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写作技巧指导议论性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也可称为散文化的议论文。
它兼有议论文和散文的双重特点。
作为议论文,它是说理的。
它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散文。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这类文章往往能够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得高分,因此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就议论性散文这种特殊的文体而言,写好这种作文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
一、议论性散文的内容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议论性散文在说理的同时往往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作者将感情融入文章之中。
而一般的议论文则仅以说理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将道理阐释清楚。
议论性散文的内容以抒情性说理为主。
在议论性散文中,文章中的议论往往是作品的主题,由于感情倾向明显,因此这些议论常和抒情结合运用,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基于这种特点,议论性散文的具体内容常常是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
例如下面这篇例文:菊酒剑,看人生□张智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心态。
也许我们忘却了映着残阳斜晖的悠悠江水,也许我们冷落了锈迹斑斑的五尺长剑,也许我们饮尽了令人迷惘的烈酒。
一次次在人生长河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我们忘却了在夕阳西下时品着一份香茗,坐观云卷云舒的平淡,我们忘却了举杯对月的豪情,更忘却了“男儿何不带吴钩”的那份壮志。
我们渴望陶潜李白的平常,渴望着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脚步流苏,我们常常觉得心乏体困,渴望回到平常。
其实很简单,孤灯夜下,手持一卷诗书,细细品味,便可使疲惫的心态消除,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迷惘中解脱出来,静观古人的平常与敏感。
陶潜,厌恶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厌恶于案牍之劳形,于是他选择了适合于己的的平常之心,他归隐田园,依南山而种地,好不逍遥自在!李白,经过了官场的压迫排挤也愤然离开,从此寄情于山水,骑鹿访名山,忘却了世间的零零总总,多么洒脱飘然!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李贺之壮志难酬。
一声声长叹响彻云霄,一句句诗歌撼人心魄。
他对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总以为自己当是一个带剑叱咤于疆场的英雄。
可是上天并不遂人愿,让他一次次的失意。
他狂饮烈酒,狂发牢骚,仰天长叹千百次,而壮志难酬身先死,只落得“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生的心态并不只有这两种,不过一个人的心态绝对又包括这两种。
我们以我们的心态而活着,古人也只能是我们的典范,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作主。
拥有平常心的人,生活平淡闲适。
是云般随风而行。
拥有敏感心的人,生活也许会灿烂,但也许会黑暗。
酒菊代表平常的人生态度,那么剑呢?剑就是一番豪气。
人生需要菊,需要酒,也需要剑!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性散文。
从本文的选材上看,作者选用了李白、陶潜、李贺等历史人物阐述观点。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十分明显。
比如对李白和陶潜,作者持肯定态度,这可以通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来。
比如“我们渴望陶潜李白的平常,渴望着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这样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李白及陶潜这种淡泊心态的肯定。
相反,作者对李贺则持否定态度,比如“他对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总以为自己当是一个带剑叱咤于疆场的英雄”,这样的话语则明显带有否定意味。
由此看来,本文符合议论性散文即说理又抒情的文体特点。
二、议论性散文的结构一切的艺术创作都需要精良的设计,如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
其中对结构章法的设计又是重中之重。
议论性散文作为一种说理文,同样需要事先安排好结构章法。
与一般的议论文的结构相似,议论性散文的常用结构也有以下两种:并列式、对照式。
第一,并列式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结构,也是考场作文运用最多的一种结构。
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重的,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文章的论点。
如我们要论述“成功的条件”我们就可以缩小切入角度,先说“成功属于勤奋的人”,并用恰当材料来证明。
其次我们说“成功属于善于把握机遇的人”。
最后再说“勤奋属于懂得思考的人”。
有一点需要注意,并列结构中的各材料之间没有先后顺序,所以可以互换。
第二,对照式结构是比较容易突出中心的结构。
对照式是把两种事物或思想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思想来从反面烘托某一事物或思想,段与段、段与层之间形成正反对照的关系。
比如要证明“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先从正面说“好好学习”的作用,然后再从反面说“不好好学习”的危害,这样就把道理非常明白地展示出来了。
这种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共同阐释一个道理方法,其好处是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佳作示例:菊花飘香的时节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寒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吧,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
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
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行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点评:这篇文章的结构属于同学们最常用的并列式。
作者将不同的人物,按照同一个主题组合在一起,使题材丰富,意蕴丰厚。
本文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
这种并列式的构思是最简单的构思之一,它可以使同学们快速确定文章的思路。
三.议论性散文的语言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般的议论文只需要论证有力即可,因此对语言的要求不高,而议论性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极高。
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的是,这种文章的语言必须要用到大量修辞来增强文章的文采,进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议论性散文最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排比、引用。
这三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的三大法宝。
首先,比喻这种修辞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文章的语言活泼。
这一点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只是一种论证技巧而不是单纯的修辞手法。
其次,排比在议论性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修辞本身的修辞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
这一点最适宜写议论性散文。
第三,“引用”这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时常用到的。
因为这种文章常常选择古代文人做材料,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古代文人的诗文。
同时,引用一些诗词典故也同样会增强文章的文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真正的修养,应该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习惯,是水到渠成的惯性。
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胸襟,应该像人的呼吸一样自然吐纳,无需考虑,无需思索,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一手足、一举止、一眉宇之间。
犯而不校是一种修养。
古有蔺相如,便是犯而不校的修养之人。
他从不与廉颇计较个人得失,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威势,他选择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他不争夺名利,不卖弄才华,谦虚谨慎,终令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尽释前嫌,共同辅佐赵君成就了赵国的强大。
他崇高的修养不知道使多少有志之士击节而叹。
施恩不图报是一种修养。
淮阴侯韩信早年很穷,便到河边钓鱼以维持生计。
有个老妇经常来河边洗衣服,见他饿得可怜,每次都给他带些饭菜来。
韩信很是感激,承诺终会报答她的。
可是这时老妇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看你饿得可怜啊,哪里想要你回报。
”是啊,有的人施爱如播种粮食,还没有种下去,就已经在期待秋天粮粟盈仓。
而有的人而却是随手将种子撒出,而又绝尘而去,他收获的是惊喜,是心情。
他播下的是爱心,呈现的是一种修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修养。
苏轼被贬无数次,却仍然大唱“大江东去”,登超然台作超然之人。
在黄州,他高吟“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密州,他聊发少年狂,放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岭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政治的失意,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阴霾,相反,他“穷而后工”,将绝世之词彰显于后世。
这种修养已经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以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很多人都在苦苦追求功名利禄,唯有真正的豁达之人能够体味出这种境界。
陶渊明便是这种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去来兮”,“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甘愿每天都闻“鸡鸣桑树巅”,面对“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这是怎样的一种修养啊!李白诗云“惟有饮者留其名”,我不赞同。
我以为应该是有修养之人方能流芳百世。
有修养之人,无需修饰,无需多言,便会被后人牢记心中,此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点评:文章以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题,形象地点出了修养的特征,发人深思,又极具文化底蕴。
中间四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典型,论据充分,论证十分有力。
最后引用李白的诗句并反弹琵琶总结全篇,点名题旨。
作者引用材料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在紧张的考场上,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如此挥洒自如,没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较深的语文素养是达不到如此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