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优质教案

《月光曲》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生字,会写“谱写”“钢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点:
1.会写“谱、莱”等8个生字,会写“谱写”“钢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教学难点: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走近贝多芬:
贝多芬,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2.交流一下你了解的贝多芬。

(1)贝多芬是个非常好的音乐家。

(2)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与人交谈。

(3)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3.出示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感知
(一)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二)情境导入:
知道这首《月光曲》背后的美丽传说吗?一起走进《月光曲》吧!
(三)认读词语。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字词,同桌指读。

谱写钢琴幽静断断续续
茅屋烛光失明纯熟
清幽琴键景象陶醉
要求:字正腔圆、一板一眼,试着组词识记生字。

教师指导个别读音。

(四)默读课文,解决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传说”?
问题二:传说中的《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感知理解
(一)朗读感知。

我们又一次熟悉了课文内容,你能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朗读提示:
(1)朗读课文。

(2)划分层次。

(3)概括文意。

预设:《月光曲》是个传说,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贝多芬,他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个传说。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演奏。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贝多芬进行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二)感知理解。

1.认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2.合作交流。

(1)说一说你获得的信息。

预设: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贝多芬生活在两百多年前。

贝多芬谱写了《月光曲》。

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是一个传说。

(2)第一自然段与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预设:总结全文。

3.从文中找一找三次对话,理解对话,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预设:
(1)第一组对话:兄妹俩的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理解:盲姑娘热爱音乐,善解人意,他们的日子很苦,妹妹还非常体贴哥哥。

(2)第二组对话: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出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

——贝多芬结合贝多芬的话,理解句子。

(3)按这样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对第三次对话的理解。

四、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深情。

下面我们来学习会写的8个生字,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
会写的字:谱莱茵盲纯键缕陶
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写字要头正、身直、背挺,字体要规范、端正、整洁。

2.打开“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习的8个生字。

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

想一想你能怎样记住它,组成词语记一记。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用。

5.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吧,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思考一下:你觉得这篇课文的重点应该是哪里?
指导提示:
(1)通过同桌交流。

(2)班级交流分享。

(3)结合文章的主题和课题。

预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是重点。

2.出示句子: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预设:
(1)有感情地读一读。

(2)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画下来。

(3)主要是联想和想象。

3.找出描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多读两遍。

二、联想感悟
1.你知道《月光曲》里弹奏的景色有什么吗?
预设:
(1)慢慢升起的月亮。

(2)大海发出的阵阵涛声。

(3)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

2.合作交流。

(1)这些景象是怎样描绘出来的?
(2)哪些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的?
(3)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3.想象画面。

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洒满银光。

第二幅画面:越升越高,穿过微云。

第三幅画面:刮起大风,卷起大浪。

4.想一想三幅图画对应的音乐应该是怎样的旋律呢?
(1)音乐悠长、舒缓。

(2)音乐气势增强。

(3)音乐骤起,高昂激越,节奏快。

5.贝多芬的音乐里曲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1)读完这一部分,你的内心有怎样的触动?
(2)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旋律在变,其实是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

(3)贝多芬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6.小组讨论:
(1)读一读,想一想:是因为什么使皮鞋匠联想出了好几幅画面?(2)为什么兄妹俩会陶醉其中?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3)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很令人入迷。

7.出示句子: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皮鞋匠看看妹妹……
(1)这些是实际描写。

(2)思考:如果没有前面的想象,你觉得画面感没有了还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吗?
8.出示句子: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认真品读上面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乐曲太美妙了,兄妹俩陶醉了。

(2)谈一谈:音乐的旋律,艺术的魅力。

9.交流思考:
出示句子: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1)从对妹妹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妹妹的神态,衬托了贝多芬即兴创作并演奏成功。

10.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贝多芬的演奏高超?
预设: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怎样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
(2)这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一支曲子,为什么他要弹奏呢?
预设: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

1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他们弹奏第二首?
预设:
(1)贝多芬被妹妹感动。

(2)盲姑娘热爱音乐。

(3)盲姑娘懂音乐。

(4)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12.小组交流:关于第9自然段,你还有哪些体会和感悟?
(1)“洒”写出了动态美。

(2)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3)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4)把“微云”比作“轻纱”,生动形象。

(5)“升”、“穿”也写出了月亮的动态美。

三、作业布置
第9自然段内容生动、丰富,语言优美,意境优美,是作者在音乐中展开的联想,同学们课下可以听一段喜欢的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再写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