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6.4《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语文:6.4《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探究‚青‛与‚绿‛的文化联想意义。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
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
——白居易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高 适
综述: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 于他对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对语言的文化背 景的了解把握.
正如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所说的:“语言的 词汇,忠实地反映了它所服务的文化.” 例如: 我国古代,皇帝后宫里有佳丽三千,妻妾等级 分明,因而汉语中有关宫女名称的词汇就丰富多 彩,如"皇后,皇贵妃,妃,嫔,贵人"等.这是清代宫 廷文化的一个写照,而英国是一个君主制国家,贵 族内由君主封给的爵位等级十分严明,和这种文 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则是英语中的爵位名称,如公 爵,侯爵,伯爵,子爵以及男爵等 .
活动: 请以班级中某一同学的姓名为例,分 析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
四、语言的文化意义 1993年,有两个在美国留学的日本人,在万圣 节晚上去一个美国朋友的家中.由于记错门牌号码, 结果敲开另一户美国人的大门.这两个留学生当时戴 着鬼脸的假面具,开门的女主人被突如其来的两个" 怪物"吓了一跳,家中一人拿枪冲了出来,对着两个人 高声叫喊:"Freeze!"一个学生听到喊声就站在那儿 一动也不动,另外一个留学生没听懂美国人喊什么, 于是转身向前跑,美国人开枪了,这个留学生当场被 打死.
汉族人命名时,有时根据族谱,按字排辈份,叔伯 兄弟的子女只要同辈分的皆称同一个字,另一个字可 以自由选择.今天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常用同一个 字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而排行字辈最有代表 性的,莫过于孔氏家族了.《清稗类钞》记述曲阜孔 氏族名中排行字辈,其中"孔氏命名之字派"云:"曲阜 孔氏为孔子之后,命名皆有字派.盖自元代之五十四 代衍圣公名思晦者起,于是凡五十四代孙,均以思字 为派,思字下为克字派,克字以下,则为希,言,公,彦, 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则为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则为令,德,垂,佑,钦,绍, 念,显,杨十派."
小结: 不同语言之间既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也会 有很多差异,这正反映了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 文化的影响。
一、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还原已经消失的某些社 会变动。 1、郭沫若先生是较早利用甲骨文,金文材料 探索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位学者.他在《卜辞中 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发现田猎的猎物以鹿为主, 从而证明生产已脱离渔猎时代.又通过卜辞中的 狐鹿,野马,野象等捕获物,证明三四千年前的黄 河流域中部是‚未经开辟的地方‛。
明确: 尽管在汉语文化里,人人皆知龙是皇权的传 统象征,也是高贵、神圣、威严的象征,但在英 语文化里,龙却是邪恶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是 凶残肆虐的怪物,难怪这位留学生不想使自己成 为一条‚邪恶‛的龙。
中国文化往往将‚悲、凉、伤、愁‛与 ‚秋‛连在一起。秋风一起,凉意顿生,便有 ‚逢秋悲寂寞‛,生出许多‚幽怨悲愁‛的情愫, 如:蒋士的"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欧阳 修的"夜静风竹敲秋韵,万叶千起皆是恨"等名句。 而英语的autumn却正好相反,它不仅没有"愁滋 味",而且常与"宁静的秋日情调"联系在一起, 如"秋语、秋蛩"等;"秋声"也常有欢乐之意。
三、语言中反映的文化心理。 1、追求和谐与对称是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我们 观察日常的事物就可能见到对称的造型是十分普遍的. 这种人类共有的美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代.事 实上,人及动植物的形体构造往往也是成双成对的.而 我们的先民追求对偶平衡的心理也是同样的.比如中 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整齐对称.从平面布局上看,一 般都有一条显明的中轴线,把建筑物分成两半,左右两 边的建筑物往往也是对称的.在这种审美心理的影响 下,人们说话为文都讲求骈偶对称.如《诗经》以四言 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 中也重视成双成对的运用. 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也是这 一求双心理的一种表现.
红色也是汉民族最常用的颜色之一.在古代,红 色又称作"赤,朱,丹"等.在中国古代,朱紫是两种相 近的红色,它们也是古代贵官衣服的颜色.杨伯峻为 《论语· 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作注云:"古代大红 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 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春 秋时齐国,紫衣曾是齐国的君服.唐代朝廷命官三品 以上服紫服,五品以上服朱服.所以朱,紫色有高贵 的文化附加意义.这就使"红"色有了高贵,吉利的语 义色彩.红色在民俗中是喜庆的颜色,结婚被称作红 喜事.所以新娘子要穿红裙子,盖红盖头,新郎要披 红绸带,戴大红花.大门要贴红喜联,晚上要点红烛, 送喜钱也要用红纸或红布包裹等.
二、汉语中的借用词反映出中外文化的交流。 匈奴,这一叱咤驰骋了几百年的北方民族,今天 已消失了,它留给华夏的不仅是刀光剑影的厮杀,也 有随着征战进入汉语的语词.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 是"胡".根据史有为先生的《异文化的使者——外 来词》一书的分析,"胡"首见于西汉,《汉书· 匈奴 传》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不为 小礼以自烦."可见,"胡"原为北方匈奴的自称,后来 逐渐变通称.而在胡汉冲突或交往频繁的情况下,大 量北部和西部异民族的文化产品被冠之以"胡".如 《后汉书· 五行志》:"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 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而在汉代,自西域来的物 产中也有许多冠以胡名,如胡桃,胡麻(芝麻),胡豆 (蚕豆)等.
探究: ‚唐宋八大家‛之首姓韩名愈,字退 之。请问这样的姓名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 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重大社会运动都会在汉 族人名中留下印记.象抗美,援朝,跃进,卓娅,舒拉, 卫东,革命,向红等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大跃进, 与苏联友好合作等社会活动情况.在"文革"期间,很 多男孩取名不离"军",女孩起名不离"红".这一时期 "大扫四旧",对很多人威助很大,其中有的人因名字 中或者有点封建意识的流露,或者只是带个"修"字, 生怕红卫兵上门横扫,于是去派出所改名.到了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人们思想空 前活跃,不满于现状,寻求新鲜.人们起名不再带有 很强的政治色彩,命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同 样与当代的社会特征相吻合.
这个悲剧是由于这个留学生没有听懂 "Freeze"的意思而引起.Freeze词汇意义是"冰冻, 冻结",但它的文化意义是"站住,不许动!"(你要动, 我就开枪了!)那个站着未动的留学生听懂这个词 的意义,因而一动未动,则避免了灾难.
黄色是我国古代的所谓正色之一.在五个正 色中,青白赤黑四色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黄则 被视为"中央之色".班固的《汉书· 律历志上》:" 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他在《白虎通义》中对 黄色的解释又加入神学和儒学的观点,认为"黄者, 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即黄色是万世不 易的大地自然之色.这种色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 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成为高贵的正色.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导入
鱼(Fish):“鱼‛与‚余‛同音,所以鱼象征着 宝贵.如果一张画上画有一个儿童和一条鱼,那么它 就表示‚祝您有许多当高官的富贵儿子‛.……即 使在最古老的中国文献中,我们也能看到:水中之鱼 预示着丰收……鱼常用来作祭品.在中国中部地区, 习惯以鱼头向财神献祭,它象征着‚富裕的开头‛. 春节时,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菜,象征着"连年有余". ——《中国文化象征词典》 鱼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 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 ——《现代汉语词典》
4、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经受一场大 浩劫,而汉语词汇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急 剧变化."文革"期间,处处充满矛盾斗争,人们张口 闭口都是"批""斗".凡是"中央文革"反对的人和事 物,统统冠以"黑"字,如"黑帮,黑线,黑后台,黑秀才, 黑五类,黑货……","黑"就是反动的.而凡是"中央 文革"拥护的人和事物统统冠以"红"字或"革命"二 字,如"红太阳,红宝书,红卫兵,革命样板戏,革命口 号"等.在那个时代,任何一句话都能被上纲上线,动 不动就联系阶级斗争.那时候,有个极左口号,叫"把 无产阶级专政落实到每个词条",这样,出现了许多 极左词汇,极端化用语.这些词汇,正是那个动乱时 代的真实写照.
像机关枪,电灯,电话,扬声器,足球,排球,篮 球,信息,网络,电视等则是从西方语言中借用的 词. 另外,汉语中还有大量从日语借入的日译汉 字词,是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西方语言借词,而汉 语取其现成的汉字组合,照搬过来.如"社会,哲学, 服务,积极,消极,具体,抽象,资本,垄断,义务,企 业,节约,合同,归纳,知识,条件,法律,定义"等. 这批词汇在本质上反映了科学文化的溶入,对我 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进步作用的.
2、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非常重视亲属 关系.因而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就特别多,各 种区分泾渭分明.如表兄和表弟,表姐与表妹,区 分相当严格,既要说出性别,还要区分大小,而英 语中只有cousin一词就概括了.英语中的uncle在 汉语中却区分为伯父,叔父,舅父,姑夫,姨夫等几 种不同名称.英语中的aunt一词,在汉语中有伯母, 婶母,舅母,姑妈,姨妈等不同称呼.这众多的称呼 与汉民族文化背景分不开.封建社会重视亲属关 系,无论哪一方面社会交际,都要按亲属称谓规定. 因此,严格复杂的亲属称谓反映汉民族的封建社 会的文化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