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推荐文档

(完整版)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推荐文档

PLD群体细胞在受到一特定剂量方式的照射后,如改变其生存的环境及条件,部分放射损伤有可能得到恢复,而表现为细胞存活比率的提高。
15、容积调强旋转放射治疗,是一种动态调强旋转治疗技术,这种技术采用一个或多个臂架旋转的方法来治疗病人,在臂架旋转时光栅大小、臂架运动速度和剂量率可根据治疗要求同时进行改变。
1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以圆形小野作非共面、多弧度、等中心旋转照射,实现多个小野集束分次照射靶区。
17、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RS)——使用小野集束射线对靶区施以单次大剂量照射。
7、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P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适宜的环境或条件能够修复,否则将转化为不可逆损伤,从而最终丧失分裂能力。
8、致死性损伤(lethal damage,LD)细胞所受损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修复。
9、氧效应:放射线和物质作用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存在差异的现象
轴两侧的剂量分布偏高一些。
②在射野边缘附近(半影区),剂量随离轴距离增加逐渐减少,一方面由于几何半影、准直器漏射引起,另一方面由于侧向散射的减弱引起。由几何半影、准直器漏射和侧向散射引起的射野边缘的剂量渐变区称为物理半影,通常用80%和20%等剂量线间的侧向距离表示物理半影的大小。
③射野几何边缘以外的半影区的剂量主要由模体的侧向散射、准直器的漏射线和散射线造成。
α(Gy-1)值描述存活曲线的陡度,反映线性细胞杀灭效应,依赖于剂量沉积的单击双断效应,导致难于修复性DNA损伤。
β(Gy-2)值描述存活曲线的弯曲度,反映指数性细胞杀灭效应,依赖于剂量沉积的双击双断效应, 导致的损伤在几个小时后可能部分获得修复
急性反应组织α/β值较高(8-15 Gy),有相对较高的α值;晚期反应组织α/β值较低(1- 5 Gy),有相对较高的β值。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
≤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后。
27、OR (危险器官)——其放射敏感性可能对治疗计划及(或)处方剂量有重要影响的正常组织。
1.
答:①肿瘤剂量要求准确.照射野应对准所要治疗的肿瘤即靶区;②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
③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的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的受量;④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它们接受超过其耐受量的照射。
15
SLD一定剂量照射后,导致群体细胞一定比率的死亡,当同样的剂量间隔时间分次给予时,细胞存活率将有所提高,提示某些致死性损伤在一定时限内可获得修复。
1.照射后,存活曲线肩区的出现,反映了SLD的存在,二者良好正相关,较大的Dq值体现细胞株有较强的SLD修复能力;
2.在LQ模式,β值的大小影响着抛物线的曲度,反映了SLD的存在,二者良好正相关,较大的β值体现细胞株有较强的SLD修复能力。
产生一定生物效应某种射线的剂量
12、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一个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分裂活跃性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13、最小耐受量(TD5/5):一定的剂量-分割模式照射后5年内严重放射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5%的剂量。
14、最大耐受量(TD50/5):一定的剂量-分割模式照射后5年内严重放射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50%的剂量。
④准直范围外较远处的剂量由机头漏射线引起。
10
包括剂量建成区、剂量跌落区、X射线污染区。建成区很小,表面剂量高,80%-85%以上,并随深度的增加剂量很快达到最大点,形成“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对保护正常组织有利。
11
在取得最大肿瘤局部控制率(TCP)的疗效的同时只带来最小并发症的发生率(NTCP),亦即可获得最大治疗增益(TG)的照射剂量。在不造成正常组织严重晚期放射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剂量;在不造成正常组织严重急性放射反应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疗效而缩短总治疗时间。
3.肿瘤形态不规则,如体腔内某些表现弥漫浸润扩展倾向的侵袭性肿瘤;
4.肿瘤规则且较局限,位于均质器官,但增殖慢,相对抗拒,局部控制明显相关于递增的照射剂量,如脑瘤,前列腺癌;
5.孤立的转移病灶或复发病灶的再程治疗,如NPC;
6.某些良性病变,如颅内AVM。
13
依据1、手术难于完全清除的亚临床病灶;切缘未净或主体病灶周围的残存微小癌巢。根治术后40%的局部复发率,证实其存在;2、残存病灶氧供、血供良好,几无静止期细胞,迅速复发或可成为转移的发源。临床资料提示,凡局部未控制或复发组,远位转移 率均 上升;3、手术本身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性原因,造成手术野区的肿瘤溢漏或种植;4、根治术未予清扫的邻近高危淋巴引流区。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
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术后放疗临床实施的基本原则
1.适应症:脑瘤、头颈部癌、肺癌、食道癌、乳腺癌、直肠癌、软组织肉瘤等。
2.时机:一般术后2~4周,伤口愈合后尽快开始。
3.剂量:病灶微小,相对敏感,局控剂量45~65 Gy.
4.范围:完整包括原位瘤床及手术野区;局部 区域淋巴引流区;手术未涉及但 潜在高危转移的区域。
14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以及软腭背面淋巴组织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 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 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
5、临床肿瘤学——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合 。
6、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 damage,S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全修复的损伤。
21、细胞存活——只有保留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才能被称为存活细胞。
22、细胞存活曲线——是定量描述辐射吸收剂量与细胞存活之间关系的曲线。
23、生长分数(GF)GF=增殖周期的细胞数/总细胞数•人体肿瘤:30%~80%
24、剂量率概念:放射源/加速器单位时间内释放的剂量,cGy/Min
X或γ射线的剂量率是决定一个特定的吸收剂量的生物学效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7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精确的放射治疗技术,在肿瘤靶体积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其肿瘤靶
体积以外的正常组 织则受到较低剂量的照射。调强放射治疗
将加速器、钴-60机均匀输出剂量率的射野按预定的靶区剂量分布的要求变成不均匀的输出的射野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装置成为调强器或调强方式。
质子治疗
质子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恶性肿瘤是放射肿瘤学中一门新兴的重粒子治疗方法。利用质子束优良的剂量分布特性可以使剂量区(即Bragg峰)集中于肿瘤部位,周围组织照射量极少,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放疗并发症的产生,提高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中子治疗
中子治疗技术也是重粒子治疗方法。由于其不良深度剂量和对瘤床正常组织的严或电子线配合应用。
9、X线等剂量曲线的特点:
①同一深度处,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最高,向射野边缘剂量逐渐减少。为了使在较大深度处剂量分布较平坦,均整器设计有意使其剂量分布在靠近模体表面处,中心
2.
答:放射治疗的剂量取决于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肿瘤的大小,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对射线的耐受性等。
一般情况下治疗鳞癌需要60-70Gy/6-7W,腺癌需要70Gy/7W以上,未分化癌约需50-60Gy/5-6W。
对于亚临床病灶,放疗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只需一般剂量的2/3或4/5即可控制肿瘤生长。目前治疗方法多适当地扩大照射野,使其包括可能浸润或可能转移的淋巴区,待达到亚临床剂量后,缩小射野, 针对肿瘤补足剂量。对于大的肿瘤,由于血运差及乏氧状态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最好能采取与热疗或手术的综合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