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感慨
中的表述,也没有相关的事例作为支撑。 《生活与哲学》中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
识”,囊括了传统中学哲学教材中约占
60 ~ 70%篇幅的唯物辩证法部分。简单压缩的方法
导致了教师处于两难境地: 如果不补充相关内容的说明、 事实, 学生就不能深入理解所学内
容;如果补充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必然膨胀。 再加上出于对高考的焦虑,教学内容必然大幅
的文字重复,或换个角度讲,这样教材就会顺畅些。
2.2 单元结构问题。 教材中单元结构的设计思路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主题,以启动、
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每一框设计“情境导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三目,
由具体到抽象, 由问题到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先主动探究知识,再学习比较系统的知识,最
后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 体现了课程理念中的新的学习观、 学生观,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是否严谨、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权
威;新教材关注的是能否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途径与空间,
学生能否据此自己得出结论并在生
活中运用结论。 因此,新教材是对旧教材的革命性变革, 是对它的辩证否定,在内容上有增
有减。它保留了旧教材中符合当前需要的知识,大胆剔除了那些生涩、繁难、过时的定义,
把学生生活及他们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教材内容,
方式的改变。但有些目与目之间、课与课之间条理不清,出现混乱。如《经济生活》中“供
求与价格的关系”, 编者在第值决定价格”中讲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同时又说明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而教师要让
学生明白这一道理, 还必须向学生阐明价格对供求的影响, 否则。学生就不明白在供不应求、
理解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这个体系逻辑性不够,许多老师反映, 不如把第三单元 《中
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编排在第二单元之前会更加好, “感受文化——理解文化——传承与创
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符合高中生的思维逻辑。又如,
《生活与哲学》中第三课“时
代精神的精华”综合探究活动“走进哲学问辨人生”带有总结性,
于生活的逻辑, 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但是新教材在
单元编排体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逻辑性不强。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说,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与框架,这无论在新授
课还是在复习课中, 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材在以生活为主题组织内容时, 却疏忽
了理论的逻辑性。以 《文化生活》为例, 教材的思路是“感受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
思想实际,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缩减。
1.4 教材有些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有困难。
如《政治生活》中,很多老
师认为书中的知识 ( 如民主管理中的村民自治、 社会听证制度、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等 )
是比较空洞的, 特别是对于山区的学生来讲, 教材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在教
价格高于价值后为什么还会下跌, 供过于求、 价格低于价值后为什么还会上升。 在第二个框
题“价格变动的影响”中, 教材又分别阐述价格对消费和生产的影响, 这实际上就是阐述价
格对需求与供给的影响, 结果“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这一知识前后多次出现,
显得零乱、 口
述层次不清, 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知识。 又如教材“市场配置资源”中, 把市场经济的优点
大职能”,只是指出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并没有进行适度的解释。
《经
济生活》中的纸币的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汇率变动及其影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等完全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
《哲学与生
活》中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 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等知识点等没有相对集
旧教材是先给出相关结论, 再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理论证明, 走的是“演绎”路线, 学生以被
动接受为主。 新教材每框题均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问题、 具体情景入手 (教材辅文部分) ,
诱导学生对其分析, 自己得出相关理论结论, 再以综合探究活动来检验、反思、丰富相关知
识与技能。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实践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我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摘 要:高中政治教材已实施了几年, 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思想政治教材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建立起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 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忧的是思想政治教材存在内容过多; 教材 编排体系逻辑性不强; 探究活动数目多、 任务难度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政治新教材的新特点、 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希望对高中政
题对刚接触哲学, 还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中生来说, 有点勉为其难, 学生同样无法
回答。另一处活动探究设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学生在不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情
况下来回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 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 都具有
局限性 ?”在还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情况下来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
生活》中就有 200 多处探究的地方, 探究活动是需要时间的, 高中课时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
3.2 一些探究活动的难度大,可操作性低。 《经济生活》中,“在‘商品——货币——
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
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1.2 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 新教材确实大量删除了“繁、难、偏、
旧”的内容, 增加了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合学生成长的新内容, 但是也要看到: 部分教材在对
原有教材知识取舍上采用的是简单压缩方法, 即将过去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在一个学期
( 一个模块 ) 之中;很多理论观点只给出结论,不进行分析。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协的三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的
主题中, 从而达到用生活支撑政治教学、 增强政治学科生命力、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创新
意识的目的。
以《经济与生活》为例,这本教材是对以前《经济常识》两本书的浓缩。第一课《神奇的货 币》中,以“货币”为主线索,介绍了货币的产生、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信用货币。 紧接着就介绍旧教材下册第八课的外汇。 它舍弃了商品经济的含义、 货币的含义、 马克思的 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货币天生就是金银”, 对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二重性则是简略带
生视野, 增长了学生见识。 这给学生带来立体视觉效果的同时, 亦有效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
1.关于教材内容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偏多,课时明显不足。 其一,以往的高中政治课程包括政治常识、经济常
识、哲学常识三本教材,分三学年完成。新课改后的政治课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
四个必修模块,各模块 36 学时,必修模块的学习必须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完成,一共是
三种字体交替使用、 合理排版、 活化版面;在“辅文”中,大量采用了图文并茂的亮丽说明
材料,如“货币的基本职能”,画出了自行车、彩电、电脑,人们买菜、买衣服的过程,增
强了教材的趣味性, 并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 设置了专门的“名词点击”栏目介绍生活中常
用的专业术语; “专家点评”栏目明确提出了情感、 觉悟要求; “知识链接”栏目拓宽了学
为什么说这个跳跃如果不
成功,摔坏的就一定不是商品 ?”高一对这一问题是无法探究的。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一单元
的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中的“探究活动建议”第一条:
“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思
考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下文中根据列出的“田忌赛马”等成语故事, 提出两个探究问题:
“这些故事中包含哪些哲学道理 ?”“这些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
主义文化 ) 的表述前后多次重复,分别在教材 11 页、 93~ 94 页, 97 页、 113~ 115 页等地方
多次出现,虽然每处出现都有其一定道理,但是从全书整体来看,其内在体系就值得研究,
重复、杂乱的体系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因为有专门的第九课讲“发展当代中
国先进文化”, 再加上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 所以, 在其他地方就不必用太多
144
学时。与以往相比,内容增加,而课时减少;其二,与旧教材相比,每一模块虽削减了不少
繁、难、偏、旧的内容,但也增加了许多紧贴学生生活的内容,学习内容增加;其三,每一
单元、 甚至每一课都设置了探究活动,探究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其四,在高中还要
完成两门选修课的学习,这些因素导致高中政治课程学习时间非常紧张。
治教师教好学科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
特点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而不是单向的。它统筹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谋求逻辑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注重启发引导并重视学生主体的民
主参与, 建构精心预设与灵活生成的相统一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 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 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 人格建构的一种 “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教材是为实现一定课程目标而精心编制的、 负载着一定知识和信息, 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选 择和进行对话的文本。好教师的标准不再是会“教教材” ,而是会“用教材” 、“选教材”。新
学中难以令学生信服 ! 另外,教材很多内容与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经济生活中许
多内容引用的是 2003 年以前的材料与数据,尤其是用“ 2001 年青藏铁路开工建设”材料,
“这条铁路将为美丽的西藏插上腾飞的翅膀”明显落后于事实。
2. 关于教材编排体系的问题
2.1 单元的体系。 新教材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使学科的逻辑服从
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探究活动设计由于难度过大而无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