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 第九章 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学 第九章 人际关系
远亲不如近邻”
• (2)相似性吸引:由于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 性或一致性的特征,如共同的态度、信念、 价值观、兴趣、爱好等产生的人际吸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3)互补性吸引:人际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 心理需要,当双方的需要以及期望成为互补关系 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双方以互补形式满 足对方需要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二)相互认知方式
•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不仅要传递信息,还有相互 感受,相互分析,相互判断、互相传递的信息。 • 在这种相互感受、分析的过程中,就包括对他人 表情、性格、需要、目的和动机的认知。
(三)行为交往方式
• 行为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行为所实现 的相互作用。 • 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不同,人们之间的行为 交往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行为交往方式也可 以分为模仿、竞争、合作、利他行为等。
• 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
• 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 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 • 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 • 让别人保住面子
• 3.互利原则
• 4.信用原则
在管理中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 • • • • 1、发扬领导民主作风 2、员工参与性激励 3、信息交流渠道通畅 4、培养员工的个性 5、培养群体意识
平衡关系的四种情况
A
+ + + A - - A - -
A
+
B
+
X B
-
X B
+
X B
-
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B喜欢A,A喜欢X,于是B也喜欢X; (2)B喜欢A,A不喜欢X,于是B也不喜欢X; (3)B不喜欢A,A不喜欢X,于是B喜欢X; (4)B不喜欢A,A喜欢X,于是B不喜欢X;
不平衡关系的四种情况 A + - + A + -
是判断人际吸引的高境界。
• 二、人际吸引是对他人作肯定性评价的倾向。
人际吸引根据其吸引的程度,可分为:
• 亲和:接近他人的倾向。
• 喜欢:亲近合群。中等程度的吸引形式。
• 爱情:是人类最亲密的最高级吸引形式,是男女
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和依恋的一种特殊的强烈感
情。
人际吸引的规律
• (1)相近性吸引:交往的双方由于时间及空间 上的接近而产生的人际吸引。相近吸引一般发生 在交往的早期。
晚9点24分,由于能见度太差,因而无法保证安 全着陆。 52航班第一次试降失败。当肯尼迪机场指示 52航班进行第二次试降时,机组成员再次提到他们的燃 料将要用尽,但飞行员却告诉机场管理员新分配的飞行 跑道“不行”。晚9点32分,飞机的两个引擎失灵,1分 钟后,另两个也停止了工作,耗尽燃料的飞机于晚9点 34分坠毁于长岛。机上73名人员全部遇难。
• 2.相容原则
• 笑话: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 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 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 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 有人说:差异带来繁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 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承认差异,悦纳他人。 做到求同存异。
• (5)敬仰性吸引:交往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某种特征的仰 慕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球迷、歌迷,一般比较有特长 的人容易受到别人的敬仰而吸引别人。
宁给智者背包袱,也不给愚者当军师”
• (6)仪表性吸引,仪表包含先天和后天两部分,前者如 身材、容貌等,后者如衣着、打扮、风度等。仪表在人 际吸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今后的交往起重要的作 用,我们所讲解的第一印象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第九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主要内容
• • • •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吸引 人际沟通 团队分析与管理
第一节 人际关系
• 一、概念 • 所谓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就是人与 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 人与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 它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性交往和协同活动的 条件下产生的。它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 远的影响。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 1.平等原则 • 萧伯纳有一次写作休息时,和邻居的小女孩一起玩耍, 当送小女孩回家时,他对小女孩说:“知道我是谁吗? 回家告诉你妈妈,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萧伯纳。”小女 孩天真的回应说:“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妈妈, 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克里. 佩丝莱娅。”大文豪听了,不 禁惭然。后来,对朋友谈起此事,感慨到“一个七岁的 小女孩给我上了人生中最好最重要的一课。一个人无论 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 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 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 程。 • 人际吸引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人际关 系开始建立时的一种必要条件。
包括两层含义:
• 一、人际吸引是以情感为主导的,有无感情投入
人际关系的作用
• 任何社会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 群体内成员的感情、行为,最终影响群体目标的 实现。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提高工作效率: • 2、创造良好氛围: • 3、促进心身健康: • 4、促进行为的改变
第九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 ①相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跟别人建立 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待人行 为有:交往、沟通、参与、容纳等,以及与之相反的孤 立、退缩、排斥、疏远等。 • ②控制的需求:是在权力上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 的欲望。其行为表现为运用权力、权威、控制、支配等。 相反的习惯难为有抗拒权威、忽视秩序、受人支配、追 随他人等,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控制的需求。
• 4、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性质可分 为 • (1)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的双方关系和睦、友爱 • (2)不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交往双方不和睦,对立和敌对等
• 5、美国心理学家霍妮的研究 • 美国心理学家霍妮按照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把人的人际关系分 为三种类型: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 ①谦让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什么人,都首先想 到,他喜欢我吗?属于努力讨别人喜欢者。 • ②进取型: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种人总是想窥探对方力量的 大小,或其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 彩浓厚。 • ③分离型:特点是疏离他人。此类人经常躲避他人的影响和 干扰,与他人发生交往常常是迫不得已。害怕与他人建立过 分亲密的关系。这类人一般没有亲密的不分彼此的莫逆之交, 跟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通常此类人也很少有敌人。
以右侧这种不平衡状态为
A
+
B —
例,经过沟通后可能会出 现三种结果。
+
X
• 1)A改变对X的态度,使自己与B对X的态度相 一致,从而消除紧张,恢复平衡。 • 2)B改变对X的态度,使自己与A对X的态度相 一致,从而消除紧张,恢复平衡。 • 3)A保持自己对X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对B的态 度,这样也会达到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而这种 特殊的平衡实际上是AB关系的解除。
A
+ -
A -
B
+
X B
-
X B
+
X B
-
X
(1)B喜欢A,A不喜欢X,而B喜欢X; (2)B喜欢A,A喜欢X,而B不喜欢X; (3)B 不喜欢A,A喜欢X,但B也喜欢X; (4)B不喜欢A,A不喜欢X,B也不喜欢X(负相关)
三者相乘为正,则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否则不 平衡,此时会产生焦虑,驱使恢复平衡。 经过双方的意见沟通,可能会发现三种情况:
仪表的吸引 “ 第一印象”
• 外貌影响人们的吸引力与交往,不仅日常生活事实的观 察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社会心理学的严格实验也证明 了这一点。 • 西格尔等人通过巧妙的实验揭示,漂亮的女性比不好看 的女性更能影响男性的交往行为。
• 另外,实验表明,对女性罪犯的的量刑有两种情况:一 是对于犯盗窃罪的有魅力的女性罪犯,会得到更多的同 情,判得较轻,而对于被认为同美貌有关的诈骗罪则倾 向于重判。
•
③感情的需求:是在爱情与感情上希望于他人建立并维 持良好关系的欲望。其行为表现是喜爱、亲密、同情、 热情等,其相反的行为表现为憎恨、厌恶、冷淡等。
• 这三个方面的 需求又分别可 分为主动的需 求和被动的需 求,于是修兹 在此基础上分 出六种基本人 际关系倾向:
主动性
被动性
包容 控制 感情
主动与他人来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 己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引导自 己
• 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决定 于交往双方彼此交往中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能否得到满足。因此,人际关系反映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需求倾向
• 美国心理学家修兹的研究: • 修兹认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每个 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他人。在 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人际关系 的基本需求倾向,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对他人 的需求内容和方式都不相同。 • 这种需求可分为三类:即相容的需求、控制的需 求和感情的需求。
影响人际吸引力的因素
• 1、增强人际吸引力的因素 • 2、阻碍人际吸引力的因素
其他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 (一)人际关系平衡与改变 • (二)相互认知方式 • (三)行为交往方式
(一)人际关系平衡
•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 • 基本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由彼此的吸 引力和交往所决定,还要牵涉到第三者 • 基本变量: • A是一个认识的主体 • B是另一个认识的主体 • X是第三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一事物)。
讨论:
1.导致这次空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飞行员与地面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在哪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