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电影名称是电影的灵魂,是电影的宣传广告。
它在第一时间告诉观众影片的性质、类型、主题等特质。
电影名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票房收入。
因此,电影名称的翻译也是整部电影翻译中的重中之重。
虽然电影名称的翻译是一项非常谨慎的工作,但从表面看,电影名称的翻译较其他文本的翻译显得更加灵活。
在翻译电影名称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或意译,甚至为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原影片或原影片名所携载的文化信息,还可以抛开原影片名另起一个全新的、让目的语观众更能接受和理解的新名字。
这种另译的做法看起来好像不忠实于原影片名,似乎是“误译”,但在电影名称的翻译中,有些所谓“误译”其实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翻译。
只有那些歪曲原影片主题、在文化价值上误导观众的翻译才是真正的误译。
译界的朋友都会有同样的感触:翻译难,难于上青天。
绝对忠实或者完美的翻译几乎是永远做不到的,因为任何语言中的一个简单的文字都富含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特定的文化联想和心理感受。
当我们选择用一种语言来转述另一种语言时,大量的文化信息已经在翻译中流失掉了,因为“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
”所以,再忠实的翻译也都只是对原语言的一种解释。
学者们对于这种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的标准,可以说自有了翻译实践活动之后就开始辩论不休。
争论的目的不外乎一是为了在形式上对原文的忠实,二是为了在内容或语境上对原文的忠实,或两者兼而有之。
尽管翻译工作者都在尽心竭力地信守着各自的翻译标准,力求完美地再现原语言的风采,但仍因两种语言及文化上的不通而不时出现要么在形式上要么在内容上不忠实于原文的误译。
误译即是“错译”,是对跨文化语境下信息交流的“阻碍与误导”。
可见误译是翻译的大忌,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尽量避免的事情。
二、电影名称翻译的基本原则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曾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每一种语言反映的都是相应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
接触一个语言符号系统就意味着接触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文化交流。
虽然每个国家都拥有其特有的文化,但人类的习惯与情感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不同国家或文化体系之间有了交流与理解的可能。
有许多电影名称所携载的文化信息直译过来是能被目的语国家的观众理解和接受的。
这样的名字最好采取直译,如Sound of Music译为《音乐之声》,Pearl Harbour译为《珍珠港》,The Princess Diaries译为《公主日记》,Schindler’s List 译为《辛德勒的名单》,Hamlet译为《哈姆雷特》,King Kong译为《金刚》,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Napoleon译为《拿破仑》等等。
这样的翻译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最大量地传达了异域文化和原影片名想传达的信息。
但是电影名称的翻译仅仅做到形式或内容上的忠实还不够。
“英语电影名称的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摘要] 电影名称的翻译有其自身的基本原则,即无论直译,意译,或是另译,都必须使目的语观众易接受、能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译名能够恰当地传达原影片名或原影片所携载的文化信息。
如果译名给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联想与原影片名或原影片的文化联想出入较大,甚至给目的语观众以文化价值上的误导,那么这个电影名称翻译得无论多么好听都是失败的,属于误译。
现在有些很流行的电影的译名其实是很错误的翻译。
[关键词] 基本原则 电影名称 误译 文化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
”既然不同民族之间是有文化差异的,差异就会带来误解与冲突,差异就使得翻译者必须实现在文化间进行沟通。
对那些影片名里有不为异域文化语境里的观众熟知的语言表达法、事件、地点和人名,不可采取直译,否则会让目的语观众感到不知所云,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如果直译为《飞越布谷窝》则很令人费解,所以可以意译为《飞越疯人院》,因为布谷鸟在英语里常用来指疯子和傻子。
如果不把cuckoo的隐含意思译出来,就不能更好地传达原影片名的信息,继而有可能影响影片的票房收入。
另外如Hobson's Choice,如果直译为《霍布逊的选择》,从表面看似乎合情合理,因为电影的男主角就叫Hobson。
但这个翻译却不能很好的传达影片主题。
因为男主角Hobson是一位鞋店老板,他不愿意把大女儿嫁给店里的伙计,结果遭到三个女儿联合反对,于是最后他别无选择,只好屈从。
等我们查了英文字典才知道Hobson's choice还有一个意思正好就是“无法选择”。
所以把影片名译为《别无选择》就更加贴切。
再如Patton可译为《巴顿将军》,Gandhi译为《甘地传》,The 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SpiderMan译为《蜘蛛侠》,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译为《廊桥遗梦》,Kramer vs Kramer译为《克莱默夫妇》,Orient Express译为《东方快车谋杀案》,Father of the Bride译为《岳父大人》,Suddenly Last Summer 《夏日痴魂》,JFK 《刺杀肯尼迪》等等。
电影名称有其特有的性质,既要通俗又要考虑商业利益,因此电影名称翻译的基本原则及其误译为使译出来的影片名更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或者语言表达习惯,更能拉近目的语观众与影片的心理距离,更好地传达原影片名称里的文化内涵或审美情趣,这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在电影名称的翻译中非常常见。
但是有时为了使译名更好地被目的语观众接受与理解,还可以抛开原影片名,另起一个更能传达影片主题或影片类型的完全与原影片名不一样的名字。
这样的名字虽然字面上看起来与原影名差异较大,好像是一种错误的翻译,然而这样的所谓“误译”却能很好地诠释影片的类型或主题,使目的语观众更容易接受。
这种看起来好像是“误译”其实是妙译的范例很多,如The Wizard of Oz字面意思是《奥兹国的魔法师》,但现在流行的翻译为《绿野仙踪》,后者看似很不忠实原影片名,似乎属于“误译”,但它更好地传达了影片的奇幻、童话色彩与温柔浪漫气息,使片名更好听,对中国儿童更有吸引力,属于很成功的妙译。
Waterloo Bridge如果译为《滑铁卢大桥》就会魅力大减,因为中国许多观众对滑铁卢没有什么文化上的联想,因而使影片名听起来有点像纪录片。
现在流行的翻译《魂断蓝桥》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影片名听起来浪漫而略带几分悲凉。
Matrix 若翻译成《母体》,有点误导观众,以为是科教片,但翻译成《黑客帝国》,影片的侠气立现,很好地传达了影片的动作功夫片特征。
所以不考虑文化语境的电影名称翻译“毫无用处,只会大量削减到电影院去的人数”。
成功的妙译典范还有很多,如Earthquake译为《惊魂夺命》,Gigi译为《霓裳情挑》(影片传达的是传奇模特吉亚的凄美人生故事),The Mask译为《变相怪杰》,Anastasia译为《真假公主》,Topsy Turvey译为《音乐情节》或《酣歌畅戏》(影片多以歌剧院为背景,影片里的台上戏让人叹为观止,topsy-turvy的意思是:颠倒地;乱七八糟地),Die Hard译为《龙胆虎威》,Don.Juan.DeMarco译为《这个男人有点色》,A Place in the Sun《郎心如铁》,Butterfield 8《青楼艳妓》等等。
这些影片名称的翻译都与原影片名在字面上有较大出入,甚至似乎毫不相干,但却不但不是误译,他们还成为电影名称翻译的经典范例而受人推崇。
三、电影名称误译的原因及实例虽然电影名称的翻译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却不应该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一味求奇求怪求刺激。
求奇求怪甚至为了名字好听而扭曲影片主题,给观众以错误的引导,这样的翻译就不可取了。
无论直译、意译还是另译,翻译电影名称的基本原则不能打破,即不能与原影片名携载的文化信息或影片主题有大的出入,否则就真的成了误译。
如电影Rebecca是一部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影片,1939年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的同名小说。
以人物命名的影片往往以片名中的人物为主要描述对象,此人物通常是影片的主人公,因而也是影片的灵魂。
观众会因为影片名称而对此人物有更多的关注、研究和解读。
影片以Rebecca命名,一是可以增加小说或电影的悬念,二是要强调Rebecca这个人物的重要与特殊。
在这部影片中,虽然Rebecca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影片要刻画描述的主要对象,但这位人物却从未在影片中露过面,因为她已不在人世了。
整个影片的悬念由此而生:究竟Rebecca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等等问题在观众同时也在与男主人公刚刚结婚的新娘脑海中产生。
观众跟随新娘的视角和心理活动对这位无法露面的神秘人物一步步进行探究,让观众一步步了解Rebecca,解释她的死因,明白以Rebecca为代表的一类女人的生存状况。
但现在流行的影片译名是《蝴蝶梦》。
这个译名非常错误地传达了原影片的主题,误导了中国观众的视线,使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爱情悲情戏,因为在中国观众心里,“蝴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式誓死不渝爱情的象征。
但在这部电影里却毫无真正的爱情存在,男主人公不会爱他的前妻Rebecca,也不会看重他后来的新娘。
《蝴蝶梦》这个译名大大削弱了影片要传达的深刻主题。
如果把原影片名直接译为《丽贝卡》倒会更加发人深省。
另一部误译的电影名称是电影Cleopatra的片名翻译,中文译名是《埃及艳后》。
这个译名也大大误导了中国观众。
首先,Cleopatra是古埃及女王,不是王后;其次,根据德国柏林博物馆尚存的一尊据称是全世界保存最好最完整的Cleopatra的肖像和其它有关这位女王的历史记录我们知道,Cleopatra有名不是因为她的艳丽而是因为她的智慧和才干。
她会说九种语言,是个精明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外交家,她治理下的埃及富足昌盛。
而中文译名在向人传达一个信息,这个女人能够万世流芳恐怕是因为她的美貌,这就在价值观上误导了中国观众。
若把原影片名称译为《埃及女王克里奥派拉》就会更加合适。
真正误译的电影片名为数不少。
另一个翻译不当却很流行的电影译名是Gone Withthe Wind的中文名。
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改编自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同名小说的畅销电影。
小说以Gone With theWind为名,力在传达一种悲凉的情绪:美国南方文明在美国工业化进程中像风一样快速崩溃离析。
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伤与无奈,一种对逝去文明的留恋与回忆通过小说的名字表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