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杨 梅(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摘要: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
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时间流逝是运动。
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隐喻; 时间隐喻; 源域; 目的域; 映射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10)0120016204收稿日期:2009209221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资助项目“异常搭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2008AZZ142)作者简介:杨梅(1978— ),女,山东肥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语言学研究。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传统的隐喻理论也将隐喻当作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的修辞现象。
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研究才出现了一个新视角:隐喻不仅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1]。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 A.Richards )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2](P.1)。
Lakoff &Johnson 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 hors We Live by )(1980)中根据可靠的统计,断言英语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
由此可见,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隐喻研究的诸多结论是基于英语研究的结果。
而认知隐喻研究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3]。
本文运用基本的隐喻理论,在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考察汉民族认识时间这个概念的途径和方式,试图以汉语的例证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本质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一、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
在人的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力是一种重要和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想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隐喻。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简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隐喻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从结构上说,隐喻是以一个认知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 )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即目的域(target domain )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 )到目的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例如,在WORDS ARE WEA PONS 这个概念隐喻中,我们用WEA P 2ONS 去类比WORDS 。
由此还可派生出以下大量的隐喻表达:[4]She used some sharp words.That was pretty cutting language.・61・第32卷 第1期Vol.32No.1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 πs College 2010年2月Feb.2010It was a barrage of insults.He was bombarded by insults.He hurled insults at her.认知语言学赋予隐喻下述特点:第一,源域的框架投射到目的域之上,这种投射是单向的,不存在从目的域到源域的投射;第二,这种投射又是部分的,因为源域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投射到目的域之上;第三,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La2 koff(1993)提出的“恒定性假说”(t he Invari2 ance Hypot hesis),即所投射的结构应与目的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
二、汉语里的时间隐喻时间隐喻指的是将非时间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
人类没有能感知时间的器官,所以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必须借助其他一些具体的熟悉的概念来完成,要借事物、运动、方位等观念以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这是时间隐喻形成的生理基础。
从不同的来源理解时间,可形成不同的时间隐喻。
1、时间是空间空间是人类的视觉系统能感知到的,空间感知能力是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能力。
而时间则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把握。
人类总是先学会描述比较具体的事物和概念,然后才学会描述比较抽象的事物和概念。
所以人们先学会描述空间,后学会描述时间。
在人类发展史上,对空间概念的认识也远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家们早己形成共识:在几乎所有已知的人类语言中,时间概念都是程度不同地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中时间的先后与空间的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类:(1)“上/下”方位概念的运用: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即过去是上,将来是下。
这可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太阳运行的经验有关,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到中午达到最高点,这一时间段太阳是上升的,因此有“上午”这一词;午后太阳开始渐渐落下,直到低于地平线,这一时间段太阳是向下运行的,因此有“下午”这一词。
而“上午”较“下午”为早,“下午”较“上午”为迟,因此有“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这一隐喻。
如:上午/下午;上星期/下星期;上个月/下个月;上一个季度、下一个季度;上半年/下半年;上学期/下学期;上半夜/下半夜;/上半场、下半场;上一代/下一代。
(2)“前/后”方位概念的运用:过去是前,将来是后。
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还是对中国文化颇有影响的道家思想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
孔子认为最好的治世是三皇五帝时期,老子说社会“失道而后德”,从无为到有为,步步倒退。
中国人言必称尧舜,认为好的东西总是过去的。
因此,人们习惯于面向过去。
受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的影响,汉民族在用空间范畴中的前、后方位说明时间范畴时,形成了“过去在前,未来在后”的隐喻。
这一隐喻概念在汉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史无前例、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赴后继、前车之鉴、前所未闻、后起之秀、后继有人、瞻前顾后、惩前毖后、思前想后、前因后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后矛盾、前言不搭后语、前辈/后辈、前人/后人、以前/今后;前天/后天;大前天/大后天;前半天/后半天;前半场/后半场;前半夜/后半夜;文化大革命以前/改革开放以后。
(3)“远/近”概念的运用:“近”表示的是离现在不远的过去的时间,“远”表示的是将来。
如:最近/近来/近代/远古/长远/想的太远。
(4)“长/短(距离)”概念的运用:如:长期/短期/短暂/这段时间。
汉语用来构造时间概念的主要是直线,即时间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
沿横向坐标运动就有了远近、前后的说法,沿纵向坐标运动就有了上下的说法。
而且,汉语时间概念中“远古、最近、上星期、下星期、长期、短期”等说法保留的只是空间概念的一维结构特性,而不是二维或三维结构特性,因此汉语中没有用宽窄、高低、方圆等概念来映射时间;而且在表示一维属性的时间词里,汉语也没有与空间词相对应的表示左右的时间词,这正证明了隐喻的第二个特性:隐喻映射的只是部分结构,而不是全部结构。
2、时间是金钱除了时间是空间隐喻外,在很多文化里还将时间比作金钱或一种有限的资源或一种有价的商・71・杨梅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第1期品,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时间隐喻。
人们总是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同时用劳动的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量化标准,这样时间也成了一种有价的物品。
尤其是商品经济兴起以后,时间和金钱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这一点西方较东方的表现更突出,英语里就有“invest time ”(投资时间)的说法。
汉语中的例子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一刻千金;时间就是金钱。
除了将时间直接比作金钱,更是用对待金钱的方式来对待时间,金钱是可以花费,可以浪费,可以节省,可以计划、可以拥有的,于是我们通过“金钱”这个源概念来构造“时间”这个目标概念,将“金钱”的结构模式投射到“时间”上,这样形成的隐喻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系统的,是一个结构化的隐喻群。
例如:时间很宝贵、花时间、花功夫、浪费时间、节省时间、珍惜时间、挤时间、计划好时间、赢得时间、争分夺秒、用(花)光时间等等。
汉语用“金钱”来构造“时间”这个概念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在汉语文化中,小农经济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轻视商品交易,商品经济不发达。
这种鄙视商业行为的价值观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
人们认为许多东西是不能用钱买到的,特别是宝贵的时间。
因此,汉语中形成了诸多“时间是金钱”的隐喻,这些隐喻一直沿用到今天。
“时间是金钱”的隐喻是一种结构隐喻,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涉及金钱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这一隐喻表达的运作过程牵涉到两个范畴:来源范畴(source do main )和目标范畴(target domain ),透过映射关系(mapping ),以来源范畴中的元素———“金钱”映射目标范畴中的元素———“时间”,隐喻的机制便形成了。
3、时间是实体人们经常通过对实体和物质的具体的经验来理解那些较抽象的经验。
实体隐喻又称本体隐喻,作为隐喻的一大类,“是人们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2](P.30)。
汉语中时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实体,这就使得我们能够用它来指称,如: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用它来量化,如:十年的时间将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中年人了;用它来辨认某一方面特征,如:他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就这样在小镇度过了;用它来确定原因,如:时间让她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用它来确定目标、促动行动,如:她把希望寄托在时间上。
这样的隐喻在语言中非常之多,以至于我们都意识不到它们是隐喻。
时间是实体这个本体隐喻,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1)时间是容器容器隐喻是实体隐喻里最典型的一种,其物理基础是: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