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考古学概论_连载之十

日本考古学概论_连载之十

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十●小林行雄 著 韩 钊 李自智 译第二十九章 古坟时代的葬制(三)古坟时代的坟墓,从外形到内部设施,有各种各样。

随着时代的推移,墓葬结构发生变化,随葬品也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早期古坟中以随葬铜镜、装饰品、利器等为主。

晚期古坟中铜镜的随葬减少,而出现了用马具、陶器随葬。

如前所述,马具及须惠器传入日本已是古坟时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古坟随葬品中不会有这些器物。

当时一般都是选择贵重物品随葬的,但中期有许多的石制模仿品随葬,后期出现了大量的陶器随葬。

随葬品的放置,棺内有装饰品及刀剑等物,死者生前的其他用品放置在棺内外,其中有一些是专门制作的明器。

前期、中期多随葬石制模仿品,后期出现灶形陶器,这些都是非实用品。

当时还有一类器物也随葬,即送葬仪式中使用的器物。

例如后期的横穴式石室中,多放置有须惠器,这些实际上是给死者供奉各种食物的器皿 。

须惠器随葬在石室内的风气,也许是随陶器的传入而从大陆一并带来的习俗。

但放置陶器祭祀死者的风俗,实际上日本早就流行了,只是不是在石室内,而是在坟丘的表面放置土师器,而且还发现古坟上土师器和须惠器并列放置的现象,它们也许就是某种仪式后留下来的遗物。

围绕着坟丘放置几重圆筒埴轮,最早的意义是在埋葬之后又在坟丘外进行某种仪礼。

它除了认为有固定土的作用外,并且有强化古坟这种圣域区域的意义。

我们是从在圆坟或者前方后圆坟的后圆顶上,特意将圆筒埴轮围成一个方形这一做法作出上述推测的 。

各种各样的埴轮在古坟的什么位置(图六三,1—10),怎样排列?对此问题实际上还没有搞清楚。

前方后圆坟的情况是这样的,房屋形埴轮多放置在古坟后圆部的顶上,华盖、箭袋、盾等器物埴轮,原先也放在房屋形埴轮旁。

前方后圆坟的前方部是进行埋葬仪式的场所,后来这部分也放置器物埴轮。

同时还有人物埴轮和鸡、马等动物埴轮,这些种类,几乎作为常设的装饰物摆在墓上。

人物埴轮的出现,有一种推测是人们曾集中在墓旁进行祭祀,用陶土做成人俑也可以代表祭祀这层意思,所以就有了墓上放置人物埴轮的现象。

中期以后,出现了周围有濠沟的前方后圆坟,这时也有将人或马的埴轮放置在濠沟外堤上的例子 。

它表示实际上这时人们的祭祀场所已经离开了濠沟。

后期的横穴式石室墓圆坟,也有埴轮继续使用。

这个时期除了房屋形埴轮和华盖形埴轮放在坟丘的顶部外,在石室入口的中心,还左右站立着人物埴轮 ,这是由于围绕古坟有一圈濠沟,人物埴轮还残留坟丘上。

祭祀物一度移至濠沟,但横穴式石室墓开始流行后,又转入石室内,在墓前祭祀。

这时外部放置埴轮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渐渐地衰落了下去。

由于要给死者供奉食物,所以代替埴轮是灶形陶器,以及利用别的器具来盛放祭品,通常都在横穴式石室的入口处进行祭祀活动。

可以说古坟时代在全国范围内,都用埴轮随葬。

但在福冈、熊本、大分三县及九州的一部分地区,还有用阿苏熔岩作成石人、石 考古与文物 1998年第2期 图六三 古坟时代的陶器1.马2.猴3.犬4.鹿5.鸡6.水鸟7.盾 8.华盖 9.短甲 10.船马随葬的。

它们与象形埴轮的作用相同(图六四)。

石人有立体的和扁平的两种,后者用板状石材加工出盾和箭袋,人体仅是浮雕式的轮廓。

如果这些盾和箭袋是表示象形埴轮的话,那么立体的石人中,除了人体,连甲胄也表现出来了。

另外还有仿照刀和陶器这些形状的。

一般认为,石人石马是由雕造石棺技术熟练的工人模仿象形埴轮制作出来的。

同时,这些地区在横穴式石室的内部壁面,或用线刻,或用色彩,描绘种种图案,并且有日本独特的直弧纹装饰,通常叫装饰古坟。

装饰古坟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是经过圆形或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发展到绘有人、马、舟等图案的。

但这仅仅流行于九州地区。

有学者认为,这些古坟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石人石马是受中国六朝墓葬的石人石兽的影响,装饰古坟是根据朝鲜高句丽墓壁画而来的。

因为九州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距大陆最近。

上述观点,我们觉得还有继续研讨的必要。

它们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目前尚不明了。

但墓室内部加饰壁画的现象,在畿内或者关东地区都少见。

墓前祭祀场所要求庄严,这是当时人们潜在的意识。

古坟时代并不是一墓只限埋一人,横穴式石室中有安置两人的设施。

前面所讲的福冈县嘉穗郡桂川町寿命的王冢古坟的石室(图六五),以棺床上雕刻出两个石枕而有名 。

墓室设计时就有收容几个个体的思想。

即使当初没有这个计划,但在横穴式石室内放置两个以上石棺的例子也不止两三个。

从这些资料来看,尽管横穴式石室的筑造一开始是为了某个死者,但决不是个人所独占。

如果他人也使用,对最早的死者也并不是一种非礼。

但一个石室内所埋葬的人恐怕仅限于同一家族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墓葬看作是一个冥间的话,就是接二连三地把死者送了进去。

京都市左京区太秦天冢古坟 是一座两个横穴式石室的前方后圆坟,为一坟两人合葬墓。

一个古坟数次埋葬使用,仅是在前期。

滋图六四 古坟时代的石人石马1、2.石人 3.石马贺县蒲生郡安土町葫芦山古坟,后圆部分有三个竖穴室,前方部分有两个箱式棺,一个前方后圆坟设计了容纳五个人的墓室,这在前期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如果把前方部分和后圆部分分开来计算,那么埋入两棺的圆坟,将是不胜枚举。

合葬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的葬制。

一个石棺有收容两个或三个个体的遗骸。

箱式棺比当初只放一具遗骸要宽大一些。

舟形石棺一端刻有石枕,或者在组合式的长方形石棺中,有放置两个人用的石枕。

山梨县东八代郡右左口村大丸山古坟就是这种情形。

还有的是最初只是为一个人做的石棺,但后来连续放入几个死者。

古代的坟丘石室,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我们考察一下中国汉代的墓制,它们有以夫妇为单位营造坟墓的习俗。

在学者们之中,一个古坟埋入两人,有人认定必然是男女合葬。

实际上在日本的古坟中,除依人骨来判断性别外,从装饰品及随葬品来分析性别比较困难,因为男女的区别在这方面并不显著。

因此,就一坟两人合葬来看,即使作出与中国汉代合葬相同的推图六五 古坟时代的装饰古坟断,也还是显得论据不足。

日本以家族为单位,除过夫妇,作为家族的血脉延续,也有资格在墓地占有一席之地,这或许也是一种可能吧。

第三十章 古坟时代的年代上面我们对古坟时代的文化作了概括性的介绍。

本章主要想讨论一下古坟时代的绝对年代。

因为古坟时代的材料甚少,只能从弥生时代末期的年代中,推测出古坟时代的起始年代。

日本使用公元纪年,已是孝德天皇大化元年(公元645年)以后的事。

在这以前是用天皇的谥名,以干支表示年号。

和歌山县伊都郡隅田八幡神社所藏的仿制画像镜(图六十六),有“癸未年八月日十大王年男弟王在意柴沙加宫时”(即继体天皇继位前在押坂宫住) 的铭文。

熊本县玉名郡江田町船山古坟发现的大刀,有“治天下犭复□□□齿大王世”(即在多治比宫治天下的是反正天皇这一代)的镶嵌铭文。

但是,象这样的纪年不过是宫廷的记录,在古坟时代的随葬品中非常少见。

因此,依靠随葬品器物自身的铭文,要想搞清楚古坟时代的绝对年代是比较困难图六六 仿制画像镜的。

即便日本没有纪年器物发现,如果从大陆输入的器物中有大陆纪年的话,也是推断日本纪年的有力资料。

实际上日本有中国的纪年铜镜出土,如铜镜上有魏的正始年号、吴的赤乌年号,这些都能推算出古坟时代的一部分墓葬年代(图六七)。

还有一种方法,即使遗物本身没有纪年铭文,但可以与有铭文的同种遗物相比较,根据遗物的样式及流行的年代,就能间接地推算出古坟时代相应的年代来。

最合适的遗物,就是各地古坟中出土的中国传来的铜镜。

日本古坟中所发现的铜镜,有内行花纹镜、方格规矩四神镜等汉代中期的镜,还有画像镜和神兽镜这些汉末乃至三国时代的镜。

而画纹带神兽镜是六朝时代流行的。

尽管发现的铜镜并不是很多,但在日本发现的中国铜镜实际上已包含了其自身发展将近六百年的历史,且数量也有490多面。

《魏志・倭人传》记载,汉代对邪马台国的使者一次就给予了百余面铜镜。

在日本发现的中国铜镜,几乎包含了各个时代的各种样式,因而很难说仅仅是通过四五次的交往而输入进来的。

如果镜的输入频繁的话,那些拥有铜镜的人死后就将其随葬入墓。

因此,根据镜自身年代便可以推断出古坟的年代来。

但是,从古坟中发现的四百余面舶来镜的年代来看 ,占总数50%以上的是三国时代的镜,而汉镜占30%,六朝镜占20%。

汉镜作为随葬品的较少,大多是三国时代的镜。

换言之,用随葬的铜镜来判断古坟年代的方法,比较多的是能把三国时代和六朝区分开来 。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同一古坟出土的汉镜和三国镜,三国镜几乎没有使用痕迹,甚至连手摩擦的痕迹都没有,而汉镜是西汉中期制作的镜,钮周围及镜边有明显的摩擦痕迹。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同时埋入古坟中的镜,有很早就传来的铜镜,也有刚刚到手就马上随葬的铜镜。

汉代铜镜传入日图六七 日本出土的中国镜1.清白镜2.方格规矩四神镜3.花纹镜4.画像镜5.三角缘神兽镜6.画纹带神兽镜本是在弥生时代,但区域仅限于北九州一带,在墓中随葬铜镜的现象并不普遍。

三国时代在输入铜镜的时候,也带来了铜镜随葬之风。

这时建造的坟墓,是前方后圆坟。

前章我们已谈到圆坟及前方后圆坟都有随葬汉镜的现象,属古坟时代前期的墓葬,时当三国时代。

因此,就我们今日的研究结果可知,古坟时代前期的开始年代,大概是公元三世纪以后。

关于三世纪日本已有了文献记载,即《日本书纪》。

记载了在位69年的神功皇后的摄政时代,其后是应神天皇的统治。

但这些都是难以确信的。

《书纪》所言的前一世纪约当崇神天皇时代,大概相当于三世纪的前半叶。

据管政友以来的诸学者的说法,作为皇陵的崇神陵是一个初具规模的陵,在这以前的皇陵就不太明确了。

这大概不是一种巧合。

但是,前面所谈到的邪马台国卑弥呼对于魏的朝拜,是三世纪中叶的事情,并在中国传闻卑弥呼死后建有直径百步的大冢。

中国铜镜的制作年代与传入日本后埋入墓中的年代,即使有一段时间的间隔,但属于三世纪的中叶是无可置疑的。

那么,古坟时代的中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中期古坟出土的六朝铜镜来看,还难以定出具体的年代来。

中期是规模较大的前方后圆坟的流行时期,应神陵、仁德陵便是这个时代营建的。

因此,根据天皇所下葬的年代来判定是比较正确的方法。

仁德、反正、允恭、安康、雄略诸天皇,在《宋书・倭国传》中分别给予赞、珍、济、舆、武的名字,认为他们是五世纪开始相继在位的五位倭国王,这是诸位先学的观点。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占据五世纪前半叶的是以仁德天皇为中心的时代,四世纪后半叶到五世纪后半叶是属于古坟时代的中期。

古坟时代中期和后期的界限,畿内以横穴式石室墓的出现为后期的一个标志。

但还难以明确中、后期的界限。

后期的中心是六世纪,从圣德太子的矶长陵 和天武天皇的桧隈大内陵的积石横穴式石室来看,七世纪的后半叶还有这样的石室墓。

奈良县南葛城郡葛村水泥古坟的房屋形石棺在绳挂突起物的正面 ,雕刻有浮雕式的六瓣莲花纹,这种石棺据考察到飞鸟时代仍在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