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运用
摘要:“情境教学”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图片、音乐、文学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再现教材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再现情境促思激趣
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是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学科。
同样,语文情景的创设和运用有多种方法,根据我的经验和初探,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情境教学”适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
它强调使学生在接受多种感官刺激的同时,更全面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我们以形象生动的画面,生动逼真的情境,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从而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时,教师在顺利导入新课后,可先用先进的现代多媒体依次播放描绘春天美景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同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
让学生对此作较充分的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回转开篇,点拨导学:如此美丽的春景,我们又怎能不去急切盼望呢?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把握作者感情的流露。
继而圈点全文主旨,自然贯通“赞春”部分,这样就使课堂结构条理清晰,更好地促使学生随教师的思维导向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在实物的展示中再现情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速度
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
运用实物展示创设情境,正是从这条规律出发的。
比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现出各种桥的图形,把各种图形进行比较,并配以文字,说明这些桥的优点及合理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的理解文章介绍的各种知识。
而在教学《小桔灯》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自制“小桔灯”,在课堂上运用“小桔灯”再现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时,更可以让全班同学高举“小桔灯”,大声朗读课文。
以此新颖独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归纳课文中心,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速度。
三、“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促思激趣,怡情悟理。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妙。
而先于学习事件的“情境”可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需要、认知准备和情感因素;学习中的“情境”则直接涉及影响学习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种种因素以及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等等。
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冬天是怎样的?然后想象,北京和热带地区又是怎样的?跟自己家乡是不是一样的?接着可利用现代多媒体分别播放北京的冬天和热带地区的天气动画情景通过组织这种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像画面来创设情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他们全身心地到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去领悟。
学生可以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学生融入于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中,身临其境,吸收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思维活跃,能较好地感悟语言规律和理解文章意蕴,这对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对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
四、用精彩的语言叙述情境,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界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学科。
教学情境的设置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语言,如果教学语言,即使是创设了教学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教学语言是最为简捷、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之一。
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创设情境时,需要做到准确、简洁和有趣味。
教学语言是教师用来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它有较强的严肃性,必须做到准确无误,才能做到不“误人子弟”。
五、运用态势语言传递情境,促进信息交流
列宁的精彩演讲和他那身体前倾,右手向下指的动作一同定格在共产主义的史册里。
毛主席的“挥手之间”更是让国人明增强了信心,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可见,在特定的场合下,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眼神会有多么大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在运用以上方法创设情境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一个点头、摇头、走步、眼神、深思等态势。
有时,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便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明、来传递。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必要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眼光与学生沟通,并眉头的舒展或紧皱等神态,向学生传递情境中的“喜、怒、哀、乐、惧、爱、恶、欲”等情绪。
而手势则可以用更加直接的方式传递和表达情感,促进信息交流。
如指点、描画、翘大拇指、摇头、拍手等都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为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总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
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内在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去把握,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自融其中,融情入境,想方设法去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书目:
[01]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02]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03] 李镇西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人民教育.2004.3.
[04]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孙亚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