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崔寔法律思想述论

崔寔法律思想述论

第11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11No.2 2010年6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Jun.2010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依据,又是调节社会生活矛盾的规则,也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绳。

法律与国家的富强衰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41因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等关注法律,尤其是在两汉时期,有以经治国、春秋断狱等法律形式,使有些学者的思想转化成国家的法律规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志在补天救世的崔寔也不例外,他深入观察社会的政治状况,针对现实,为济时拯世鲜明地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法律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笔者试做归纳述论。

一、德刑兼施,重赏深罚道德与法律,德教与法令,教化与刑法等,是治国安邦相辅相成的基本手段,不可缺少。

而在实际运用当中,现实情况决定运用方式有所区别,执法者的文化素质不同运作起来也会各具千秋,时代不同人们认识各有特色。

贾谊主张综合德教、法令,认为:“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或道之以德教,或敺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敺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2]2253董仲舒认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

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

”[2]1031-1032因此应当“大德而小刑”,或“务德而不务刑”。

[3]327,328刘向云:“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

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并湊,强国先其刑而后其德。

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

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

”[4]170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2]277刑德针对的对象不同,不同类型的统治者用法各异效果也不相同。

崔寔认为:“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

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

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

①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5]第2册第440页他继承了前人关于治国需要运用德教、刑罚两手的理论,把治国与理身进行类比,把德教比喻为粱肉,把刑罚比作药石,比喻形象生动而独具特色。

再则,“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

自数世以来,政多恩贷,驭委其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

方将拑勒鞬辀以救之,岂暇鸣和銮清节奏,从容平路哉?”[5]第2册第440页因此,应当因时、因事而制宜,东汉既然已经处于乱世,应当参崔寔法律思想述论秦进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摘要]志在补天救世的崔寔,针对东汉末年的社会政治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律主张。

论文从德刑兼施、重赏深罚,遵先王制、适当赦免,以严致平、思复肉刑三个方面探讨了崔寔的法律思想。

[关键词]崔寔;法律;思想;述论[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692(2010)02-0075-05[收稿日期]2010-02-08[基金项目]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070505)[作者简介]秦进才(1953-),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76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以霸政,实行重赏深罚。

只有如此,才能维持君主的威信,才能遏制民欲,以防僭越。

崔寔重赏深罚的法律思想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依据,历史依据主要是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的兴盛衰亡,现实依据主要是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宦官、外戚强大,社会秩序混乱。

他提出:“今既不能纯法八世,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

”[5]第2册第439页之所以如此,在于“自非上德,严之则理,宽之则乱。

何以明其然也?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

嘉瑞并集,屡获丰年,荐勋祖庙,享号中宗。

算计见效,优于孝文。

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祸之主。

治国之道,得失之理,于是可以鉴矣!”[5]第2册第439-440页以汉宣帝、汉元帝父子的不同政治策略所取得的不同政绩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重赏深罚的作用与意义。

对此清朝袁枚则认为:“夫元成之衰,是昏也,非宽也。

果其宽,则萧傅不杀,堪、猛不诛,王章不死矣。

孝宣之中兴,是明也,非严也。

若果严,则不弛酒食之禁,不除子匿父之条,不纵张敞之亡命矣。

”[6]第2集第407-408页这显然就提出了与崔寔不同的看法。

然而实际上,汉宣帝初年,治狱吏“上下相敺,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2]2369。

这样的“严刑峻法,”也许会“破奸轨之胆”。

但汉宣帝还是接受了路温舒尚德缓刑的建议,后来注意法律的修订,减轻刑罚,并经常在“季秋后请谳时,上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2]1102。

同时,还是继续实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2]3247的政策,汉宣帝熟练地运用“霸王道杂之”的思想,教化与刑法两手并用,取得了汉朝昭宣中兴的成功。

崔寔认为:“昔孔子作《春秋》,褒齐桓,懿晋文,叹管仲之功。

夫岂不美文、武之道哉?诚达权救弊之理也。

”[5]第2册第442页重赏深罚,就是要达权救弊、与世推移,因时而异,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世乱则威之以师旅,道治则被之以文德。

”[5]第3册第671页这种思想的确有道理,实行起来确实有效用,前提是君主圣明,臣子忠良。

但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重刑阙于大臣,而密罔刻于下职。

鼎辅不思在宽之德,牧牧守守逐之,各竞擿微短,吹毛求疵,重案深诋,以中伤贞良”。

[5]第2册第440页在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朝政腐朽、政治黑暗、外戚宦官轮番掌权的情况下,重赏往往把爵位、官职、金钱等赏赐给专权的外戚、宦官,深罚常常用来惩罚正直廉洁的士人官僚,形成了两次党锢之祸。

但崔寔的重赏深罚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的客观需求,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付诸于实践。

被王夫之认为是“申韩之绪论,仁义之蟊贼也。

其后荀悦、锺繇申言之,而曹孟德、诸葛武侯、刘先主決行之于上,君子之道詘,刑名之术进,激于一时之诡随,而启百年严酷之政,亦烈矣哉!”[7]第10册第309页当然,这里既有王夫之不同的看法,也有思想家的主张与政治家的治国之策的区别,更有崔寔重赏深罚的本意与客观事实的区别,然而事实走到崔寔最不愿看见的结果上去。

其实,重赏深罚也不是崔寔一个人的看法。

首先是有着“刑乱国用重典”[8]870的传统和现实社会的需要,“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9]484“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

”[1]665-666在社会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民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

”[10]3318“上替下陵,奸轨不胜,猛政横作,刑罚用兴。

”[2]4266在天灾人祸频繁而至,政治腐朽堕落、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下,道德说教不是万灵的,必须辅以法律的规范与制裁。

其次是东汉末年一些人的共识,荀悦认为:“夫德刑并行,天地常道也。

先王之道,上教化而下刑法,右文德而左武功,此其义也。

或先教化,或先刑法,所遇然也。

拨乱抑强则先刑法,扶弱绥新则先教化,安平之世则刑教并用。

大乱无教,大治无刑。

乱之无教,势不行也;治之无刑,时不用也。

”[11]上册第407-408页“任循吏于大乱之会,必有恃仁恩之败;用酷吏于淸治之世,必有杀良民之残。

”[5]第2册第825页德刑并用是根本之策,社会条件不同运用起来各有重点,因时因地而不同。

德刑又被称为法教,②“故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

教者,阳之化也。

法者,阴之符也。

”[12]4礼义教化与法律刑罚紧密相连,“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2]1034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13]683-684但崔寔的重赏深罚思想在后世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司马光曰:“汉家之法已严矣,而第2期秦进才崔寔法律思想述论77崔寔犹病其宽,何哉?盖衰世之君率多柔懦,凡愚之佐唯知姑息,是以权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诛,仁恩所施止于目前,奸宄得志,纪纲不立,故崔寔之论以矫一时之枉,非百世之通义也。

”认为像孔子所说的“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斯不易之常道矣。

”[14]1725-1726其实,崔寔认为:“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治哉?期于补绽决坏,枝柱邪倾,随形裁割,取时君所能行,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

”因为,“圣人执权,遭时定制。

步骤之差,各有云施,不强人以不能,背所急而慕所闻也。

”[5]第2册第439页崔寔的主张是针对当时具体的社会现实“遭时定制”而言,更多带有治国安邦策略的意义,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马端临亦认为:“桓灵之昏庸岂足以语此,以昏庸之主而复欲其行严酷之法,则土崩瓦解之势当如亡秦,亦不待建安之末而汉鼎始移矣。

”[15]1423王夫之既不同意崔寔重赏深罚说,也不赞同司马光所阐述的宽猛结合说,认为:“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

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无择于时而并行焉,庶得之矣”的主张。

[7]第10册第309页其实,崔寔重赏深罚说,也是以官吏为对象,并不是针对着人数众多的黎民百姓的。

二、遵先王制,适当赦免赦免,指君主下诏免除或减轻罪人的罪责或刑罚。

“眚灾肆赦”,[16]128“赦过宥罪,”[17]349是中国古代的司法传统。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大赦天下。

”[10]270汉朝沿袭秦制,颁布:“赦令者,将与天下更始,诚欲令百姓改行洁己,全其性命也。

”[2]348有些人主张不赦,《管子78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不至,亡命蓄积,群辈屯聚,为朝廷忧。

”[5]第2册第444页频繁地赦宥免刑,致使罪犯心存侥幸心理,亡命之徒轻易为非作歹,尤其是接近赦免之时更是胆大妄为,故意犯罪。

③“如是则劫不得不赦,赦以趣奸,奸以趣赦,转相驱踧,两不得息。

虽日赦之,乱甫繁耳!由坐饮多发消渴,而水更不得去口,其归亦无终矣。

又践祚改元际,未尝不赦。

每其令曰:‘荡涤旧恶,将与士大夫更始。

’是褒己薄先,且违无改之义,非所以明孝抑邪之道也”。

[5]第2册第444页本来大赦是朝廷与民更始,但实际上起着纵容犯罪的作用,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