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有话可说,余地较大。

考生对“智慧”都有自己的阅历、感受和体悟,每人都应该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讲。

第二个特点是入题不难,精准不易。

这就需要考生吃透“智慧”的深刻内涵,在对“大”与“小”、“先”与“后”、“轻”与“重”、“快”与“慢”等的权衡中彰显出“智慧”的光华,从而表现出智慧“他自己的样子”。

既求“貌合”,更求“神似”。

第三个特点是注重事理,思辨性强。

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之间有着逻辑上的紧密关联:经验可以积淀为智慧,而智慧则可以增强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境界。

“它既揭示了生活的事理,又提示了思辨的角度,引领着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琢磨为人处世中的情与理,思虑社会发展中的利与弊。

既广接‘地气’,又关注‘理性’,考查考生的智慧。

”“第一种即为抓住前面三个“一种”排比句当中的任何一句做一个阐述;第二种写法就是抓住这三句话,把文章分为三段,每一个分论点加以说明;第三种则是写一种记叙文,譬如可以写一个很有智慧的人,通过他的小智慧战胜了生活的困难。

“不过前面两种写法只是停留在题面上的,没有升华,分数会受很大的影响。

这个题目可能包含着由浅入深的内涵,因为后半段尤为重要。

”“很多考生可能都会认为,只要写的智慧就不会走题。

而忽略后半段‘和大自然一样……’是什么意思。

”大自然是默默无闻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贡献。

“智慧也和大自然一样,是为人类服务的,其用一种低调的、谦虚的方式造福人类。

”文中后半段的主旨是勉励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谦虚、低调地获得知识和智慧,并用这个去造福人类。

“如果这么想,主题就升华了,然而大部分的同学可能想不到这一层。

”能想到这一层立意的同学分数就比较高,仅停留在平面化理解的同学可能得分在42到47分左右。

如果能联想到后面这半段,一般会有十几分的提高。

近年来,“哲理思辨类”的作文受到命题专家们的热捧,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当然不会错过这类命题形式,2014年就是以“青春朽与不朽”展开讨论,写作空间大,只要考生能从某一角度入手,展开论述或记叙便可。

今年是关于智慧的思辨题,前半句说“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强调智慧的不可捉摸性,是一种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得到的东西;后半句说:“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样子。

”着重强调“智慧”的可“视”性。

前者无形,后者有形,智慧本身就是一组带有思辨性的词语。

此处也是一种暗示,考查学生“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因此,只要考生能够将“智慧”以具体物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便可,记叙文、议论文都比较好些。

本人觉得记叙文更好写,只要你能够写出一件富有智慧的小故事便可。

而且江苏阅卷人也一再强调记叙文写作的重要性。

议论文写作强调说理,很多考生把握不准,议论泛泛,缺乏具体内容,往往不受阅卷人的青睐。

标题范例:1、微笑是一种智慧2、智慧树下好乘凉3、扬智慧之风帆4、着智慧之华裳5、漫卷智慧之书6、舌尖上的智慧。

对应训练6:2015年四川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学会做人”,给定了作文的范围。

必须在这个范围内讨论“老实和聪明”。

“我看老实和聪明”,强调“我”,必须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个人观点,而非人云亦云,写出个性化。

“看”标志文体——议论文。

“讨论”更是强化了文体。

“老实和聪明”表明话题,作文必须紧紧围绕这个话题来写,否则离题。

下面列出三种观点,启发学生的思维。

或同意,或不同意另说自己的看法。

在审题方面没有给考生设置太多障碍。

“老实”和“聪明”是两种人生态度,作文着重培养和考察考生对社会、人生和人的关系的认识。

比较辩证,具有开发性和哲理性,同时,此次的作文还考察考生思考的深度和思维水平,学生可以不受限的多思考,作文让“人人都有话说”,但思维的优劣也能在考生行文中体现出来。

总体来说,作文的出题范围,给定材料并不难,重点在于学生思考的角度和自身抱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写好这个题目,有三种方向。

一是写出大智若愚的意思,此处的老实若愚,只是龙潜深渊,深藏不露,不以真身示人罢了,这是一种老到、一种修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