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讲 建设工程合同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第四讲 建设工程合同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第四讲 建设工程合同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
一、建设工程合同制度 二、劳动合同及劳动关系制度 三、建设工程相关合同
1 基本概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 协议。 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 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合同订立原则
■ 平等原则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 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一致
承诺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承诺的方式(两种): (1)发出承诺要约的通知 (2)作出行为——如开工、预付价款等 承诺生效时刻的确认 (1)有承诺通知的,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2)无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对应的行为生效 承诺的内容: ☆ 承诺的内容应与当要约的内容一致 ☆ 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 要约
单位辞退
劳动者无过错,有补偿(须提前30日书面通知)
劳动保护的规定
1、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P148
2、劳动者的工资(同工同酬,按劳分配) 3、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4、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与福利
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例如:10年5月25日上班 (a)10年6月25日~11年5月24日,共11个月,双倍 工资; (b)11年5月25日起,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
要约—承诺规则:
一、要约撤销的时间限制
可撤回 可撤消 可撤回
要约邀请
要约发出
要约到达
承诺发出
承诺到达
(合同成立)
两个例外
二、合同成立
1、务必掌握: 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的,自签订合同书 或合同确认书时,合同才成立;(而不是通常的“承诺生效时合同成 立”); 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的,当事人未采用 书面形式但①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②并且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 立。(事实合同)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一典型例子,中标通知书是承诺,但法律规定 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因此承诺到达时合同并未成立,只有当 (1)合同书签订;或 (2)施工单位已经履行主要施工义务,且建设单位接受(未做拒 绝表示)的情况下,合同才成立。
承包人优先受偿权 拍卖所得6000万 银行5000万 施工单位3000万 (2500万+500万)
6个月内 优先债 普通债
6个月后 普通债
赔偿损失的规定
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可得利益) 原则上约定赔偿损失优先于法定赔偿损失。
无效合同
无效合同的特征
(1)具有违法性。 (2)具有不可履行性。 (3)自订立之时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的分类(六大类)
■ 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根据法律是否明文规定 了一定合同的名称,适用法律规则不同 (有名合同: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 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 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 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 合同及居间合同 ) ■ 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根据当事人是否相互负 有给付义务 ■ 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根据合同是否需要交付 标的物
2、建设工程合同订立的特殊性 (1)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但投标文件并非送达招标人时生效,而 是自投标截止时生效; (2)承诺到达要约人时生效,但中标通知书并非送达中标人时生效,而 是发出时就生效; (3)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但建设工程合同为法律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 式的合同,因此,发出中标通知书时合同不成立,而是自双方签订合同书 时合同才成立.
无效合同的类型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
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 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1)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 质等级的。 (2)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 工企业名义的。 (3)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 效的。 同时还规定,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 工程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 筑筑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 行为无效。
1、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非全日制用工除外。 2、3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试用期≦1个月 一年<劳动合同期限<3年,试用期≦2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3年的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 试用期≦6个月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 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 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 低工资标准。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 《劳动合同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1项、第 2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 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 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劳动合同的履行
用人单位应当履行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
义务 限制安排劳动者加班 劳动者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冒险作业 用人单位发生变动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劳动合同的解除
单位无过错,无补偿 劳动者辞职 单位有过错,有补偿 (提前3日或30日通知)
劳动
合同 解除 劳动者有过错,无补偿(无须提前书面通知)
■ 要约(如投标文件) ☆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是必经阶段 ☆ 发出要约的是要约人,接受要约的是受要 约人 要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 内容具体确定——应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 的主要条款 ☆ 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 表示约束(不能逗你玩)
■ 要约的法律效力
☆ 要约的生效时刻: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收 到生效,非发出生效) ☆ 要约的有效期间:由要约人在要约中规定 ■ 要约的撤回(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之前——要约 还没有到达受要约人时,撤回通知应先于或同时到 达受要约人) ■ 要约的撤销(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之后,要约已 到达受要约人) ☆ 撤销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 受要约人 ■ 要约不得撤销要约的情况 ☆ 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它形式明示要约 不可撤销 ☆ 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 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
解决工程价款结算争议的规定
5.承包人工程价款的优先受偿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 的批复》中规定:(1)人民法院在审理房地产纠纷 案件和办理执行案件中,应当依照《合同法》第 286条的规定,认定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 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2)消费者交付购买商 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项后,承包人就该商品 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3) 建筑工程价款包括承包人为建设工程应当支付的 工作人员报酬、材料款等实际支出的费用,不包 括承包人因发包人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4)建设工 程承包人行使优先权的期限为6个月,自建设工程 竣工之日或者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计 算。
■ 自愿原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订不订立合同自愿 与谁订立合同自愿 合同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 定 合同履行中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变更内容 双方可以协议解除合同 可以约定违约责任
■ 公平原则 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 根据公平原则确定违约责任 ■ 诚实信用原则 订立合同时,不得有欺诈或者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 履行合同时,要履行及时通知、协助、提供必要条 件、防止损失扩大、保密等义务 合同终止后,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的后契约义务 ■ 合法原则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 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终止
履行 抵消 解除 提存 免除 混同
双方协议解除 约定解除(附解除条件合同) 单方解除 不可抗力 预期违约 法定解除 迟延履行 根本违约 其他
劳动合同及劳动关系制度
劳动合同的种类 (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订立劳动合同的注意事项
合同无效后工程款的结算
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 验收合格: 付工程款的,应予支持 合同无效 修复后合格,发包人请求 承包人承担修复费用的, 验收不合格: 应予支持;修复后仍不合 格,承包人请求支付工程 价款的,不予支持。
效力待定合同
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关 生效要件的规定,其合同效力能否发生尚未 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表示承认才能生效。
■ 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根据法律对合 同的形式是否有特定要求,影响合同的成 立与生效 ■ 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根据当事人之间 的权利义务是否存在对价关系 ■ 主合同与从合同——按合同间的主从关系
合同的订立过程:
要约邀请
要约
承诺 (合同成立)
■ 要约邀请 ☆ 内涵: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 表示 ☆ 目的:在于诱使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对 双方无约束力 ☆ 种类: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 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
(1)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2)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 (3)无权处分行为。
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合同变更:主体不变内容变 合同转让:内容不变主体变 1.合同权利的转让(三种情况不得转让) 合同权利的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但无需得到 债务人的同意。 2.合同义务的转让,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3.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需经对方当事人同意
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在于: 1、要约是当事人自己主动愿意订立合同的意思表 示,以订立合同为直接的目的;要约邀请是当事 人希望对方主动向自己提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2、要约必须包括将来可能订立的合同的主要的内 容,要约中含有当事人表示愿意接受要约约束的 意思,而要约邀请则不含有当事人接受约束的意 思。 3、要约大多数是针对特定的相对人的,故要约往 往采用对话方式和信函的方式,而要约邀请一般 针对不特定的相对人的,故往往通过电视、报刊 等媒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