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调研 (2)(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2)(二)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说明 (2)(三)调研情况 (2)(四)调研分析 (6)(五)结语 (6)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信息 (7)(一)含义 (7)(二)提出 (7)(三)地位 (7)(四)意义 (8)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任务 (9)(一)基本方针 (9)(二)根本任务 (10)(三)特点 (10)四、文化发展 (11)(一)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 (11)(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方式方法 (12)(三)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人文交流机制 (12)(四)实施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工程 (13)五、文化时事热点 (13)(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 (13)(二)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 (14)附录调研问卷 (16)一、调研(一)调查背景及目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由于在历史进程和制度变迁中探索出符合社会进步规律和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道路,同时也是由于探索出与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文化发展道路。
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是民族文化繁荣创新的根本保证。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中也着重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了解当代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现状,特开展本次调研活动。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说明本次调研中,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问卷50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调查对象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其中被调查者中党员占16%,团员占84%,群众占0%。
(三)调研情况1、您是否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A 了解B 不了解C 不清楚了解不了解不清楚通过调研可知,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还是比较清楚的,在以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他们可以发挥出较好的作用。
2、您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 自由、民主、和谐、文明、富强B 自由、平等、博爱C 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和谐D 劳动优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E 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勇于创新、共同富裕F 其他 05101520A B C D E F 党员团员在当代大学生的心中普遍认为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勇于创新、共同富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渠道有哪些?A 媒体宣传B 书籍杂志C 他人转述D 其他媒体宣传书籍杂志他人转述其他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同学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媒体的宣传力量不容小觑。
4、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教育?A 搞得不错,要进一步加强B 不爱听、不爱看,很反感C 内容很好,但方法需要改进D 无所谓,怎么搞都行人数同学们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教育还是较为感兴趣的,并且也很支持。
5、您认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意义有哪些?A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B 增强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C 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D 其他ABCD大家普遍认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能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立足点越来越高。
6、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是否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A 是 B否 C 不知人数是否不知面对该问题,所有同学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说明同学们对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是比较了解的。
7、您认为非国有制的文化企业是不是容易出现庸俗、低俗、媚俗和恶俗的现象?A 容易B 不容易C 说不清楚010203040容易不容易说不清楚人数对于非国有制的文化企业的认识,同学们不尽相同,但大多的同学还是认为非国有制的文化企业是不容易出现庸俗、低俗、媚俗和恶俗现象的。
8、您认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要不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A 要B 不要C 可要可不要D 说不清楚 要不要可要可不要说不清楚对于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同学们的看法各不相同,是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9、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现状,您觉得应该以何种方式发展中国特色文化?A 培养创新精神,扩展文化发展方向B 以人民为主体,坚持文化大众化C 多方融合,吸取其他文化精髓D 其他ABCD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现状,培养创新精神,扩展文化发展方向;以人民为主体,坚持文化大众化;多方融合,吸取其他文化精髓在大家的心中都是可行的。
10、对校园开展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活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1)可以更丰富一些,形式更多样一点。
(2)在趣味中体现内涵,吸引更多的同学了解。
(四)调研分析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学习先进文化,使用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
大学生积极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能同伪科学等坚决做斗争,是文化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定位和深刻理解是正确践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因此,应让当代大学生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文化创新活动。
3、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积极促进应试教育向创新型教育和公民教育转变。
(五)结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当代,立足于中国人民。
实现文化现代化,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又要注重互通有无,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因子,以我为主,中体西用,以自觉的文化态度、独立的自省精神与开放的创造精神进行脚踏实地的建设。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信息(一)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二)提出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要求,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三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到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强调指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进而指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这是贯穿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思想,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
“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
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点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
(三)地位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先进文化建设的党。
党的三代领导人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突出地强调了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
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的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事实表明,在综合国力中文化不但深深渗透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之中,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产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在这种协调发展中向前推进。
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
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
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对于民族精神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之魂,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
(四)意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
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
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
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
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