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叶药材名称:紫苏叶拼音名称:ZISUYE别名:苏、苏叶、紫菜科属: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和野紫苏的叶或带叶小软枝。
产地: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性味:[性味归经]味辛;性温。
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气和中;安胎;角鱼蟹毒。
主风寒表证;咳嗽痰多;脆胀满;恶心呕吐;腹痛吐泻;胎气不和;妊娠恶阴;食鱼蟹中毒中成药:共有184种中成药使用紫苏叶:庆余辟瘟丹藿香正气颗粒午时茶颗粒参苏丸恒制咳喘胶囊儿感清口服液儿童清肺丸解表清肺丸解肌宁嗽口服液解肌宁嗽片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
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掺或煎汤洗。
注意: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
1.《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
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2.《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
附方:1.治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
加生姜二片煎服。
(《不知医必要》苏叶汤)2.治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
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补缺肘后方》)3.治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
(《圣济总录》紫苏汤)4.治伤寒WAN不止: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
(《补缺肘后方》)5.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济生方》紫苏饮)6.治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
(《海上仙方》)7.治金疮出血: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
(《永类钤方》)8.治DIAN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
(《谈野翁试验方》)9.治蛇虺伤人:紫苏叶捣汁饮之。
(《千金方》)10.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
(《金匮要略》)采收储藏:南方7-8月,北方8-9月,枝叶茂盛时收割,摊在地上或悬于通风处阴干,干后将叶摘下即可。
化学成份:1.紫苏叶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有紫苏醛(PERILLALDEHYDE),柠檬烯(LI MON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Α-香柑汕烯(Α-BERGAMOTENE)及芳樟醇(LINLAOOL)[1]等。
还含紫苏醇-Β-D-吡喃葡萄糖甙(PERILLYL-Β-D-G LUCOPYRANOSIDE)[2],紫苏甙(PERILLOSIDE)B、C[3]及1,2-亚甲二氧基-4-甲氧基-5-烯丙基-3-苯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METHYLENEDIOXY-4-METHOXY-5-ALLYL-3-PHENYL-Β-D-GLUCOPYRANOSIDE)。
地上部分含紫苏酮(PERILLAKETO NE),异白苏烯酮(ISOEGOMAKETONE),白苏烯酮(EGO-MAKETONE),紫苏烯(PE RILLENE),亚麻酸乙酯(ETHYLLINOLENATER),亚麻酸(LINOLENICACID)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
2.野紫苏叶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有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 LKETONE)即紫苏酮,2,4-二硝基苯腙(2,4-DINI-TROPHENYLHYDRAZONE),左旋紫苏醛,二氯紫苏醇(DIHYDROPERIL-LALCOHOL),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樟烯(CAMPHENE),右旋柠檬烯,左旋芳樟酸,薄荷酮(M ENTHONE),薄荷醇(MENTHOL),丁香油酚(EUGENOL),莳萝油脑(DILLAPIOL),榄香脂素(ELEMICIN),Β-丁香烯,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异白苏烯酮,紫苏酮,白苏酮(NAGINATAKETONE),对-聚伞花素(P-CYMENE),肉豆蔻醚(MY RISTICIN),苯甲醛(BENZALDEHYDE)[8],1-(3-呋喃基)-3-甲氧酸基)等。
还含高山黄苓甙(SCUTELLARIN),新西兰牡荆甙Ⅱ(VICENIN,VICENIN-2)[10],5,3,4-三羟基黄酮-7-(2-O-Β-D-葡萄糖醛酸基)-Β-D-葡萄糖醛酸甙[7-(2-O-Β-D-GLUCURONYL)-Β-D-GLU-CURONYLOXY)-5,3,4-TRIHYDROXYFLAVAN E],(R)-苯乙腈-2-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甙[(R)-2-(-2-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OXY)-PHENYLACETONITRIL E],野樱甙(PRUNASIN)[11],即(R)-苯乙腈-2-O-Β-D-吡喃葡萄糖甙[(R)-2-O-Β-D-GLUCOPYRANOSYLOXYPHENYLACETONITRILE][12],迷迭香酸(ROS-MAR IN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10,11],(Z,E)-2-(3,4-二羟基苯基)-乙烯咖啡酸酯[(Z,E)-2-(3,4-DIHYDROXYPHENYL)-ETHENYLCAFFEATE],[1 3],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 STEROL)及锌、铁、铜、铬、锰、钴、锡、钙等多种元机元素。
同属植物回回苏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紫苏醛,紫苏醇,紫苏酮,柠檬烯,樟烯,Α-蒎烯,丁香烯,芳樟醇,薄荷醇,二氢紫苏醇,香薷酮,白苏酮,异白苏酮,槛香脂素,肉豆蔻醚,莳萝油脑及柠檬醛(CITRAL)[16]等。
花色甙:丙二酸单酰基反-紫苏宁(MALONYL-TRANS-SHISONIN),丙二酸单酰基-顺-紫苏宁(MALONYL-CIS-SHISONIN),咖啡酰基矢车菊双甙(CAFFEOYLCYANIN),咖啡酰基丙二酸单酰基矢车菊双甙(CAFFEOYLMALONYLCYANIN)顺-紫苏宁(SHISONIN) [18]等;二葡萄糖醛酸黄酮甙: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甙(APIGENIN-7-O-D IGLUCURONIDE),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O-DIGLUCURONID E)及高山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甙(SCUTELLAREIN-7-O-DIGLUCURONIDE);其他:迷迭酸及磷糖蛋白(PHOSPHOGLYCOPROTEIN).药理作用:1.解热作用: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G/KG经口服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2.抑菌作用: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
紫苏叶浸膏对6种真菌琼脂培养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0-1600MG/ML;浸膏中的紫苏醛起主要抑菌作用。
3.升血糖作用:紫苏油0.35ML/KG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制成肟(OXIME)后,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
4.对血凝的作用:紫苏水提液对家兔耳表静脉注射,可缩短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说明紫苏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影响并不明显。
5.促进肠蠕动:从紫苏叶中分离出的PERILLAKETONE,对大鼠有促进肠蠕动作用,使肠内物质运动加速,这是由于PERILLKETONE对肠扩约肌有刺激作用。
6.镇静作用:从紫苏叶中分离出的紫苏醛、STIGMASTEROL、DILLAPIOLE均有镇静作用,可延长苯巴比妥减少的大鼠的睡眠时间,其中DILLAPIOLE的半数有效量=1.57MG/KG。
紫苏水煎剂1:2O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毒性研究:毒性:紫苏的成分紫苏酮等酮类化合物均为3-取代呋喃类化合物,对小鼠、山羊、小母牛均显示毒性作用,尤其对肺部,可因肺水肿及胸膜渗出而死亡,但给药途径不同,毒性不同,紫苏酮10MG/KG静脉注射可使山羊致死,40MG/KG灌胃却无影响。
紫苏醇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
另雌山羊静脉注射紫苏酮10MG/KG可致死,若灌胃40MG/KG仍可存活。
临床应用:1.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干苏叶与少量干姜(10∶1),制成25%苏叶药液。
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10天为一疗程。
两疗程间隔3天。
观察552例,经四个疗程后近期控制62例(11.2%),显效150例(27.2%),好转213例(38.6%),无效127例(23%)。
对单纯型(434例)和喘息型疗效相似。
对咳、喘、痰三症均有一定疗效。
用药后多数患者反映食欲增加,部分患者睡眠较前安静,心跳减轻,个别病例出现利尿作用,浮肿消退。
仅个别患看出现口干、唾液减少等副反应,一般均较轻微,为时短暂,不须处理,可自行消失。
2.治疗寻常疣:将疣及周围皮肤消毒(疣体突出者可贴皮剪去),取洗净之鲜紫苏叶摩擦疣部,每次10-15分钟,敷料包扎,每日1次。
治疗20例,连续摩擦2-6次皆愈。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
具有特殊芳香。
茎直立,多分枝,紫色、绿紫色或绿色,钝四棱形,密被长柔毛。
叶对生;叶柄长3-5CM,紫红色或绿色,被长节毛;叶片阔卵形、卵状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4-13CM,宽2.5-10CM,先端渐尖或突尖,有时呈短尾状,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粗锯齿,有时锯齿较深或浅裂,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下两面均疏生柔毛,沿叶脉处较密,叶下面有细油腺点;侧脉7-8对,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
轮伞花序,由2花组成偏向一侧成假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长柔毛;苞片卵形、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形,全缘,具缘毛,外面有腺点,边缘膜质;花梗长1-1.5MM,密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3MM,10脉,外面部密被长柔毛和有黄色腺点,顶端5齿,2唇,上唇宽大,有3齿,下唇有2齿,结果时增大,基部呈囊状;花冠唇形,长3-4MM,白色或紫红色,花冠筒内有毛环,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圆形,中裂片较大;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内中部,几不伸出花冠外,花药2室;花盘在前边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室;花盘在前边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裂。
小坚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径1-1.3MM,有网纹,果萼长约10MM。
花期6-8月,果期7-9月。
这一变种与紫苏的区别在于:果萼小,长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点;茎被短柔毛;叶较小,卵形,长4.5-7.5CM,宽2.8-5CM,两面被疏柔毛。
小坚果较小,土黄色,直径1-1.5MM。
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路旁、村边或荒地,亦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