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之俄国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之俄国


主要作品
《狄康卡近乡夜话》(短篇小说集,1831-1832) 《密尔格拉德》(中篇集,1835) 《彼得堡故事》(中篇集,1835-1842。其中包括了
《狂人日记》和《外套》等名篇)
《钦差大臣》 (戏剧,1836) 《死魂灵》(长篇,1842)
《狄康卡近乡夜话》
第一部 序言 索罗庆采市集 圣约翰节前夜 五月的夜 失落的国书 第二部 序言 圣诞节前夜 可怕的复仇 伊万·费多罗维奇·施邦卡和他的姨妈 魔地
《密尔格拉德》
目录 塔拉斯·布尔巴 旧式地主 伊万·伊万诺维奇和伊万·尼
基夫诺维奇争吵的故事
《彼得堡故事》
目录 涅瓦大街 鼻子 肖像 外套 马车 狂人日记 罗马
话剧《钦差大臣》
鲁迅译《死魂灵》
BACK
《死魂灵》中的插图
果戈理创作的主要思想内容
果戈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旧式地主,其次是小 官吏,即俄国历史上特有的“小人物”。
Crystal Palace 1851
对文学的影响
为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 的内容,改变了作家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创 作的方法。他们面对现实,客观冷静地观察 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由此有了现实主义 文学。
文艺渊源
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模仿说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 举起镜子照自然 启蒙文学 以文学作为工具 浪漫主义文学 细节描写
夫、托尔斯泰 美国:马克·吐温 挪威:易卜生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果戈理
1809-1850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 从小受父亲影响,爱好文艺, 尤其是乌克兰民谣、传说和戏 剧等。中学时开始写诗和剧本, 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彼得堡做过 清贫的小职员,后辞职专事文 艺创作。
1831年结识普希金,受其自 由思想影响。1834-1835年被 彼得堡大学聘为副教授,教世 界历史,1836年《钦差大臣》 上演,遭到贵族围攻,离开俄 国并长期居住罗马等地。1848 年回到莫斯科,1852年去世。
教程。”(赫尔岑)
果戈理的创作艺术
1、讽刺、夸张手法和幽默的笔调 2、“含泪的笑”:
这是普希金和别林斯基对果戈理作品艺术特色的一个总结。果 戈理对他笔下的人物极尽调侃、嘲讽,加上夸张、幽默,使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喜剧气氛。
但另一方面,果戈理决不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而是怀着对俄 罗斯前程、命运的极大关心,怀着对夕阳时期的地主阶级的人道 主义同情去调侃他们的。在“笑”的背后,是果戈理沉痛的心情 和悲怆眼泪。“以其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
1862年,同一个医生的女儿结婚,家庭生活幸福。 1879年,饥 饿、灾害迫使农民大规模暴动,1880年有34省出现暴动且与工人运动 相结合,已有风雨欲来之势头,托尔斯泰坚定的站在农民一边,与贵族 生活彻底决裂,过上了参加劳动的“平民生活”。但是因为激进的农民 立场托尔斯泰不为常人理解,且受政府胁迫,他与妻子出现分歧。 1910年10月他从家中出走,11月20日病逝于一个火车小站,享年82 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
一、现实原因 工业发展,资产阶级的全面胜利 经济繁荣、劳资矛盾、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 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 空想社会主

瓦特的蒸汽机和火车
伦敦伯明翰铁路修建
谢菲尔德,1855
伦敦地铁,1863年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
1857年第一次欧洲旅行,寻找社会出路,(日记体小说《琉森 》)但对欧洲现代文明持否定态度。1860年再度到欧洲考察, 再度Hale Waihona Puke 望,回国后着手进行自己的改革试验。
1861年开始在自己的庄园办学,普及农民子弟的教育,担任“和 平调解人”和“陪审员”,协调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期间做了大量宗教 、哲学和道德方面的研究,否定了人类历史进步论,认为宗法制度下的 农民具有忍耐、顺从和仁爱之心,是道德的最高典范,贵族应该向农民 学习,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列 夫 · 托 尔 斯 泰
(托尔斯泰,1828~1910)
生平
出生于波良纳,父亲是俄罗斯卫国战争的军官,母亲是公爵 的女儿,可谓出身名门。但不满10岁就失去双亲,兄弟四人由姨 妈抚养,受到较好的早期教育。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 学,过着贵族公子的生活,赌博、酗酒,寻花问柳,与晚年不问 流俗形成鲜明对比。
托尔斯泰先学东方语言,后转学法律并在此期间受到西欧启蒙 思想的影响,渐渐厌恶沙皇的专制,遂退学回家,进行田庄改革 试验,以期改善农奴命运,但不得农民信任而告终。
1852年,同弟弟投奔沙皇在高加索的军队,当下级军官。参加 了俄法克里米亚战争和其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后来有《塞 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6年退役回家。
1、“死魂灵”:地主阶层的老朽、死亡和新的转化 老朽与死亡:玛尼洛夫,诺兹德烈夫,泼留希金 新 的 转 化:柯罗博奇卡,梭巴克维奇,乞乞科
夫 2、“小人物”的悲惨生活:( “狂人”亚克森奇·伊
凡诺维奇,《外套》中的亚卡基耶维奇。) 3、官僚体系内部的腐化 《钦差大臣》:“完备的关于俄国官僚的病理学解剖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艺流派
作为文艺流派,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欧洲 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它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 的过程。一些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作家,如: 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都是 由早期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
他们不满浪漫主义文学沉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 精神而忽视客观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继承和发展 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地观 察和评价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地、客观地描写 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去 揭示造成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
一、三、四十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 法国: 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 英国: 狄更斯 、萨克雷、勃朗特 俄国: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
二、十九世纪下半个世纪繁荣、深广发展 法国:福楼拜 英国:盖斯凯尔夫人、哈代、萧伯纳 俄国: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