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可制备质量很高的溶胶剂。将分散药物、分散介质以及稳定剂加入胶体 磨中, 经研磨后流出即可。对于柔韧性的药物必须使其硬化后才能研磨, 常用的硬化 方法是冷冻。 • (2)胶溶法 又称解胶法。此法不是使粗粒机械分散成溶胶,而是使新生 的粗分散粒子重新分散的方法。一些新鲜的沉淀,经洗涤除去过多的电 解质, 亦可再加少量的稳定剂,制成溶胶,加入稳定剂的种类要视胶核 表面所能吸附 的离子而定。例如,Fe(OH)3 新鲜沉淀加入稳定剂 FeCl3, 经搅拌可得 Fe(OH)3 溶胶。
2.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
• 高分子药物在溶解时,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溶胀是指水分子自动渗
入到高分子的分子结构中去,与极性基团发生水化作用,使体积膨胀
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
。有限溶胀过程一般不搅拌或加热,
故时间较长。随着溶胀继续进行,高分子间隙充满了水分子,从而降
低了水分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力),最后使高分子药物完全分散在水
• 溶胶剂(sols)系指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 体分散于水中形成的非均相液 体制剂。溶胶 剂中的分散相质点大小与高分子溶液剂一样, 均在 1 nm~100 nm 之间,但其水化作用很 弱,质点与溶剂之间存在相的界面,属于热 力学不稳定 系统。溶胶剂的质点小,分散度 大,药效会增大或异常,目前在临床应用不 多, 但溶胶的性质在药剂学中却非常重要。
一定量的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胶粒表面水化作用
增强,可显著提高溶胶的稳定性,这时高分子溶液
起保护作用,称为保护胶。如果加入的高分子溶液
的量太少,则其分子链反而使胶粒聚结,降低了溶
胶的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
。
2.溶胶剂的制备
• 溶胶剂的制备有分散法和凝聚法两类。 • 1.分散法 • (1)机械分散法 常用胶体磨进行制备,胶体磨的转速达 10 000 r/min,
• ③一般不宜过滤,因为胃蛋白 酶在盐酸酸性溶液中带 正电(其等电点为 2.75~3.00),而湿润的滤纸或棉 花带 负电,有吸附作用。必要时可在滤纸润湿后加稀 盐酸少量冲洗以中和电荷,消除吸附现象。
• ④ 配制时应用冷纯化水,因为在50℃以上胃蛋白酶会
产生沉淀,且高于室温贮存会降低活性。
二·溶胶剂
本品用于缺乏胃蛋白酶或消化功能降低引起的消化不良 症。
注意:
• ① 胃蛋白酶分子量约为 35500,在 pH 1.5~2.5 时分 解蛋白的活力最强;另外,合剂中含盐酸的量不可超 过0.5%,以免使胃蛋白酶失活,故用稀盐酸调pH 值。
• ② 配制时应将胃蛋白酶分撒于液面上,使其自然膨胀, 不可猛 烈振摇或搅拌,以防止粘结成团使其活性降低。
稳定性
通常当 ξ电位降低至 25 mV 以下时,溶胶聚结速度
增大,产生聚结不稳定性。当 ξ电位接近零时,溶
胶极不稳定,最后产生沉淀。 电解质的加入对溶胶
的 ξ电位影响很大,因为可使扩散层变薄,较多的
反粒子进入吸附层,使吸附层有较多的电荷被中和,
水化层也变薄,胶粒易聚集合并。另外,带相反电
荷的溶胶互相混合,有可能发生沉淀。 溶胶中加入
溶胶具有光学性质。
当一束光线通过溶胶时,在侧面可以看到一个浑
浊发亮的圆锥光柱,称为
。这是由于
胶粒的光散射作用产生的;而真溶液主要是透射
光,散射光极弱;混悬剂中粒子较大,仅产生较
强反射光,
另外,不同的溶胶对特定波长的吸收,
使溶胶产生一定的颜色,如氯化金溶胶呈深红色,
碘化银溶胶呈黄色。其次,粒子大小不同,对光
在高分子溶液中,加入:
• ①少量电解质,使高分子物质从亲水胶粒→无电 荷水化粒子。
• ②脱水剂(乙醇、丙酮等),使溶液分子失去水 化膜而沉淀,此时亲水胶粒→疏水胶粒。
控制加入乙醇的浓度,可以使不同分子量的产品 分离。
③加入大量中性电解质。
破坏水化膜,使高分子化合物脱水、凝聚,称为 盐析。
电解质的阴离子对亲水胶体的凝结能力由强到弱 的排列顺序称为感胶离子序。如:枸橼酸根离子 >酒石酸根离子>SO42->CHCOO->CL->Br->I>CNS-
中形成高分子溶液。这一过程称为
。 无限溶胀过程需要搅拌
或加热,以加速高分子溶液的形成。
• 不同的高分子物质形成高分子溶液的所需条件不同。如明胶、阿拉伯 胶、西黄蓍胶等需粉碎,于水中浸泡 3 ~4 h 有限溶胀后加热并搅拌
使其溶解。淀粉遇水可立即溶胀,但 需加热至 60~70℃才溶解。胃 蛋白酶溶胀和溶解速度都很快,将其撒于水面, 自然溶胀后再搅拌即
• 水化作用:水溶液中离子和分子一般均以水化离子或水化分子 的形式存在。
聚结特性
• 向高分子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不会破坏水化膜,影响稳 定性,但向溶液中加入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 用破坏高分子的水化膜,使高分子凝结而沉淀,这一过程称为 ;
• 向溶液中加入脱水剂,如乙醇、丙酮 等也能破坏水化膜而发生 聚结;其他如盐类、pH 值、絮凝剂、射线等的影响使高分子 化合物凝结沉淀,称为 ;另外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溶 液混合时, 由于相反电荷中和也产生凝结沉淀。
而使胃蛋白酶沉淀于滤纸上,影响胃蛋白酶的 效价。
例:胃蛋白酶合剂 处方 胃蛋白酶(1:3000)20g 稀盐酸 20ml 单糖浆100ml
橙皮酊 20ml 5%羟苯乙酯醇液 10ml 纯化水加至 1000ml
制法: 将单糖浆、稀盐酸加入 800 ml 纯化水中,搅匀, 再将胃
蛋白酶撒 于液面,使其自然膨胀、溶解。然后将橙皮酊缓缓加入 溶液中,取事先用 100 ml 纯化水溶解好的羟苯乙酯醇液,缓缓 加入上述溶液中,再加纯化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的散射程度不同,如金溶胶粒子很小时呈红色,
随着粒子增大,散射光增强,溶胶呈现蓝色。利
用这一特性可判断粒子大小范围。
电学性质
溶胶剂由于存在双电层结构而带电荷电场作用下胶粒产生移动,在移动
过程中产生电位差,称为
。Leabharlann 溶胶剂的电泳现象就是界面动电现象所引起的。
动力学性质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表现为有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胶粒受到溶剂小分子 永 不停止的撞击而产生的无规则运动,也是胶粒本身的热运动,胶粒愈 小,运动 速度愈大。这种运动阻止了胶粒由于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趋势, 使溶胶能在较长 时间稳定。所以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 高分子溶液剂是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 分散的液体制 剂,高分子在药剂学中应用广泛,一些高 分子本身就可起治疗作用,如右旋糖 酐血浆代用品,或 通过化学方法与药物形成高分子药物聚合物,以延长疗效 , 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碘络合物等。一般药剂学中的亲水 性高分子溶液剂口服给药适用较多,如胃蛋白酶合剂、胰 蛋白酶合剂等。
中含有羧基和氨基,在水溶液中随 pH 值不同 可带正电或负电。 当溶液的 pH 值>等电点时,蛋白质带负电荷,pH 值<等电点 时,蛋白质带正电荷。 • 在等电点时,高分子化合物不荷电,这时高分子化合物 的性质 发生变化,如粘度、渗透压、溶解度、电导等都变为最小值。
稳定性
• 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主要是有高分子化合物水化作用和荷电两 方面决定 的。高分子化合物含有大量亲水基,能与水形成牢固 的水化膜,可阻止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凝聚,这是高分子 化合物稳定的主要原因。高分子溶液放置 过程中也会自发地聚 集而沉淀,称为陈化现象。
溶胶的性质和结构
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 电学性质 稳定性
光学性质
动力学性质
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
• 溶胶的质点(胶核)在水中由于本身某些基团解离而 带电,或吸附溶液中 某种离子而带电。这时,带电 的质点将溶液中一部分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反离子) 紧密地吸附在自身周围,称为吸附层,胶核和吸附层 形成胶粒;另一部分反离子则扩散在溶液中,离胶粒 呈渐远渐稀的趋势,称为扩散层。吸附层和扩散层带 有相反的电荷,称为双电层(electric double layer) 或扩散双电层。胶粒表面与中性溶液间的电位差称为 ξ电位(zeta-potential)。ξ电位高,胶粒之间斥力愈 大,溶胶就愈稳定。另一方面,ξ电位高,表明进入 吸附层的反离子少,而扩散层的反离子多,由于离子 有较强水化作用,胶粒的周围就会产 生水化膜。电 荷愈高,扩散层愈厚,水化膜也愈厚,从而进一步增 加了胶粒的稳定性。
(3)超声分散法 用超声波(20 kHz 以上)所产 生的能量使粗分散粒子分 散成溶胶剂的方法。
2.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先将药物溶解成真溶液,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可使 溶解 的药物凝聚成为溶胶。 (2)化学凝聚法 借助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制备溶 胶的方法。
谢谢
药剂⑦组
• 以水为溶剂:亲水性高分子溶液或胶浆剂; 非水溶剂: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的的性质
荷电性
聚结特性 黏度与相对分子质量
稳定性
渗透压
胶凝性
荷电性
• 高分子水溶液中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些基团因解离而带电,有的 带正电,有 的带负电。
• 带正电荷的高分子水溶液有:琼脂、血红蛋白、明胶等; • 带负电荷 的有:淀粉、阿拉伯胶、西黄耆胶、海藻酸钠等。 • 一些高分子化合物所带电荷 受溶液 pH 值的影响。蛋白质分子
第二节 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概念
• 高分子溶液和溶胶都属于胶体分散体系,但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 高分子溶液为均相,属热力学稳定体系,而 溶胶为非均相,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但由 于两者分散相质点大小均在 1-100nm范围, 性质上有某些相似之处,故把它们 一并列入 胶体分散体系。
一.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黏度及相对分子质量
• 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 高分子溶液是黏稠性流动液体,黏稠性用黏度表
示,通过测定黏度可以确定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 量。 • π=cRT • [η]=KMr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