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6-离子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6-离子聚合
6.2.6 活性阴离子聚合动力学
阴离子聚合的特征:聚合前引发剂全部转变成
活性中心,各活性中心活性相同,以相同的
速度同时引发单体增长,增长过程中无引发
反应和终止反应,活性中心数保持不变。 活性阴离子聚合是: 快引发、慢增长、无终止和无转移。
⑴. 聚合速率
测定t 时的 残留[M], 可求kp
⑵. 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
6.3.3 阳离子聚合机理
阳离子聚合机理:
快引发、快增长、易转移、难终止。
1. 链引发
其它络合物离子对: BF3 H 2O H BF3OH SnCl4 RCl R SnCl5
AlCl3 HCl H AlCl4
BF3 C2 H 5 2 O C2 H 5 BF3OC2 H 5
6.2.4 活性阴离子聚合的机理和应用 1. 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
2. 活性聚合的应用
①合成均一分子量的聚合物
②制备嵌段聚合物
在利用阴离子聚合,先制得一种单体的活的聚合物,然 后加入另一种单体聚合时,并非所有活的聚合物都可 以引发另一种单体聚合,反应能否进行,取决于 M1
和 M2 的相对碱性,即 M1 的给电子能力和 M 2的亲电
2. 链增长
阳离子聚合增长反应的特点:
⑴. 离子与分子间的反应,速度快,活化能低,几乎与引发同时完成;
⑵. 单体按头尾结构插入离子对,对构型有一定控制能力; ⑶. 增长过程中有时伴有分子内重排反应。
例如:3甲基1丁 烯的阳离子聚 合产物。
3. 链转移
离子聚合的增长活性中心带有相同的电荷,不能
4 9 4 9
C H Mn Li K C H Mn Li
2
12
6.2.9 丁基锂的配位能力和定向作用
在阴离子聚合中,比较容易制得立体规整的聚合物,溶剂
和反离子的性质不仅影响聚合速率,而且还可以控制大 分子链的立体规整性。(规律:溶剂的极性和碱金属的 原子半径增加,顺式含量减少)
第六章 离子聚合
6.1 概述
离子聚合对单体有较大的选择性:
1. 阴离子聚合:带有氰基、羰基等吸电子基团的单体 2. 阳离子聚合:带有烷基、烷氧基等供电子基团的单体
3. 带有苯基、乙烯基等的共轭烯类单体,既能阴离子聚合,又能阳
离子聚合,更是自由基聚合的常用单体。
离子聚合多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 单体、引发剂、溶剂三组分对聚合速率、聚合度、聚合物 立构规整性等都有影响。
阳离子聚合反应通式为 : A B M AM B M n
6.3.1 阳离子子聚合的单体
适合阳离子聚合的单体,是具有给电子取代基的单体,推
电子基团可使 ① C = C 的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阳离子活性中心的 进攻; ② 形成活性种后,供电子基使正碳离子中间体的电子云
分散,稳定性增加。
丁二烯 非极性溶剂 顺式–1, 4 –聚丁二烯 (30~40%) 异戊二烯 顺式–1, 4 –聚异戊二烯 (90~94%)
极性溶剂 (顺式为零)
混合溶剂
1, 2 –聚丁二烯 (80%)
1, 2 –聚丁二烯 (35~55%)
3, 4 –聚异戊二烯(75%)
决定二烯烃微结构的因素: 1. 离子对的紧密程度 2. 单体本身的构型和定向能力 在非极性溶剂中,以σ-烯丙基末端为主,多为1,4-加成。 在极性溶剂中,以π-烯丙基末端为主,多为1,2-加成。
在非极性溶剂中: (1,4-加成)
顺1,4-聚丁二烯占30~40%,
顺1,4-聚异戊二烯占90~94%
先与 sp3 构型的 Li+ 配位,再插入到 C—Li+ 之间。
在非极性溶剂中:
在极性溶剂中:( 1,2-加成)
1,2-聚丁二烯约80%
3,4-聚异戊二烯约75%
第三节
阳离子聚合
M
甲醇钠或甲醇钾,活性低,无法引发共 轭烯烃和丙烯酸酯类聚合,多用于高活性的
环氧烷烃的聚合。
3. 其他亲核试剂
R3P、R3N、ROH、H2O等中性亲核试剂或给电 子体,都有未共用电子对,引发和增长过程中 生成电荷分离的两性离子,但其引发活性很弱, 只有活泼的单体才能用其引发聚合。
阴 离 子 聚 合 引 发 剂 和 单 体 的 匹 配
带有吸电子基团且具有π-π共轭的烯类单体 才能进行阴离子聚合,如:丙烯腈、丙烯酸 酯类等。
X CN, COOR, NO2, CH CH 2等
但 p 共轭而带吸电子的烯类单体,如氯乙烯,
由于 p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相反,不能阴离
子聚合。
Q-e 概念中,e 的正值越大,取代基吸电子性越
子能力。一般pKa值大的单体形成阴离子后,能引发 pKa值小的单体,反之则不能。
判断阴离子引发剂能否引发单体聚合: 阴离子引发剂引发单体的能力与其碱性强度有关:
例如:以苯乙烯为例,能否增长,与苯乙烯阴
离子的相对碱性有关。
在共额酸碱的电离平衡中,Ka愈小, pKa值愈大,
其碱性愈大或亲电性愈小。一般pKa值大的烷基
6.2
阴离子聚合
阴离子聚合反应通式为 :
M A B M AM B M n
6.2.1 阴离子聚合的单体
适合阴离子聚合反应的单体,应具有吸电子取 代基,吸电子基团可使
① C = C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有利于阴离子活性中心 的进攻 ② 碳阴离子中间体的电子云密度分散,稳定性增加。
乙烯、丁二烯等。
6.3.2 阳离子聚合引发体系及引发作用
• 阳离子聚合的引发方式:
1. 由引发剂生成阳离子,阳离子再引发单体,生成碳正离子; 2. 电荷转移引发。
• 常用的阳离子引发剂有:
1. 质子酸:如 H2SO4、H3PO4、HClO4、Cl3CCOOH等。
要求:① 酸要足够强,以生产H+
② 酸根的亲核性不能太强,以免与中心离子结合。
⑵. 反离子的影响:
(主要影响离子对的紧密程度)
碱金属反离子半径愈大,溶剂化程度愈低,离子对的离解程 度也愈低。
四氢呋喃作溶剂:自由离子的增长速率常数很大,掩盖 了反离子半径的影响;
(溶剂的极性不大,溶剂化能力较大, kp主要由k(-) 决定)������
二氧六环作溶剂:自由离子少,从锂到铯,原子半径递 增,离子对愈来愈疏松,速率常数渐增。
某些单体发生阳离子聚合的情况:
乙烯:无供电子基团,难以进行阳离子聚合。 丙烯、丁烯:弱的烷基供电子基团,增长速率慢;所形成的二级
碳阳离子容易发生重排,得到低分子油状物。
更高级的α-烯烃:由于位阻效应难经阳离子聚合。
烷基乙烯基醚类单体:无重排,能聚合。
其他具有共轭体系的乙烯基单体:如苯
出引发剂-共引发剂络合物,继续引发单体,动力学
链不终止。
②. 活性中心与反离子加成
当反离子亲核性较大时,与碳阳离子结合成共价键,
导致链终止,如三氟乙酸引发苯乙烯聚合。
③. 活性中心与反离子中部分阴离子碎片结合终止
④. 添加某些链转移剂或终止剂
常用终止剂:水、醇、酸、酸酐、酯、醚等。
在阳离子聚合中,真正的动力学链终止较难实现,但 与阴离子聚合相比,不易生成活性聚合物。
BF3引发异丁烯时共引发剂活性为: 水:醋酸:甲醇=50:1.5:1 SnCl4引发异丁烯聚合时,聚合速率随共引发剂酸性强度增加而增大: 氯化氢 > 醋酸 > 硝基乙烷 > 苯酚 > 水 > 甲醇 > 丙酮
引发剂和共引发剂的组合不同,引发活性也不同,主要决定 于共引发剂提供 H+ 或 R+ 的能力。
• 引发剂和共引发剂的组合不同,引发活性也不同,主要决 定于共引发剂提供 H+ 或 R+ 的能力。 • 主引发剂的活性与接受电子的能力、酸性强弱有关: BF3 > AlCl3 > TiCl4 > SnCl4 BF3 > BCl3 > BBr3 AlCl3 > AlRCl2 > AlR2Cl > AlR3
强,则单体越易阴离子聚合。若e 值虽不大,但 Q 值较大的共轭单体也易阴离子聚合。
6.2.2 阴离子聚合的引发剂和引发反应
1. 碱金属:电子转移引发
Na、K 等碱金属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转移电子给单体, 产生负离子,引发聚合。属于电子转移引发。
①电子直接转移引发
Li、Na 、K 等碱金属将外层电子转移给单体,生成单体自由
基-阴离子,自由基偶合生成双负离子,两端引发聚合。
2. 金属有机化合物:直接产生负离子 1. 金属氨基化合物:
2. 金属烷基化合物:
M–C 键极性愈强,愈趋向于离子键,则引发活性愈大。
格利雅试剂:
制成格利雅试剂以增加 Mg–C 键的极性,但也只能引 发活性较大的单体。
金属烷氧基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主要有:
例如:BF3-H2O体系
①. 过量的水可能使 H+ 生成佯盐; ②. 水是一个链转移剂,其过量可以使链终止。
当 Lewis 酸引发烯丙基等一类具有 - 活泼氢 的单体聚合时,可以不需共引发剂。
3. 其他能产生阳离子的物质
• 其他阳离子引发剂有碘、氧嗡离子、高氯酸盐等。
此外,还有电离辐射。
4. 电荷转移络合物引发
2. Lewis 酸:
最常用的阳离子引发剂:如 AlCl3、BF3、TiCl4 SnCl4、ZnCl2、TiBr4 等。Lewis单独使用时活 性低, 需要添加共引发剂。
质子的供体:
例如: BF3H2O 引发体系。
Lewis 酸单独引发时活性低:
碳阳离子的供体:
例如: SnCl4RCl 引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