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润滑油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汽车发动机油(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油)第一节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润滑原理第二节汽、柴油机油的规格分类第三节汽、柴油机油的规格标准第四节汽、柴油机油的评定台架第五节汽、柴油机油的命名、组成与性能第六节汽、柴油机油的合理选用第七节汽、柴油机油的换油指标第三章车辆齿轮油第一节齿轮系统的润滑原理第二节车辆齿轮油的分类第三节车辆齿轮油的规格标准第四节车辆齿轮油的评定台架与模拟试验第五节车辆齿轮油的组成与性能第六节车辆齿轮油的合理选用第七节车辆齿轮油的应用第四章汽车自动传动液第一节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第二节ATF的作用与基本性能。
第三节汽车自动传动液的分类第四节汽车自动传液的规格标准第五节汽车自动传液的性能评定第六节汽车自动传动液的组成第七节汽车自动传液的合理选用第八节汽车自动传液的应用第五章其它车用油品第一节汽车制动液第二节汽车防冻液第三节汽车润滑脂第四节汽车空调器油第五节液压油第一章概述汽车一般需要使用八种润滑油。
其种类与作用如下:1、发动机油(又称内燃机油):我们通常将发动机称为汽车的心脏,因此,发动机油是汽车润滑油(也是所有润滑油)中最重要的油品,销量占全部润滑油的45%-50%。
汽油车用汽油机油、柴油车用柴油机油,主要作用:(1)润滑发动机曲轴、连杆、活塞环与缸套、凸轮与挺杆等摩擦部位。
(2)密封活塞环与缸套、活塞环与环槽之间的间隙。
(3)冷却和清洗发动机部件。
(4)减轻发动机部件的腐蚀和锈蚀。
2、车辆齿轮油:用于汽车后桥。
我们知道,发动机传动轴是通过后桥驱动车轮转动的,这样汽车的载荷和行驶中的冲击负荷都由后桥承受。
齿轮油在齿轮传动装置中的主要作用是:(1)减少摩擦。
(2)降低磨损。
(3)冷却零部件。
(4)缓冲冲力。
(5)防锈并清洗摩擦面的脏物。
3、汽车自动传动液:用于汽车自动变速装置。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配有手动变速装置的汽车已不多见。
多数汽车的变速装置均为“自动”,故需使用自动传动液。
其主要作用:(1)动力传递。
(2)润滑、冷却。
(3)液压控制,保护传动装置。
(4)利于平滑变速。
4、汽车刹车油:用于刹车系统。
当司机刹车时,其力量是通过主泵和刹车油传递到前、后分泵,促使刹车装置动作,其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
5、汽车防冻液: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
主要作用:(1)传导热量。
(2)防止水箱锈蚀。
(3)抑制淤积物和沉淀的产生。
6、汽车润滑脂:用于车体、底盘和轮胎轴承。
其主要作用是密封、防尘和渗透。
7、汽车空调器油:用于空调压缩机。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空调器已普及于汽车中。
制冷压缩机油通常又称为冷冻机油,汽车空调器油是其中的一种。
其主要作用为:(1)润滑压缩机的摩擦面。
(2)传导热量(冷却、散热)。
(3)密封(防止制冷剂泄漏)。
8、液压油:用于大型自卸载重车(其翻转系统采用液压控制,一般汽车不使用液压油)。
其主要作用:(1)传递静压能。
(2)润滑传动部件。
(3)传导摩擦热(冷却、散热)。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油(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油)公路行驶的汽车发动机主要燃用汽油和柴油两种燃料,所使用的润滑油分别为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油两种。
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应该使用的润滑油称汽油机油。
以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应该使用的润滑油称柴油机油。
即可用于汽油机也可用于柴油机润滑的内燃机油称通用油。
第一节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润滑油润滑原理1 工作原理内燃发动机的功能就是将燃料在气缸内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输出动力。
上述能量的转换是通过不断地反复进行“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连续过程实现的,每进行一次这样的连续过程就叫一个工作循环。
活塞在气缸内往复四个冲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称为四冲程发动机;往复二个冲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称为二冲程发动机。
2 润滑原理任何运动部件的工作表面即使经过极为精密的加工,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粗糙度,在相对运动中就必然要产生摩擦而消耗一定的功率,同时引起发热和磨损。
为了减少上述磨损和功率消耗,在两个相对运动的部件表面之间加入一层润滑油使两者完全隔开,即处于完全的液体状态,以减少功率消耗和机械磨损。
清洁的润滑油经油泵升压后,通过润滑油管路源源不断地被送至发动机相对运动部件的工作表面,利用油楔作用形成一层薄的润滑油膜,从而实现以液体摩擦代替运动部件间的干摩擦,减少零件磨损和功率消耗。
第二节汽、柴油机油的规格分类规格分类定量并精确地描述了各种性能的技术规范。
内燃机油(一般包括车用汽油机油、车用柴油机油、铁路机车油、船舶发动机油、二冲程发动机油及航空润滑油等六类)以油品粘度和使用性能为依据进行分类,即规格分类涵盖机油粘度级别和质量等级两方面。
1 粘度分类目前,国际上内燃机油粘度等级分类均执行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J300标准,这种分类方法没有包括机油的其它特征,它只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机油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的流动性能。
该标准于1962年正式提出,其后于1980年、1984年、1987年、1994年、1997年、2000年经过多次修定,每次变动均是针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将内容加以完善。
目前,最新的粘度等级分类标准为SAE J300-2000。
(仅在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执行,其余多数国家目前仍执行SAE J300-1997粘度分类标准),表4列出1997年版SAE J300分类。
表4 SAE J300-1997粘度分类2000年,SAE对内燃机油粘度分类提出的新的修改建议为:对标准中的低温粘度指标进行修改:即每个级别测试温度降低5℃,同时将低温动力粘度最大值做了相应的修改,这样更能反映发动机冷启动的实际情况,见表5。
表5 SAE J300-2000粘度分类表4、表5中规定出粘度等级分两个系列,即冬用油W(英文Winter-冬季首写字母)和夏用油(非W)系列。
各牌号中的数字(如5、10、15、30、40、50)是粘度分类时沿用的赛氏粘度的平均值,数字越大,表示该牌号油的100℃运动粘度越高,数字小表示低温性能好,而100℃运动粘度低。
从实际使用的需要出发,单一的冬用油如5W、10W、15W、20W等已很少生产,供应市场的主要粘度牌号为:夏季:30、40,冬季或冬夏通用:5W/30、5W/40、10W/30、10W/40、15W/40。
冬夏通用油集冬用油与夏用油的性能特点于一身,称作多级油。
如10W/30油,其高温粘度满足SAE30规格,低温粘度、临界泵送温度可满足10W 规格,其跨度越大,可使用的温度范围越宽。
多级油可在一定地区冬夏通用,一年四季都可使用而不必因季节而更换。
多级油除使用方便外,还具有良好的冷启动性能,在较低气温下可保证发动机顺利启动。
另外多级油粘温性能好,作为润滑介质,其内摩擦力较单级油小,可减少发动机的动力损耗,与使用单级油相比,一般可节省2.0%~3.0%的燃料。
我国内燃机油粘度标准执行GB/T14906-94见表6,其为参照SAEJ300-87所制订。
至今,曾对标准中测试方法做了多次修改,以适应SAEJ300的新变化。
表6 我国发动机油的粘度标准(GB/T14906-94)2质量分类质量分类依据机油的使用性能。
国际上广泛采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分类法。
美国API(美国石油学会)、ASTM(美国材料试验学会)和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共同对汽车发动机油的使用性能、质量等级制订了分类标准(SAEJ183),将汽车发动机油分为两类:汽油机油定为S系列,按产品性能分类为SA、SB、SC、SD、SE、SF、SG、SH、SJ、SL、SM等;柴油机油定为C系列,按产品性能分类为CA、CB、CC、CD、CE、CF、CF-4、CG-4、CH-4、CI-4等,产品档次依次提高。
我国相应的国家标准是依据API标准制订的,产品标准代号GB/T 7631.3-95。
如下表 7。
欧洲发动机结构及使用条件与美国不尽相同,因而欧洲共同体汽车制造商联合会(CCMC)制订了CCMC规格,1992年CCMC解体后,被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代替,1995年12月ACEA频布了ACEA规格,该分类法是在API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欧洲发动机的特殊性能要求而形成的。
因此总体来看,欧洲汽车行驶速度高,机油箱小,比功率大,热负荷高,工作条件比美国汽车苛刻,因此,ACEA规格较API规格要求也更严格。
此外,国际上还有ILSAC(国际润滑剂标准及审查委员会)质量分类,是由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AAMA)和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共同制订,将汽油机油规格定为GF-X系列,规格中除达到API的要求外,主要追加了节能要求。
总之,几种质量分类法基本相近又各有不同,国际上使用最多的是美国API质量分类标准。
我国内燃机油分类见表4,美国API内燃机油分类见表8,表9。
表7 内燃机油分类(GB/T 7631.3-95)表8 美国API汽油机油规格分类及台架试验表9 美国API柴油机油规格分类及台架试验第三节汽、柴油机油的规格标准产品的标准是约束产品质量的尺度。
依据美国API(SAEJ183)标准,我国制订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产品规格标准代号为GB 11121(中国汽油机油及汽、柴油机通用油技术要求)和GB 11122(中国柴油机油技术要求)。
我国润滑油产品的标准化工作远远滞后于产品的发展,目前汽油机油的标准仅规范了SC,SD,SE,SF 四个质量等级不同粘度级别的油品之技术要求,柴油机油的标准仅制订了CC、CD 两个级别。
第四节汽、柴油机油的评定台架由于汽车发动机类型及工况比较复杂,实验室试验不能完全准确地摸拟出来,所以,一种品质优良的发动机油除要满足规定的理化指标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标准台架评定试验( 或全尺寸发动机试验)来测试其实际使用性能,有一些油种的质量品质还需在实车行驶试验中加以验证。
汽、柴油机油的评定台架试验方法比较完善也很成熟,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美国API(美国石油学会)台架评定技术,我国油品的发动机台架试验也参照或引进了该试验方法。
这些发动机台架试验能够准确反映油品的质量水平,一般评定费用都很高,操作条件复杂,不同类型、不同质量等级的发动机油、其发动机台架评定方法也不同。
第五节汽、柴油机油的命名、组成与性能1 命名产品名称(即产品的牌号)表示式:2 组成汽、柴油机油的组成均由基础油和不同功能的添加剂组成,机油的质量取决于基础油和各种添加剂的质量,同时还取决于各种功能剂之间的匹配是否合理。
由于汽、柴油机油各自的使用性能要求各有所侧重及各粘度等级的不同,所用基础油和各类添加剂的调配比例各异,亦即配方不同,因而使用中应正确选择。
汽、柴油机油的组成一般为:基础油:主要依油品粘度等级,选择天然原油、合成油或酯类,也可几者复配使用。
添加剂:汽车发动机油常用功能添加剂一般有清净分散剂、抗氧抗腐剂、防锈剂、降凝剂、粘度指数改进剂、抗泡剂等几者依油种使用性能不同有不同复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