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蛋鸡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我国蛋鸡行业经历了将近30年的快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增长速度放缓,蛋鸡行业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从2007年开始,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因为蛋鸡行业出现了新的变化。
第一,祖代鸡市场从外国进口鸡主导,转换到国产鸡和进口鸡竞争时代。
从2000年开始,国外进口鸡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在95%以上,尤其是海兰国际公司的海兰品种占有率一直在60%以上,占据绝对优势。
随着峪口和海兰公司分手后,京红和京粉的推出和推广,2010年,国产祖代鸡的数量首次超过了进口鸡,国内的蛋鸡市场进入了一个进口鸡和国产鸡竞争的阶段。
种鸡养殖场和商品代养殖户从2010年开始,面临着选择国产鸡和进口鸡的问题。
但是孰优孰劣,也许现在还难以下一个结论,这是长跑,10年以后也许能见分晓。
第二,种鸡企业结构调整明显。
经过2009和2010的低迷行情,小型的种鸡场基本都转型或停止饲养种鸡,而另一方面,大型种鸡场则一直在进行扩充规模,大场与小场的产品在价格上也差距越来越明显,2011年甚至达到1.0元/只,创下了价格差距的记录,相信,这不会是最大的价格差,蛋种鸡行业真正迎来了品牌时代,优质优价一定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的结构调整。
第三,卵传性疾病得到空前重视,2008年开始的血管瘤、白血病等疾病把种鸡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一些种鸡企业因此而进入发展的低潮,形势逼迫所有的蛋种鸡企业进入调整期,对于卵传性疾病也得到了空前重视,几乎所有的大型厂家都在开展此项工作,政府也在酝酿介入,相信这对于我们广大的养户来说,就是坏事变成了好事。
商品代市场趋于平稳,客户更加理性。
从2010年8月开始,鸡蛋价格连续飙升,创下了连续13周涨价的记录,最高达到4.5元左右,但是在这种行情的刺激下,商品代客户表现的非常的理性,商品雏鸡价格虽然也提升了不少,个别厂家达到3.7元,但是没有出现以往一窝蜂抢购的现象,2011年商品代雏鸡的销售量和前两年相比,也没有很大的变化昭示着蛋鸡养殖户开始理性看待行情的变化,相信,这是蛋鸡养殖进入转型期的标志。
蛋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规模逐步扩大,多种业态并存,未来的中国蛋鸡行业,将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态化、品牌化、清洁生产的方向发展。
原来的小规模散养户将逐步被淘汰,大中型养殖场将会成为蛋鸡养殖的主流。
理由是只有大中型规模的养殖场在产品的销售、防疫控制和经济性能方面有优势,其产品在区域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与小型养殖场相比优势明显。
第二、生产效率提升,自动化程度加强,最近几年随着单户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自动化养殖设备的使用,规模场的蛋鸡单产在逐渐提高。
自动化设备的大量使用,不仅改变了养鸡的工艺,而且改变了养殖结构,大型育雏场在最近几年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效率的提升并不仅仅是设备带来的,还有养殖各个层面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第三、鸡蛋产品层次明显,产品优质化、品牌化趋势加快,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洁蛋、品牌蛋的销售量的增加,品牌和厂家的增加,以及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增多。
一些厂家开始关注比如ω-3蛋、叶酸蛋等等,同时我国传统风味的蛋品加工产品,比如卤蛋等等也越来越多。
第四、蛋鸡养殖的环保门槛越来越高,这方面具体体现在鸡粪、死鸡、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目前也成为了养殖领域的一个热点,沼气池和有机肥应该是可行的方向,而且政府部门都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可以预计,随着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未来的养鸡场,一定和现代化的工厂没什么区别,而且可能更好,这也是我们养殖场努力的方向。
3.2蛋鸡市场风险性分析第一、疫病防控问题,疾病问题成为目前蛋鸡养殖业得最大的障碍,可以说鸡病的影响,在最近几年是越来越厉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政策层面,国家的防疫体系和防疫观念的改变,比不可少,包括疫情通报、活禽运输、防疫控制等等。
第二、蛋品质量安全和终端销售问题,目前的鸡蛋绝大部分都以未经处理的鲜蛋在农贸市场进行销售,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鸡蛋的商品化和品牌化必将到来,没有出生证的鸡蛋不符合食品安全控制的需要,也很难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
所以,不论规模大小,未来的鸡蛋作为商品,一定要做到可以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一点,小型的规模场很难做到。
第三、产品深加工问题,目前鸡蛋的加工方兴未艾,洁蛋处理,液蛋、蛋粉加工等各种鸡蛋的加工项目纷纷上马,鸡蛋的加工看似繁华,却忽略我国消费者得消费习惯的问题,如何改变消费者长期以来以鲜蛋为主的消费习惯,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对于中小型的养殖场来说,鸡蛋加工基本和他们不沾边,要走产品加工的路线,传统食品、特色蛋品等开发和加工是一条出路;小型养殖户联合起来,进行联合销售是另外一条出路。
目前,养殖合作社在各地风起云涌,但至少从目前看来,合作社要想在蛋品加工方面有所成就,还不具备条件。
3.3蛋品市场供需分析以国际鸡蛋委员会(IEC)统计分析家Hans-WilhelmWindhorst教授的一份报告为基础,该报告针对鸡蛋制品在未来直至2015年期间的区域性发展进行了预测性的分析。
据Hans-WilhelmWindhorst教授分析,从2005年到2015年,预计全球的鸡蛋产量将由不足5900万t增加至7100多万t。
预计到2015年,人均鸡蛋消费水平将或多或少地实现稳步增长。
虽然1995至2005年间全球的人均消费水平增加了1.6kg,但有推测认为从2005到2015的十年间全球的人均消费量只会增加700g,增幅仅为7.7%。
尽管如此,各地的水平是不一致的。
预计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人均消费量将增加1.0kg,位居第一;大洋洲和亚洲将增加900g;非洲增加800g;北美和欧洲分别增加300g和500g,增速仍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预计2015年全球鸡蛋总需求量将比2005年增加1200万t。
就各国来看,中国对鸡蛋的额外需求最高(达600万t),其次分别是印度(120万t)、美国(59万t)、巴西(43万t)以及印度尼西亚(42万t)。
报告未来对鸡蛋的额外需求中将有2/3来自亚洲市场,12%来自非洲,11%来南美洲,而北美和欧洲将不对鸡蛋消费具有额外需求。
报告以未来几年间人口数量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发展趋势为基础对未来鸡蛋产品的消费水平作出预测。
Windhorst教授指出,除以上三个方面外,至少还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会对鸡蛋的消费产生影响,它们分别是:禽流感、饲料涨价以及诸如欧盟禁止使用传统鸡笼这样的行政措施。
亚洲的需求量增涨显著:2007年,全球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亚洲。
大部分的亚洲国家随着中产阶级的扩大而表现出购买力的增强,因此鸡蛋的人均消费水平和总需求量也将呈上升趋势。
由于人口的基数较大,哪怕只是人均需求的轻微增涨也会导致总需求量的显著增加。
非洲的发展相对缓慢:到2015年,非洲的人口总量将增加2.27亿。
但是这一区域内人口的年龄结构非常年轻,15岁以下的人群占到了人口总量的41%。
同时,非洲也是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地方,这意味着许多居民的粮食供应仍局限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或是乡下小规模的产品交换。
尽管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对较高,但是与其它州相比这一区域内的鸡蛋消费量仍将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由于人均国民收入很低,经济发展缓慢,同时撒哈拉南部的许多国家还存在着政治上的不稳定性,所以非洲对鸡蛋的需求并不会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而有所增加。
欧洲的增长微乎其微:欧洲拥有人口7.33亿,在七大洲中位居第三,同时也是各大洲中唯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
未来10年间大部分欧盟(15个)成员国的鸡蛋消费仍将保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水平,尽管一些新增的成员国会随着新兴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增长而表现出需求量的增加。
但就整个欧洲而言,未来对鸡蛋的额外需求仍然很小,因为这里的人均消费水平已经相当之高,而人口却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南美洲的发展情况:2007年间,生活在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5.69亿人口中有52%的人口居都住在两个国家——巴西和墨西哥。
到了2015年,将有0.7亿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这个次大陆。
这一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还不及非洲和亚洲,为七大洲中最低的。
然而,南美一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发展仍将拉动当地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中产阶级的扩大,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鸡蛋需求将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北美地区变化较小:2007年,约占全球总数5%的人口生活在美国和加拿大。
“由于这两个国家的鸡蛋消费水平已经相对很高了,所以即便是让消费者信服鸡蛋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大家对鸡蛋的需求也不会因此而有很快的增长,”Windhorst教授说。
在北美,只有人均消费水平会出现一个缓慢的上升。
这一部分的额外需求将来自于人口的自然增涨及外来移民。
大洋洲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大洋洲有居住者3500万,只占2007年全球人口总数的0.5%。
同欧洲和北美洲相比,这里的鸡蛋消费依旧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尽管如此,随着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以外的大洋洲国家购买力的增强,未来几年间大洋洲的鸡蛋需求量将呈上升趋势。
预计大洋洲的鸡蛋消费水平只会出现小幅的上升。
目前我国鸡蛋销售情况主要是以内销为主,出口规模小。
消费形势主要是鲜蛋,另有部分为加工蛋。
国内农户鲜蛋销售还主要靠蛋贩子上门收购销售,蛋贩子由于过度注重价格,往往不注重鸡蛋质量,养殖户对鸡蛋市场行情不甚了解,价格掌握在收购商手中,处于很被动的局面。
这样养殖户的利润下跌,促使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也限制了产业链的扩大延长。
同时,如果遇到价格低潮期,养殖户还会盲目大量存蛋,使蛋品质量进一步下降。
在流通环节也没有合理的冷冻、冷藏保存。
所以由产区到销区市场,在蛋品质量方面很难得到有利保障。
我国鸡蛋出口主要出口香港、澳阿曼、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2007年我国禽蛋出口量为11.9亿枚,2008年出口量约为20亿,我国从事蛋品加工的企业总数在500家以上。
每年的4、5月份,8、9月份,几乎都会出现两个很明显的高起波段,其原因就是因为节前消费者(主要是大买家用户)对鸡蛋的需求量增加,所以带动价格上涨。
如今伴随着农村养鸡业的蓬勃发展和鸡蛋供求矛盾的显现,蛋鸡养殖利润逐年下降,例举近三年鸡蛋价格走势:2007年全国蛋价高位运行,养殖户颇丰;2008年整体行情不容乐观,养殖户盈余较少;2009年触底反弹,整体略涨,养殖户收益略有提高。
我国蛋鸡养殖业之所以会出现大起大落的行情状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户在蛋鸡养殖规模上的盲目性。
我国做为鸡蛋生产大国,在生产规模方面更要做好统筹计划,以保证我国鸡蛋生产可持续发展,养殖户也要根据周边养殖情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投资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