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12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
13
青霉素化学结构胺酶作用点
O H
S CH3
R
C HN
C CH
•B
C •A CH3
O C N C COOH H
•A环:噻唑环 •B环:内酰胺环
•经酰胺酶水解 •青霉素酶作用点
•经青霉素酶水解
O R CH +
S
H
CH3
H2N
C CH
B
A
C CH3
血管扩张导致循环衰竭,出现: 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失常等症
26
• 过敏反应预防原则 • 一问 • 二试 • 三观察 • 四治疗
过敏性休克抢救原则 争分夺秒
27
【药物相互作用】
与丙磺舒合用→效能↑ 与氨基苷类合用→协同,但不能混合静注 与抑菌药合用→效能↓ 不能与重金属,铜、锌、汞配伍 不能与氨基酸营养液合用
21
3.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 4. 放线菌病 5.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常与链霉素合用)
22
【不良反应】
1. 局部反应 局部刺激 周围神经炎(误注入神经) 高钾血症等
重点
23
2. 赫氏反应 用PG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时,出现症状加剧 表现:寒战、发热、咽痛、头痛、心动过速等 机理:(1)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β-内酰胺环
Oamidase
S CH3
R
C
NH
CH CH C
BA
CH3
R1
O C N CH COOH
penicillinase
O
S
C NH
BA
N O
R2
COO-
青霉素类:6-氨基青霉烷酸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酸
β-内酰胺环,为抗菌活性之关键。
3
2、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 杀菌 激活细菌自溶酶 → 细菌自溶
17
【体内过程】
1、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 2、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分布广泛,不易
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 浓度; 3、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 90%经肾小管分泌;
18
【抗菌谱】
青霉素为窄谱抗生素,对G+菌作用强, 对G-菌作用弱,对真菌、病毒、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体及寄生虫无效。
讲授内容
一、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概述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 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
一、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概述
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
包括: 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非典型的-内酰胺类抗生素 4、 -内酰胺酶抑制剂
化学结构均含有β-内酰胺环,抗菌机制、耐药机制
基本相同。
2
1、基本结构
30
1. 耐酸青霉素类——苯氧青霉素类 青霉素V(penicillinV) 非奈西林(phenethicillin)
特点: ①耐酸不耐酶 ②可口服 ③抗菌谱与青霉素同——用于轻症感染
31
2. 耐酶青霉素类—— 异唑类青霉素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 氯唑西林 (cloxacillin ) 氟氯西(flucloxacillin)
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菌药 的影响,故对人体几无毒性
8
•G+菌与G—菌的比较
G+菌
G—菌
粘 肽 含 量 高 达 粘肽含量低,只有
细胞壁 结构
50%-80%; 磷壁酸的结构有 利于青霉素进入
10%; 外膜含有三种多
聚物,不利于青霉
菌体内;
素进入菌体内;
β-内酰
无
有
胺酶
胞浆渗
高
低
透压
9
10
耐药性问题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在临 床上非常普遍: ➢1942年青霉素G开始临床使用,1947 年就有耐药性的报道了; ➢目前报道60%以上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对氨苄青霉素耐药。
11
3、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的“陷阱机制”或 “牵制机制” 靶位结构PBPs发生改变 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 增强药物外排 细菌自溶酶减少
4
粘肽 (二糖十肽)
× 转肽酶 粘肽交
抑 制 叉联结
细胞壁
β-内酰胺环+ PBPS
菌体膨胀、变形
缺损 水分内渗
细菌裂解、死亡
自溶酶活化
5
6
PG对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
给药前
给药后
7
抗菌特点:
1. 对 G+作用强,对G-作用弱 2. 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3. 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无影响
19
【抗菌作用】 重点
20
【临床应用】
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但须病人对青霉素不 过敏。
1.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等; 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 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淋球菌引起的淋病;
2. 白喉、破伤风,但应加用相应抗毒血清以 中和外毒素;
O C N C COOH H
•6氨基青霉烷酸
O
S
H
R C HN C CH
OC N OH H
CH3 C
CH3 C COOH H
•青霉噻唑酸14
分类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
生物合成,有F、G、K、X 及双氢F等成分, 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 产量高,用于临床;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代 天然青霉素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15
青霉素发明者、英 国科学家弗莱明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霍华德.弗
罗里因进行青霉素化学制剂的
研究,而与弗莱明、钱恩同获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6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 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 • 性质:不稳定 (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 (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
(2)短时间内被杀灭的大量螺旋体裂解释 放内毒素
预防:初次小剂量给药
24
重点
3. 过敏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
注射后1-2周内出现的症状: 皮肤过敏反应:药疹、粘膜水肿 血清病样反应:关节肿痛、血管神经性视水肿等 注射后立即出现的症状:——过敏性休克 (5-20min内倒地不起)
25
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致昏迷、抽搐等症 喉头水肿、肺水肿致呼吸困难等症
28
PG的评价
优点:繁殖期杀菌剂,对敏感菌作用强,
毒性小,价廉
缺点:
①不耐酸,口服无效;
②抗菌谱窄,对多数G-杆菌无效;
③不耐-内酰胺酶,细菌易耐药;
④引起过敏反应
29
(二)半合成青霉素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