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升级版】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完整升级版】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一、高考成语规律总结成语是汉民族长期习用的定型化的短语,数量繁多,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具有语言凝练、音韵和谐的特点,在口头及书面表达中使用成语,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的相对定性性。

二是意义的整体性。

三是形成的历史性等。

在语言运用中,成语是相当于一个词的。

成语是高考的一大重点。

几乎每年都有一道题,考的是判断成语运用正误。

熟语总的来说,考的极少,而且这些熟语在我省看来都应是常听说的。

一般都知道意义,但也有个别习题涉及了常见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考查。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复习的重点仍然是成语。

从历年高考情况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了个别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二、命题趋势与特点从错误干扰项的设置情况看,考查的内容重点集中在成语运用中的望文生义、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褒贬误用、敬谦错位、适用对象错误、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几种情况。

命题的重点放在“三不辩”与“三不合”上。

“三不辩”不辨词义,不辩对象,不辨色彩。

“三不合”: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习惯特别提醒: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熟知一种含义而出现另一种含义,从而导致判断失误。

以前考过的,后来的高考题仍然可以考。

其他省市往年考过的,在第二年的另个省市试题中也会出现。

所以高考题中出现的成语或熟语仍是重要积累内容。

因此,对成语,首先要了解含义,注意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买椟还珠”,原意是买下匣子,退还珍珠,比喻义为“不识货,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这是最基本的工作。

其次,要重点训练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

以下为成语误用的类型。

”三、成语误用规律探寻1、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即只是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忽视成语的历史语意,有些成语有古今两个意思。

但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它的本义已经不再有效,人们只采用它的引申意义。

如不注意这一特点,就容易犯“舍本逐末”的错误。

也有不少属于的词义后来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

考生往往忽视这一点,望文生义,错用成语。

例如:2012高考大纲卷中的成语题: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负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不负众望:指不能使大家相信。

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

属于望文生义。

•再例如: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分析: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

•“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而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

二、用错对象成语均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

有的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的只适用于特定的物,有着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

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使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使用起来就会出现毛病。

例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分析:此处,命题者从成语使用的对象上命题,重在考查成语词义适用的范围。

“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再如:翘首西望,海面拖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分析: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巧及其精巧。

必须是“人工”之物,不能用于自然景观。

3、混淆色彩,褒贬颠倒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

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赞扬、夸奖的时候使用褒义成语。

贬斥、批评的时候使用贬义成语。

命题者往往古义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要注意辨析。

例如:2011全国新课标卷: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分析: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

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再如:李明建别人在下棋,不免倍增心喜,蠢蠢欲动。

分析:句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养子,现在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

可改为跃跃欲试。

可以说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

4、自相矛盾•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再如: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此处两题,命题者从成语与语境的矛盾处设误,以考查考生的逻辑能力。

•“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它的前面却用“一位”修饰,自相矛盾导致逻辑错误。

•“安步当车”,是慢慢行走,就当着坐车的意思,而本句中描述的抢险形势甚是紧急,不会有“安步当车”的闲情逸致。

因而,成语与语境出现矛盾,“安步当车”的使用,与生活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5、搭配不当•例如: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再如: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

•以上两题,命题者从成语与句子的语法关系上,考查考生对句子主谓搭配知识掌握运用的情况。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它与前面的主语“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因而,无从搭配。

•“洗心革面”,喻彻底悔改,指人改过自新,它与刊物也无从搭配,因为刊物谈不上“决心”.也谈不上“悔改”。

6、用词重复例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分析:此题,命题者从成语与语境意义重复的角度,设置误点,来扰乱考生视线。

“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一句中,“居室”和“蓬荜”意义重复累赘,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就此而论,当删去“蓬荜”才行。

另外,“蓬荜生辉”作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一方,不能用于他人,否则于人不敬。

7、不明语境,谦敬错位例如: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

指对别人的对自己的大力帮助的仅此,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此处应为倾力相助。

再如: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用于刘厂长有失恭敬。

此处可用敬词“字字珠玑”8、画蛇添足,前后重复,也叫赘余。

例如:一些莘莘学子为保留农籍付出失学的代价。

分析:莘莘表示众多的含义。

靴子即学生,本来是个集合名词,可做单数理解,也可作附属理解。

但靴子加上莘莘,意思成为众多的学生,就不能再加一些、一位这类词了。

再如:某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分析: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人笑话。

该词本身含有被动含义。

再如:少年时就到关外谋生的四爷,老大归来还是孜然一身的单身汉。

▪例1: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例2:仿制古画还有一种,决不置自己的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来金钱。

本类型其他举例1.潜移默化与耳濡目染2.耳濡目染与耳闻目睹3.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4.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5.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6.莫衷一是与无所适从7.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10、顾此失彼例: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失彼分析:用“穿云裂石”形容大力士的功力令人费解,“穿云”指冲上云霄,“裂石”指使石头裂开。

大力士可以使石头裂开,但他们如何冲上云霄呢?冲上云霄仅靠人体的力量是不够的。

11、不合语法例: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12、程度轻重例13: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的时间。

▪例14: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解答成语题的方法和步骤一、选项排除法成语使用主要采用选择题型。

可以采用选项排除法来解答。

在排除过程中,避生就熟悉,以熟带生是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

在历年高考题中,都会出现一些较为生僻的成语。

从命题角度看,是有意拔高。

使得考生能凭所学知识来分析做题。

又能扩大考生词汇量。

而从解题角度看,越是生僻的成语越不容易设置错误。

倒是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的选项,才是问题所在。

二、学会八看面对一道成语习题,如何做出正确而准确的判断?注意从以下八个方面判断确认‘1、看成语词义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蕴是约定俗成的,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

因此,我们在深度选项时候,要特别留心个别关键语素的意义。

看是否因此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2、看使用语境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所用的成语有着特定的约束作用。

如果不加理睬,就会出现预警矛盾或重复等不协调的情况。

3、看适用对象有些成语有着特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某类人,或只能用于某物或某事,或只用于某种情境。

把握不准就会张冠李戴,造成误用。

4、看感情色彩成语的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口语和书面语)和感情色彩(褒义、贬义和中性)两类。

使用时应当加以区别,否则会导致误用。

5、看语法位置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语,自然也就有词性之分,各有各的语法功用,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6、看语气态度有些成语有谦敬之分,由此而产生语气和态度上的差别;谦词只适用于自己。

敬词只适用于对方,一旦遇到,应注意辨别。

7、看特定用法有些成语随着语言的演变形成了固定的常用义,但本义也没有完全废除,只是使用较少,辨别时应加以考虑,还有一些成语使用时有特定的句式限制,辨别时也要注意是否符合要求。

8、看轻重程度有些成语在表情达意上有轻重之分,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二、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例如:“南腔北调”形容“电视剧反映的市井生活画卷”,就用错了对象);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三、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四、复习成语的注意点:1、辨明褒贬例如: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了些刚性。

分析:“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个贬义词。

——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2、识别两可例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分析:“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但用在此处却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人类儿童时代在大自然一切奥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用一种超自然力去征服和解释大自然的一切,应当是“想入非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