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4)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仪器采用DS3型水准仪)(表11)
等级
附合路线长度(km)
高程闭合差(m)
最大视距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黑红面读数之差(mm)
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mm)
四
等
≤16
≤20?L
00
≤5
≤10
≤3.0
≤5.0
注:L以km为单位
5)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2高程控制
1)本测区以国家高等级水准点作为高程控制起算点,布设四等水准网,作为首级高程控制,以满足测区高程控制发展之需要。
2)等外水准、测距高程导线,自四等水准联测点起发展不得超过2次。
3)四等水准观测采用DS3以上型号之水准仪,三丝法读数,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各测段测站为偶数站。作业前须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检校,DS1型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之夹角小于15",DS3型小于20"。
2)平面坐标成果等级点取至0.001m,图根点取至0.01m。
水准联测高程成果取至0.001m,三角高程取至0.01m。
3)所有等级控制点(包括所有用到之起算点)和埋石图根点成果装订成册,并在备注栏中写出该点点位。经四等水准联测之等级点应在成果表备注栏中注明“四等水准”。
5、地形图测绘
随着电子科技之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之不断完善,电子文件地形图已逐渐代替了手工清绘图。且电子文件地形图以坐标方式记录图形要素之几何位置,以编码方式记录图形要素之属性,给设计人员提供了极大之方便。本工程成图时使用“南方cass7.0软件”进行编图、网格注记、图幅整饰,将修改好之地形图使用HP—800绘图仪将地形图打印出来,刻录成光盘提供给用户使用。
2)熟悉并掌握布设等级控制网的全过程,包括编写技术设计(课程设计)、选点埋石、外业观测、数据检核与平差计算、编写技术总结(实习报告)等部分。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训练,提高学生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
2、任务
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的位置(1:1万地形图),按照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1:1000地形图的测绘。遵照国家颁布的《工程测量规范》进行1:1000地形图测量布设D级GPS点及5级导线控制点、IV等水准高程测量。成果要求提供一套数字化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地形图。
拟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表2)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精度指标
GPS
南方灵锐-S82
4
0+5ppm
2
全站仪
拓普康
3
2"2+2ppm
中海达
4
2"2+2ppm
3
水准仪
DS3自动安平水准仪
3
±3mm
4
笔记本电脑
联想
4
5
面包车
6
小货车
GPS作业调度表(表3)
时段编号
观测时间
测站号/名
测站号/名
测站号/名
测站号/名
观测方法
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卫星数
时段长度(分钟)
数据采集间隔(秒)
PDoP
四等
静态快速静态
≥15
≥4
≥45
0~60
≤6
一级
静态快速静态
≥15
≥5
≥15
0~60
≤6
2)观测作业要求:每时段采集数据前,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记录此时段之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故障情况;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接收机初始化(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集间隔、改变天线位置;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他物体靠近仪器、以免遮挡卫星信号;观测时不应在接收机旁使用手机和对讲机,避免干扰卫星信号;在观测过程中应保证接收机正常工作,数据记录正确,每天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输出到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会
布网原则与设计
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布网状况进行设计。GPS网之点应有二点以上之点相互通视,有利于常规测量施测时之应用。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之测绘成果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之沿用。
3)为求定GPS点在地面坐标系之坐标,应与附近之国家高级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2个。4)GPS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构成。各等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之边数应符合下表规定(表5)
等级
三等
四等
一级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之边数(条)
≤8
≤10
≤10
加密网及概况各导线的技术指标如下(表
级别
项目
平均边长(km)
全长(km)
一级
≤0.5
≤4.0
二级
≤0.256)
≤2.4
GPS选点与标石埋设
1)选点前应收集与工程相关之各项资料:测区1:1万地形图;原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点之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有关资料,以及其他测绘部门所布设之控制测量成果资料。
dVDy≤2*?
dVDz≤2*?,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之已知坐标、距离、已知方位与GPS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提供之或人为之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之约束值,直至符合要求。一级导线控制
1)一级导线点在GPS控制点基础上,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导线网。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表10)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
测距测回
3)各等级GPS点均需埋设永久性标石,标石埋设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埋设,也可采用现场灌制标石。
4)仪器设备之技术要求
接收机之选择(表8)
等级项目
三等
四等
一级
接收机类型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标称精度
≤
≤
≤
观测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同步观测接收机数
≥3
≥2
≥2
外业观测
1)基本技术要求(表9)
等级项目
3、控制测量
3.1平面控制
GPS网之主要技术要求(表4)
等级
平均距离
A
B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三等
5
≤10
≤5
/80000
四等
2
≤10
≤10
/45000
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当GPS网之世界大地坐标系统转换成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时,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统一3?带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之高斯正形投影3?带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之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各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和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的规定如下表(表7)
级别
A
B
D
E
闭合环或附和线路的边数
≤5
≤6
≤6
≤8
≤10
2)GPS点位之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点位之基础应坚定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之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之物体。
3、测区概况:
本测区位于东经123°41’15”、北纬41°07’30”附近的本溪市xx后坡周围,面积约25.0k㎡;测区为丘陵地区、山地广布、多断崖,丘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海拔高163m至553m。山地多为树林,山上灌木丛生,通视条件较差,细河贯穿整个测区,给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带来较大之困难。
4、测区已有资料
4)起算数据列表如下(表1)
点名
标志
纵坐标y
横坐标X
高程
备注
狮子头山(A1)
埋石
559437.000
58211.000
423.1
三等点
xx(A2)
埋石
559821.000
55071.000
553.8
三等点
S1
埋石
213.9
一等水准
S2
埋石
229.4
一等水准
二、测量规范
1、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三等点A1、A2、二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本工程收集到S1、S2两个国家一等水准点,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成果,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
3)根据设计提供的1:1万地形图,1:1万地形图之地物、地貌逼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之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丢失。
数据处理
1)基线解算之质量检验: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网中选择一组完全之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之全长闭合差应满足w≤2*?*SQR,w为环闭合差,n为独立环中之边数,?为标称精度;复测基线之长度较差,不宜超过ds≤2*?*SQR。
2)复测与重测: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独立基线相联结,则在该点上必须补测或重测不得少于一条之独立基线。
8、《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9、《测绘工程产品价格》
10、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内容
1、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图幅分幅1)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2)基本等高距1:1000为1米。
3)1:500图幅采用自由分幅,1:XX图幅采用50*50正规分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