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古诗词意境体会古诗词情感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迁,以及古诗词抽象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其实每首古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
诗人创造的意境,有的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的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有的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因此,在理解了诗词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词的情境,使诗词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词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一、借助想象,走进意境。
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
作者往往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深邃无穷的意境。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老师的讲解只是起点拨作用,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也才能品味到古诗词的魅力。
把诗词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体会诗句的内涵。
如张籍的《秋思》,要真正领悟诗句所表达的内涵,必须真正理解诗人为什么临到出发时又要拆开信封。
它们并不是简单而平常的动作,而是诗人因思念家乡的亲人,唯恐漏掉一些话没写所做出的自然而然的动作。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巨大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是远离家乡的“诗人”,对着洛阳城瑟瑟的秋风,匆匆写下书信,写下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在让人把书信带回家时,又生怕漏写了,重新打开信封。
从而体会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才能走进意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发挥想象,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链接资料,深入意境。
今天的孩子大多数对古诗词接触少,对其形式,表现方法等比较陌生,因此作适当资料链接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
链接资料主要起沟通作用。
教师们深谙此理。
如教《诉衷情》时,一老师出示配上简介的陆游画像,并插入陆游在不同年代的爱国诗,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建构起爱国诗人的形象,从而加深诗句中爱国情意的感受;再链接时代史料,如链接金兵入侵杀戮的史料,从感性上帮助学生加深对“关河梦断何处”的理解。
一老师在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先简介王维生平,再出示当时中国的版图史料,了解渭城到安西既有莽莽群山,又有渺渺江河,还有茫茫沙漠,旅途艰辛,使学生理解到那时那刻“劝君更尽一杯酒”中,饱含着多少话语,多少情谊,多少担忧,多少祝福……有的链接相关诗句,很多老师在讲送别诗时链接诗《赠汪伦》、《别董大》等。
三、咀嚼字词,理解意境。
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
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
“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四、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
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
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可引导学生给“挂”字换上“流”、“悬”等含义相近的动词,让学生比较辨析,各抒己见。
体会“挂”字正好应验“遥看”,使瀑布景色分外壮观。
五、换位体验,感受意境。
换位体验能拉近体验者与诗中物象的距离,获得真情的体验,同时能极大地激发体验者的参与热情,使其在自觉自愿地参与下,潜能得到开发。
请看一位老师在引导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片断。
师:假使你是王维,面对征途漫漫的元二会说些什么?生:元二呀,此去崇山俊岭,要格外小心啊!生:老朋友,多带上些银子吧,饿了渴了,别舍不得花钱。
生:元二,带上一根粗实的棍子吧,遇上恶狗也好防身呀。
生:祝福你一路顺风。
生:……师:假使你是元二,面对就要分别的好友王维会说些什么?生:老朋友别为我担心,你自己多保重吧。
生:……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入了意境,感情是那样自然,那样真挚,那样质朴。
六、利用画面,领悟意境。
画面具有直观解构的视觉效果,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可触可感的视觉图景,有效地帮助理解建构。
如一老师在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出示西湖蓝天下,湖光闪闪画面和烟雨蒙蒙的画面,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出示“花压枝低、戏蝶飞舞”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领悟诗句的意境。
借助画面的方式很多,如课文插图、多媒体动画、教师简笔画、学生自画,师生合作画等。
有的老师用多媒体,有的老师用卡片,有的老师用图画千方百计地达到教学目的。
古典诗词虽短,但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让学生品味名著的语言魅力郭奋平(林州市市直第七小学河南林州456550)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遗产。
它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
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西游记》等各类名著章节,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初见这些文学名著的端倪。
读这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对于认识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对于提高语文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可是,选入教材的名著章节,有不少是根据名著原文改编而成的,在文字、结构、内容的处理上与原著都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在教学改编而成的名著时,是不是只要理解主要内容就行了呢?是不是只要感受人物形象就行了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所以,我认为小学阶段古典名著的教学,在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帮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领孩子走近名著,去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进而激起学生有去“读一读”原著的冲动,这才算达到了名著教学的目的。
张志公在《关于学文言》一文中提出了“先尝后买”的观点,他说:“儿童上学之前,文言是什么,不知道,愿意学不愿意学,更不知道,所以选定之前,应该让他们先尝尝,辨别一下滋味。
”我想,在教学古典名著时,也应该让学生去“尝一尝”、“品一品”原著的味道。
那怎样让学生尝出味道,产生对读古典名著原文的兴趣呢?一、在文字去繁处品味原著语言的华丽由于古典原著章节篇幅都比较长,为了方便学生的阅读,编者往往对原著的篇幅进行压缩。
但是这一压缩,不仅仅是字数变化了,更重要的是原本的文质(文彩)也随之变异和退化。
这就需要我们把此处的文字还原或充实原著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原著语言的魅力。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中的“一打”时,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生读相关段落:“这时,悟空从南山回来……”师: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村姑?(美貌)六年级的同学,要说美貌的词,是一个接着一个。
那还不行,你们知道的词还不足以表达出文中的美貌。
(出示视频)师:怎么样?生:闭月羞花、眉清目秀、花枝招展……师:看原文中是怎样描述的。
出示原文: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
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
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生读。
师:李卓戊在此处批了一个字——妙,妙在哪儿呢?生:常人看不出这女子的美。
师:这美下面藏着的是——恶。
师:把感受送进去再读……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当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算到第三天一定有大雾时,我就出示了原著中的语言,让学生品读《三国演义》是怎样来描写这场大雾的。
师:课文中写到“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那么这场雾大到什么程度呢?《三国演义》中有篇《大雾垂江赋》。
师出示原文(节选):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
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鱼鳖遁迹,鸟兽潜踪。
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
生自由读。
师:雾大吗?生: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看出雾是铺天盖地的。
生:从“鱼鳖遁迹,鸟兽潜踪”看出雾很浓。
……师: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这段话。
二、在言语改编处品味原著语言的精妙我认为名著改编一定要忠实于原著。
如果在改编时把原本沉甸甸的东西变得轻飘飘的,醇美的诗情变得淡乎寡味,丰饶的意蕴变得肤浅稀薄,形象苍白,语言平淡,有的甚至产生歧义,那么就很难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欲望。
《将相和》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笔者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蔺相如在秦王面前真的会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句话吗?2.如果蔺相如真的说了,秦王真的会怕得“被逼得没法”吗?同学们经过思考,觉得蔺相如说话不会这么冲,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这么说;秦王也未必害怕蔺相如,相反,秦王有了杀蔺相如的把柄和指责赵王的理由了。
于是,我就出示了原文: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学生通过读原文,知道了蔺相如是要以自杀来威逼秦王给赵王击缶,而非蔺相如要和秦王同归于尽。
三、在细节削删处品味原著语言的意蕴著名学者陆建德说:“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文学名著才散发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给人以经久的艺术享受。
但改写者在改编时,往往遗神取貌地抽取所谓“故事”,而对那些无关宏旨又充满意味的细节,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枝蔓,难逃朱笔的杀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