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1

8.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教学设想:教材分析:《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

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欣赏与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学生分析:初三(8)班较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能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

通过布置预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学习小说的方法。

抓住线索“葫芦”理清故事情节:放弃葫芦--痴迷葫芦—发现、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放弃收藏,热衷绘画,分析清兵卫对葫芦的心理历程:痴迷热爱—沉默执拗—痛苦绝望—热衷绘画,不怨恨。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品味精彩传神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品赏精巧的结构。

2.品味文中精彩传神的描写,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

3.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深刻的主题。

4.提高学习阅读小说的能力,做好旁批。

5.认识个性,发展个性,同时尊重他人个性。

学习重点1.品赏精巧的结构,把握深刻的主题。

2.品味精彩传神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分析简练传神的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习方法:复述、质疑、讨论、交流、比较分析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思考,组织讨论,比较分析教学突破:寻找对比点教学时间:二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题2.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3.质疑,记录在预习本上4.复述故事,概括情节5.总结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6.反思自我个性特点及父母教育的方法7.片段作文:吐露心声:你有什么爱好,父母对你干预了吗?为此,你想对他们说什么?题目:-------------,我想对你说提示:1. 请在横线上填上“爸爸”“妈妈”或“老师”等称呼。

2.围绕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3.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师准备:1.收集问题,做好归类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二.交给学生做旁批的方法。

三.了解学生预习的方法。

四.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检查预习1.听写生字词热衷(zhong)茶(chá)卤(lǔ) 葫(hú)芦(lu)籽(zǐ)呵(hē)斥(chì)战(zhàn)战(zhàn)兢(jīng)兢(jīng)薪(xīn)水(shuǐ)隐(yǐn)瞒(mán)嘀(dí)咕(gu)干(gān)涉(shâ)2.复述课文,师生相互补充。

3.概括故事情节:放弃葫芦--痴迷葫芦—发现、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放弃收藏,热衷绘画六、质疑,教师收集1.课文开头有什么作用?2.清兵卫这么痴迷葫芦,为什么老师收缴葫芦时“哭也没哭一声”,父亲砸葫芦时“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3.文中是如何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的?他把老头的秃脑袋当葫芦是因为什么?4.葫芦从一毛钱到六百块,说明了什么?5.文中为何写教员喜欢武士道?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只葫芦)葫芦可以食用、药用、、日用、制成乐器和艺术品。

葫芦者,福禄也。

葫芦形体优美,色黄如金,寓意吉祥,赏玩者甚众,为大儒名家推崇,爱之弥厚,经多年把玩摩挲,日久天长,葫芦通体挂磁包浆,紫润光洁,价值千金。

那么我黑板上的这只是清兵卫喜欢的那只吗?为什么?二、找对比1.学习阅读小说的技巧是什么?答案预设: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挖掘小说主题,捕捉精妙的技巧,注意标题的含义。

(出示幻灯片)2.这节课我要教给同学们分析文章的一个方法:比较分析法(板书)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形成两两对比的对象。

3答案预设:痴迷葫芦------葫芦被砸,发现葫芦------葫芦被缴,清兵卫的鉴赏能力------大人的鉴赏能力,一毛钱-----六百块,痴迷葫芦------放弃收藏,清兵卫的爱好------教员的爱好(出示幻灯片)三、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一)分析清兵卫1.提问:清兵卫(板书)对葫芦有怎样的感情?答案预设:喜爱、热衷、痴迷(板书)2.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关键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性格特点?3.面对心爱的葫芦被父亲无情地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的心情怎样?找出文中对清兵卫的描写,指出描写方法,说说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答案预设: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绝望之后,已经任命,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

1.文中怎样描写清兵卫发现购买(板书)葫芦的?2.清兵卫的反常说明了什么?暗示葫芦非同寻常,是悬念和伏笔(板书)3.面对教员毫不留情的收缴,清兵卫的心情怎样?找出文中对清兵卫的描写,指出描写方法,说说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1.分析第三部分,清兵卫与大人们对马琴葫芦的评价出色、又大又长------不喜欢,不过大一点2.面对清兵卫的不同意见,父亲的态度如何,清兵卫的反应怎样,说明了清兵卫怎样的心理?答案预设:在有礼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屈服,对父亲的斥责不予理会的心理刻画出来。

1.葫芦从一毛钱涨到六百块说明了什么?葫芦的价值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板书)与大人的评价形成对比,突出大人们的固执、蛮横、自以为是、(板书)(二)分析教员、父亲、客人1.提问: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有独特兴趣爱好的清兵卫,可这样一个有天分的孩子,一个有可能成为葫芦鉴赏家的孩子,最终却和葫芦“断了联系”,有了“新寄托”。

是谁扼杀了清兵卫的天赋、爱好?答案预设:教员、父亲1.教员在整个扼杀行动中起什么作用?他对清兵卫喜欢玩葫芦、上课玩葫芦持什么态度?文中是如何描写的?答案预设:推波助澜。

态度:干涉。

不舒服—很生气—当场没收—家访—训斥(板书)1.清兵卫的爱好和教员的爱好各有什么象征作用?答案预设: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

1.最终迫使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的最关键人物当数他的爸爸了,爸爸在和客人的对话中,在和教员家访后怎么表现的?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明他对清兵卫的态度是……?答案预设:反对(板书)2.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模仿人物的语气读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揣摩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1.你是如何看待“教员”、“父亲”的做法?2.提问:小说中的人物是有代表性的,文中的人物绝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本文中的这些人各代表了哪种人呢?清兵卫代表那些有个性,有爱好,有追求的孩子。

父亲代表的是那些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爱好的家长。

教员代表的是那些不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客人代表的是除家长、教师以外的大人们。

3.师:[小结,并进一步引导] 他们构成了孩子所接触到的整个社会。

作者在文中明显地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对清兵卫是同情的。

作者对爸爸、教员、客人的做法是批评、揭露、否定的。

3.师:清兵卫喜爱葫芦,可在大人们的干涉、阻止下,他的志趣、个性被无情地扼杀了,这种悲剧不仅在过去,而且也在现在;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断地上演。

小说的现实意义非常深刻,作者不仅在批判,也在呼吁,本文的主旨至此清楚地透露出来,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答案预设: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的空气,因此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

本文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是这种爱好被爸爸扼杀,后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出示幻灯片)3.对于清兵卫最终放弃对葫芦的爱好,你有何感想?答案预设:放弃可惜,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量自己天才般独到的审美力,这一切将与他擦肩而过,永远消失。

4.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悲剧体现在哪?答案预设:爱好被扼杀---父又嘀咕。

“清兵卫绘画的爱好又能坚持多久?”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深思。

五、学习本文精巧的结构倒叙、悬念、张本、伏笔、张弛、1、清兵卫在上修身课时玩最喜欢的葫芦被教员发现了,按一般的写作思路,接下来会写教员如何生气,教员如何处理此事,但是这篇小说没有,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这段插叙有何作用?明确:插叙的作用:悲剧气氛降低,增加喜剧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文气上的嘲讽,其实是教员在情感意义上的一种失败)和人道主义情绪的胜利(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暗示了情感上的不妥协)。

2、清兵卫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后,先不写被发现后果,而是先写教员爱好,然后再写教员的处理,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刚才新学到的情节运行中的什么处理?类似的处理还有吗?明确:摇摆。

教员家访时,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并未注意到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听闻教员来访的原因,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非常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这也是一处摇摆。

3、一般,小说会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或马上进入结尾,但是这篇小说例外,在清兵卫和“大人”的矛盾爆发之后,又设计了两个主要事件,是哪两个?明确:一是他的葫芦最后被古董商高价收购,二是清兵卫现在的爱好。

六、拓展反思,体验感悟在清兵卫身上,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吗?生活中,你有怎样的爱好?(现场调查)你的爱好遭到过干涉吗?你想对父母、老师说些什么?(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1. 请在横线上填上“爸爸”“妈妈”或“老师”等称呼。

2.围绕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交流)(总结)个性又好有坏,不能盲目坚持。

发展个性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同时,老师家长和社会也应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应该正确的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