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p2 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
正文p18 于是我们就可以把一门单纯批判纯粹理性、它的来源和界限的科学视为纯粹理性体系的入门。
这样一个入门将不必称作一种学理,而只应当叫做纯粹理性的批判,而它的用处就思辨方面来说实际上将只是否定性的,不是用来扩展我们的理性,而只是用来澄清我们的理性,并使它避免犯错误,而这已经是极大的收获了。
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
这样一些概念的一个体系就叫做先验-哲学。
p26 这些东西属于纯粹直观,它是即使没有某种现实的感官对象或感觉对象,也先天地作为一个单纯的感性形式存在于内心中的。
p28 所谓阐明(expositio),我理解为将一个概念里所属的东西作出清晰的(哪怕并不是详尽的)介绍;而当这种阐明包含那把概念作为先天给予的来描述的东西时,它就是形而上学的。
p36 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也不是附属于物的客观规定。
时间不过是内部感官的形式,即我们自己的直观活动和我们内部状态的形式。
(注意康德所强调的复归于自身)因为时间不可能是外部现象的任何规定;它既不属于形状,又不属于位置等等,相反,它规定着我们内部状态中诸表象的关系。
p37 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
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的纯形式,它作为先天条件只是限制外部现象。
相反,一切表象,不管它们是否有外物作为对象,毕竟本身是内心的规定,属于内部状态,而这个内部状态却隶属在内直观的形式条件之下,因而隶属在时间之下,因此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条件,也就是说,是内部现象(我们的灵魂)的直接条件,正因此也间接地是外部现象的条件。
康德在这里重新为人给出了创立,而黑格尔则试图洞察历史)。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在内部直观自己并这种直观也把一切外部直观包括在表象能力中的方式都抽掉,因而把对象如同它们可能自在地存在那样来看待,那么时间就什么也不是了。
时间只就现象而言才有客观有效性,因为现象是我们已经当作我们感官的对象的事物;但如果我们抽掉我们直观的感性,因而抽掉我们所持有的那种表象方式,而谈论一般的物,则时间就不再是客观的了。
因此时间只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一个主观条件(这直观永远是感性的,即限于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范围内),它超出主观就其自在来说则什么也不是。
但同样,就一切现象而言,因而也对一切能在经验中向我们出现的事物而言,它又必然是客观的。
我们不能说:一切事物都在时间中,因为在一般事物这个概念中抽掉了直观事物的一切方式,但这种方式却是把时间归于对象表象的根本条件。
(对于存在和时间的关键洞察)如果现在把这个条件加到概念上,并说:一切事物作为现象(感性直观对象)都在时间中,那么这条原理就具有地道的客观正确性和先天的普遍性了。
因此,我们的主张表明了时间的经验性的实在性,即对每次可能给予我们感官的一切对象而言的客观有效性。
时间(去掉它与我们直观的关系)既不能自存性地(subsistierend)、y也不能依存性地(inhaarierend)算到自在对象的账上。
但这种观念性,正如空间的观念性一样,与感觉的欺骗(Subreption)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毕竟在这些谓词所依存的现象本身方面是以它具有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这种实在性在这里则完全取消了,除非它只是经验性的。
p39 因而时间并不能作为客体被看作现实的,而是作为我自己把自己表象为客体的方式而被看作现实的。
p42 我们的一切直观无非是关于现象的表象;我们所直观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本身,我们既不是为了自在之物而直观这些事物,它们的关系也不是自在地本身具有如同它们向我们显现出来的那种性状,并且,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主体、哪怕只要把一般感官的主观性状取消掉了的话,客体在空间和时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乃至于空间和时间本身就都会消失,并且它们作为现象不能自在地实存,而只能在我们里面实存。
对象自在地、离开我们感性的这一切接受性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在我们仍然是完全不知道的。
我们知道的只不过是我们知觉它们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我们所特有的,虽然必须归之于每一个人,但却不能必然地也归之于任何一个存在者。
我们只与这种方式发生关系。
空间和时间是这种方式的纯形式,一般感觉则是质料。
只有这两种形式是我们可以先天地、即在一切现实知觉之前认识到的,它们因此被叫做纯直观;感觉则是我们知识中使得这知识被叫做后天知识、即经验性的直观的东西。
前两者是绝对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性的,而不管我们的感觉可能是哪一种方式;后者则可以是极为多种多样的。
即使我们能够把我们的这一直观提升到最高程度的清晰性,我们也不能借此而进一步知悉自在对象本身的性状。
因为我们在一切情况下所可能完全认识的毕竟只是我们直观的方式,即我们的感性,并且永远只是在本源地依赖主体的空间时间条件下来认识它的;自在的对象本身会是什么,这决不会通过对它们那唯一被给予了我们的现象的最明晰的知识而被我们知道。
(实际上,这已经给出了不可知论的界限)。
反之,直观中一个物体的表象就根本不包含任何可以归之于一个自在对象本身的东西,而只包含某物的现象及我们由此被刺激的方式,而我们认识能力的这种接受性就叫做感性,它与有关自在对象本身的知识之间,即使我们可以彻底看透那种现象,也仍有天壤之别。
(那么,自在对象本身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这涉及到了物理学的基础问题)p50 我们也并不需要把空间和时间中的这种直观方式局限于人类的感性;有可能一切有线的有思维的存在者在这点上是必须与人类必然一致的(尽管我们对此无法断定),所以这种直观方式毕竟不会由于这种普遍有效性而不再是感性,这正是因为它是派生的直观(intuitus derivativus),而不是本源的直观(intuitus originarius),因而不是智性直观,这种智性直观,依据上述同一理由,看来只应属于原始存在者,而永远不属于一个按其存有及按其直观(在对被给予客体的关系中规定其存有的那个直观)都是不独立的存在者;虽然最后这个对先验感性论的说明只应算作一种注解,而不是一种证明。
((这里为上帝留下了空缺)第二部分先验逻辑p52 这两种属性中任何一种都不能优先于另一种。
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p53 普遍逻辑和应用。
p54 它(应用逻辑学)研究的是注意,注意的障碍和后果,错误的来源,怀疑、顾虑、确信等等状态,普遍纯粹逻辑与它的关系正如纯粹道德学(Moral)--它只包含自由意志的一般必然的道德律--与本来意义上的德行论(Tugendlehre)的关系,后者所考虑的是在人们或多或少所屈从的情感、爱好和情欲的阻碍之下的道德律,它永远也不能产生出一门真正的经过验证的科学,因为它正如上述应用逻辑学一样,需要的是经验性的和心理学的原则。
(这一段多少体现出翻译在指代上的困难)p55 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
p56 什么是真理?对真理这个名词的解释是: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这个解释在这里是给定了的前提;但人们还要求知道,任何一种知识的普遍而可靠的标准是什么。
知道应该以合理的方式提出什么问题,这已经是明智与洞见的一个重要的和必要的证明。
因为,如果问题本身是荒谬的,并且所要求的回答又是不必要的,那么这问题除了使提问者感到羞耻之外,有事还会有这害处,即诱使不小心的听众作出荒谬的回答。
p58 幻相的逻辑。
普遍的逻辑若作为工具论来看待,任何时候都会是一种幻相的逻辑,就是说,都会是辩证的。
p59 所以先验逻辑的第二部分必须是对这种辩证幻相的一种批判,它称之为先验辩证论,并不是作为一种独断地激起这类幻相的技艺(一种在各色各样的形而上学戏法中不幸非常流行的技艺),而是作为知性和理性在其超自然的运用方面的一种批判,为的是揭露出它们的无根据的僭妄的虚假幻相,并将理性以为单凭先验原理就能做到有所发现和扩展的要求降低到只是批判和保护纯粹知性以防止诡辩的假象而已。
(注意这里康德指出了理性的限度,以及一种认识论的基础,朱熹的“格物致知”)p63 所以一个概念永远也不和一个对象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和关于对象的某个另外的表象(不论这表象是直观还是本身已经是概念)发生关系。
p86 (洛克和休谟所造成的两难处境。
)在上述这两位著名人士中,前一位给狂信打开了方便之门,因为理性一旦有了自己的权利,它就不再让自己受到对节制的含混颂扬的限制;后一位一旦相信揭穿了对我们认识能力的一个如此普遍的被视为理性的幻觉,则完全屈从于怀疑论。
--我们现在正要做一个试验,看我们是否能把人类理性幸运地从这个两难处境中救拔出来,给它指出确定的界限,但又使它的的合目的性活动的全部领域对它保持开放。
p98 所以纯粹知性概念即使当它们被运用于先天直观(如在数学中时),也只有在这些先天直观,因而借助于先天直观使知性概念也能够被运用于经验性直观的情况下,才获得知识。
p170 实体的持存性原理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持存着,它的量在自然中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参考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研究)证明一切现象都在时间中,只有在作为基底(作为内直观的持存形式)的时间中,同时并存也好,相继也好,才能被表象出来。
所以现象的一切变更应当在时间中被思考,这时间是保持着并且没有变更的;因为时间是这样一种东西,在其中,前后相继或同时并存只有作为时间规定才能被表象。
既然时间不能被单独地知觉到,所以在知觉的对象中、即在诸现象中必定可以遇到这个基底,它表象出一般时间,并且在它身上,一切变更或并存都可以通过诸现象在领会中与它的关系而被知觉到。
但一切实在的东西、即一切属于物之实存的东西的基底,就是实体,一切属于存有的东西都只有作为它身上的规定才恩那个被思维。
因此,现象的一切时间关系惟有通过与之发生关系才能得到规定的那种持存的东西,就是现象中的实体,即现象的那种作为一切变更的基底而一直保持着同一的实在的东西。
所以,既然实体在存有中不会变更,所以它在自然中的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p174 一个实体的诸规定无非是该实体实存的种种特殊方式,这些规定叫做偶性。
偶性任何时候都是实在的,因为它们涉及到实体的存有(而否定性则只是那些表达实体身上某物的非存在的规定)。
p190 按照交互作用或协同性的法则同时并存的原理(这是一个重要的论证)一切实体就其能够在空间中被知觉为同时的而言,都存在于普遍的交互作用中。
p202 驳斥唯心论(对于笛卡尔的存疑式的唯心论和贝克莱式的独断式的唯心论的集中驳斥,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道路的开启,以及对于自我的研究)。
因此所要求的这个证明必须表明我们对外物业拥有经验,而不只是想像;这一点将很可能做不到,除非我们能证明,就连我们内部那种笛卡尔不加怀疑的经验也只有以外部经验为前提才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