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功的要素

浅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功的要素

中国食用菌2009,28(4):65~67E D I B L EF U NG I O F CHI N AC N53-1054/Q I S SN1003-8310 (菇农之友)浅析食用茵工厂化栽培成功的要素钟孟义(福建省武平县农业局)摘要:通过对工厂化栽培成功的四大要素设施、茵株、配方和栽培工艺的浅析,了解四大要素在工厂化栽培中的重要性,希望能为同行业人士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食用茵;工厂化;栽培中图分类号:$6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10(2009)04-0065-03通过近十年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从经历过的无数次失败和教训中.悟出了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与传统季节栽培本质区别.总结出食用菌1=厂化栽培的经验。

这是多年来的经验所得。

但愿能为从事同行业或准备从事工厂化栽培的同行们作参考。

国外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

如欧美双孢蘑菇T厂化栽培和日本的金针菇工厂化栽培。

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栽培,运用工业化的理念,通过机械化操作和自动化控制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

而我国的工厂化栽培是通过手工操作配套简单的机械设备和“人菇对话”控制来完成生产,是工厂化栽培的初级阶段。

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是跨行业、学科。

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项目。

其包含微生物学、机械、制冷、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与传统的季节栽培具有本质的区别。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基本理念是一致、整齐、周转快。

为了尽可能地实现工厂化栽培的基本理念,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包括配套的机制和控制系统),适合的菌株、配方以及配套的栽培T艺。

因此与传统的季节栽培相比较,设施、菌株、配方和栽培工艺构成了工厂化栽培的四大要素。

四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只有良好的设施配套以及与设施相适应的菌株和配方。

结合相适应的栽培工艺,才能保证工厂化栽培的成功,发挥工厂化栽培的最大效益。

l设施设施包括与栽培工艺相配的各种机械和各种调控设备。

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栽培的成功。

这里主要指培养房和出菇房环境控制设备。

控制设备主要包括温度控制系统、通风(C0,)控制系统和空气湿度的控制系统。

1.1温度控制系统温度是影响食用菌生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品种对温度要求不同。

不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制冷机组温度也不同。

创造适宦不同阶段要求的最佳温度是食用菌栽培的关键。

所以保证食用菌不同阶段要求的温度且能够自由调控温度是设施最基本要求。

1.1.1制冷量的确定菌丝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培养料发热所需制冷量:最大通风量时所消耗的制冷量(包括水蒸汽热量);墙体的散热量。

选择压缩机制冷量时在以上计算制冷量总和外加30%左右。

1.1.2蒸发器的选择库房里的温度调整是通过蒸发器的热交换来完成的。

只有一定的蒸发面积(热交换面积)和单位时间内一定的热交换风量,才能确保库房温度自由调整。

从制冷的角度上说.食用菌生产的培养房及出菇房均属高温冷库。

由于环境的湿度较大。

为了防止蒸发器结霜,特别是库温要求较低的时候,其蒸发温度低于0℃,蒸发器铝翅片片距要求加大。

一般情况下1匹(2500W)制冷量配蒸发面积8m2.17m2.蒸发温度4℃~8℃。

蒸发器风机风量要求150 m3h-'kW一~220m3h-一kW~。

冷风机蒸发温度与房温的温差越小,库房湿度越大。

蒸发面积越大,风机风量越大,蒸发温度与房温温差越小,冷风机蒸发温度每提高l℃,制冷量增加4%。

为了提高单位时间内换热量,必须相应增加蒸发面积和风机风量。

1.1.3冷凝器配套在南方一般用水冷凝器。

在北方一般用风冷凝器。

冷凝器的选择是根据当地平均气温而确定的。

冷凝温度的高低影响整个制冷机组的制冷量.冷凝温度降低可以适当增加制冷量。

所以适当加大冷凝器.可以降低冷凝温度,从而增加制冷量。

经验是根据压缩机制冷量,冷凝器向上增大1级(约5匹),比如制冷量20匹压缩机配25匹冷凝器。

冷凝器中每匹要求3nl长铜管,才能保证足够的冷却能力。

1.1.4相关单位换算关系(1)l W=0.86kcal h一1kc al h一(大卡/A"时)=1.163W作者简介:钟孟义(1969一),农艺师,一直从事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和研究。

收稿日期:2009—05—28中国食用菌E D I B L E F U N G I O F C H I N A V01.28N o.4(2)l匹=2500W(风冷机组)l匪=3000W(水冷机组)(3)l U SRT(美国冷吨)=3.517kW1kW=o.284U SR T1.1.5库房温度设置库房温度设置以中心温度为准。

上下至少有3℃的温差。

否则当夏天外界气温过高时.冷机频繁启动不仅增加了启动消耗电量而且空气湿度下降.增加保湿难度。

因为不同温度空气的持水能力不同,持水能力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虽然就室内而言。

温度降低减少了空气持水率,空气相对湿度增加。

但是温度提高时。

空气持水率增加,菇体表面与空气湿度差增大,菇体表面向空气蒸发加快,从而使菇体水份散发加快。

1.2通风控制系统包括新鲜空气交换和内循环系统。

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菌株要求不同。

1.2.1新鲜空气交换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连续通风,保持库内C02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

连续地保持一定量的新鲜空气交换;另一种方式为定时通风。

保持C O:浓度不超过规定要求,定时短时间将房内气体交换彻底。

连续通风的控制口了以通过调整风机转速和风门大小来进行:定时通风控制根据库房空间大小、风机风量大小及不同品种对通风的要求来确定通风的时间.通风的间隔时间根据品种要求和不同生长阶段而定。

通风量根据品种不同和不同生长阶段而定。

风机大小和型号也由品种、库房规格、通风要求而定。

只有确定了风机,再根据库房规格和该品种对O:的要求才能确定通风的具体时间,并非传统的所谓“一天通风几次。

一次多少时间”。

1.2.2内循环为了保持库房温度和O:均匀一致,必须有足够的内循环来保证。

内循环时间及风量,根据不同品种、库房床架的设计和规格、不同生长阶段而定。

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定时内循环方式.一种是连续内循环方式。

其控制方式同新鲜空气交换相同。

1.3湿度控制系统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的湿度要求不同.一般来说菌丝生长阶段要求湿度较低,出菇阶段要求空气湿度较高。

出菇阶段空气湿度要求不得超过95%,因为菇体生长所需的养分、水份都是通过蒸腾拉动作用来运输的。

增加空气湿度只是为了减少菇体蒸发造成的失水过快。

只有菇体表面与空气有一定湿度差时.菇体才有足够的蒸腾作用,否则抑制了养分和水份的运输,阻止了菇体的生长,造成死菇或发生病害。

加湿一般用高压喷雾和超声波喷雾加湿,可以连接湿度探头进行自动控制。

2菌株适合设施栽培的菌株与传统季节栽培菌株具有较大的差别。

菌株设施栽培要求:菌丝生长速度较快.抗性强:菌幺幺吸收转化营养快和产量集中在第一潮菇:适宜在较高浓度C02环境下生长。

为了缩短菌丝生长周期,加快周转率.培育在设施中菌丝生产速度快且健壮的菌株,是设施化栽培菌株选育的基本目标。

不同品种、不同菌株在自然季节栽培和设施栽培条件下表现的性状是不一样的.其分解转化木质素、纤维素和利用氮源能力也不一样,选育出在设施中分解转化能力较强的菌株.是提高生物转化率最有效的方法。

设施栽培是通过设施对环境的调控来创造最适的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温度、O:、湿度)。

因为在高温季节制冷、通风、空气湿度的保持是相互矛盾的.设施栽培就是通过设施的控制系统来调控达到适合该品种生长环境的平衡点,不同菌株这个平衡点是不同的。

如果该菌株能适合较高C O:浓度生长,则可减少菇房空气与外界空气的交换,从而减少温度、通风和湿度之间的矛盾。

所以在菌株选择和选育上选出适合较高C0:浓度下生长的菌株是设施化栽培菌株选择的方向。

3配方很多工厂化栽培的失败,往往是由于配方不合理引起的。

配方的不合理,不仅加长了周转期.而且严重影响了菌丝生长的一致性。

造成菌包、菌龄不一致.出菇不整齐。

不同品种、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最适宜配方:同一菌株对不同材料的分解吸收具有选择性。

在选择配方组合时除了充分考虑配方的营养性状外,在设施栽培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其物理性状,即通气性和保水性。

这样既能保证菌丝生长充分的营养,又能保证充足的氧气和水份。

加快菌丝生长,缩短生长周期。

传统季节栽培的配方要求后劲充足.菌丝对于配方中的营养吸收转化较慢.往往要好几潮菇才能将配方中的营养完全转化吸收。

而设施栽培配方要求是菌丝生长速度快,尽量缩短生长周期:营养充足且能够被菌丝一次性充分转化吸收,第一潮菇产量能占总产鼍的80%以上:物理性状良好,能最大限度让菌丝生长均匀整齐。

为了缩短周期,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周转率.寻找适合该菌株生长的最适配方是设施化栽培增加效益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4优良的栽培工艺包括装袋、灭菌、菌种、接种、周转运输、培养方式、出菇方式、培养房及出菇房的设计和规格、环境因子调控、病虫害预防及相关配套机械设备等工艺。

4.1装袋对于装袋时培养料的松紧度和装袋规格的选择,不同品种要求是不同的。

装袋时力求松紧度和装袋规格均匀一致.这是保证菌丝生长速度一致的基础。

4.2灭菌灭菌方式的选择。

特别是操作性,是影响灭菌成品率的关键。

因为灭菌是一刻不能松懈的,只有保证连续的足够的蒸气量或蒸气压力才能保证灭菌彻底,灭菌操作人员要求有极强的责任心。

灭菌操作性强可以减少灭菌人员的疏忽。

从而减少灭菌风险。

4.3菌种为了保证菌丝生长周期和菌龄一致,菌种类型的选择第28卷第4期钟孟义:浅析食用菌1二厂化栽培成功的要素67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建所30周年庆典活动圆满举办在建国60周年大庆前夕,2009年7月5日,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迎来了建所30周年。

3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见证了党和政府对食用菌产业的重视;见证了供销合作事业服务“三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不懈奋斗。

7月5日上午8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主任李成玉一行,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白建坤、云南省供销社主任和润培等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昆明食用菌研究所金鼎科技冈。

然后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召开了汇报会,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桂明英同志做了工作汇报。

云南省供销社副主任杨正良同志做了云南省食用菌产业情况的汇报。

李成玉主任做了重要指示,在肯定昆明食用菌研究所30年成就的同时。

殷切希望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服务好云南,进一步服务好全国,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路子。

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将食用菌科研工作与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和为“三农”服务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上午9时,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建所30周年庆典活动开始。

会上表彰了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科技成果、发明专利、社会荣誉的获奖人员。

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职工自编自演的独舞《采蘑菇的小朴少》和音乐舞蹈《云贵高原的南泥湾》把庆典活动推向高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