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常州-微站在不同深度覆盖场景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常州-微站在不同深度覆盖场景中的应用研究

微站在不同深度覆盖场景中的应用研究1、问题概述1.1 深度覆盖能力不足电信LTE网络采用1.8G或2.1G频段建网覆盖,与传统CDMA 800M频段建网相比,该频段建网存在覆盖距离短、穿透能力不强、易受到楼宇与树木等遮挡而导致信号快速衰落的不足,这就导致了我们网络中存在很多弱覆盖的区域,深度覆盖能力较差,而深度覆盖能力是网络覆盖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这些深度覆盖不足区域大多集中在居民区,用户众多,这就给前端的业务发展带来了困难,区域里用户的使用感知很差,在这种情况下,提升这些弱覆盖区域的深度覆盖能力成为了网络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网络的质量以及用户使用感知。

1.2 常规建站方式难以落地目前常规的基站建设的话塔形主要有单管塔、三管塔、楼顶景观塔、拉线塔、楼顶抱杆等,这些塔型的基站无一例外地从规划、勘查、设备安装调试到开通落地周期都很长,且均会涉及到与物业或业主的谈判协调,而现在的机房建设和房屋租赁费用也都会逐年增加,这些原因更是导致了站点的建设成本很大,落地难度越来越大。

深度覆盖不足的区域绝大多数都是小区居民密集的区域,在如今老百姓对基站建设、辐射等问题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这些深度覆盖不足的区域通常更是敏感区域,常规的建站方式更是难以落地,针对上述情况,常州电信针对传统建站的不足,对不同深度覆盖的场景,提出了不同类型微站的创新建设方式,在提升了网络的深度覆盖能力的同时强有力的保证了用户的使用感知。

2、技术方案2.1“小灵通支架+拉远RRU”解决老小区深度覆盖2.1.1 问题描述北环新村位于常州密集城区,为80年代建设的6层楼高密集小区,周边宏站【东方明珠花园】与【红星家世界家具广场】由于站点高度不高,对北环新村里不能形成有效覆盖,导致北环新村里深度覆盖不足,且北环新村属于密集的老小区,传统的建站方式很难实施,故只能通过微站的方式来解决部分区域的深度覆盖问题。

如下为北环新村示意图:2.1.2 方案选择经过现场查勘,发现北环新村27幢乙单元楼顶有电信以前安装的全向小灵通支架与天线,故计划利旧此小灵通支架,采用RRU拉远的方式建设微站,RRU 上联至竹林局室外DBS19,RRU安装在小灵通天线支架尾部,原有小灵通支架上新增FDD全向天线,从6F居民家中取电,现场照片如下:2.1.3 开通效果开通后关键指标测试对比如下:北环新村27幢周边DT情况:北环新村平均平均下载上传周边楼宇RSRP分布示意图如下:微站开通后从测试情况看,信源楼宇周边的一圈道路DT以及周边楼宇CQT 的RSRP与SINR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周边道路上RSRP平均提升了13.4dBm,SINR平均提升了8.9dB,周边楼宇内RSRP平均提升了16.6dBm,SINR平均提升了10.2dB,覆盖效果明显改善。

2.1.4 小结利旧小灵通支架+全向天线+RRU拉远的方式建设的微站,建设方式快速方便,且隐蔽性较高,但由于站点相对高度并不高,从覆盖效果上来看,解决大面积的深度覆盖问题难度偏大,但基本上能解决信源楼宇周边一圈道路以及周边10-15幢楼宇的深度覆盖,在此方式下,通过选取多幢合适(经纬度合适、小灵通支架保存完好)楼宇,可以成片解决老小区的深度覆盖问题。

2.2“水泥杆+拉远RRU”解决老小区道路覆盖2.2.1 问题描述清潭新村位于常州密集城区,与北环新村类似,也是80年代建设的6层楼高密集小区,周边宏站【清潭文化中心】、【新怡华超市】、【清潭二】对老小区内覆盖效果不佳,不仅小区楼宇内的深度覆盖不足,整个小区内的道路上覆盖也不好,当时规划站点【清潭中学】由于位于清潭中学学校内部,校方不同意建设,前后经过多次协调均难以落地,且周边区域即是清潭新村老小区,无其他合适的替代站点,只能通过微站建设的方式来解决覆盖问题,如下为清潭新村示意图:2.2.2 方案选择经过现场查勘,选取了清潭中学周边共计5个合适的点位进行微站建设,在电信原有走光缆路由的水泥杆上安装天线,其中有两个点位位于清潭实验小学门口,相对别的几个点位更为敏感,在设备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射频和天馈一体化的3202E微站设备进行安装覆盖,电源供应采用监控电源分接,其他点位我们均采用的常规的RRU拉远+12dBi小板状天线的方式进行覆盖,现场选取的大致点位图如下:其中绿色点位为“水泥杆+3202E”、黄色点位为“水泥杆+拉远RRU+板状天线”的覆盖方式,现场照片如下:2.2.3 开通效果开通后关键指标测试对比如下:清潭新村内道路DT情况:微站开通后从测试情况看,清潭新村内道路上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 RSRP 与SINR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RSRP平均提升了10dBm以上,覆盖效果明显改善。

2.2.4 小结利用电信水泥杆+拉远RRU或水泥杆+3202E设备的方式建设微站比较快速,尤其老小区内这种水泥杆相对来说较多,建设点位可选余地较大,通过实际开通测试,采用此方法建设的微站平均每个微站能有效覆盖200m左右距离的道路。

2.3“路灯杆+拉远RRU”解决道路覆盖2.3.1 问题描述在汉江路和泰山路路口,该区域之前由泰山北路站点作为主覆盖小区,由于泰山北路站点拆除,周边站点很难对该路段形成强覆盖,导致该路段4G信号较弱,同时由于周边区域厂房均属于拆迁区域,重新进行新点规划谈点落地比较困难,为了确保该区域能获得良好用户感知,需要通过其他优化手段解决覆盖。

如下为现场示意图:2.3.2 方案选择由于规划站点迟迟无法落地实施,且这片区域周边通过射频优化效果也不理想,后发现在路边有市政的路灯杆,因此计划尝试使用路灯杆建设覆盖进行该区域道路覆盖。

具体方案为采用小型板状天线,通过灯杆打孔方式将连接天线和射频单元的馈线通过灯杆内部进行连接,由于周边无合适机房可用,因此在路灯杆附近安装地面设备箱,将射频RRU和光交盒放置在设备箱内, 对于取电问题,由于路灯杆供电一般在晚上才供给,因此参考常规机房建设思路,放置蓄电池在设备箱内,白天对设备供电,晚上通过路灯杆电源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以满足设备供电使用。

实施以后现场效果图如下:2.3.3 开通效果开通后关键指标测试对比如下:汉江路和泰山路路口灯杆站微站开通后周边道路DT情况:路灯杆平均RSRP 平均SINR 下载速率汉江路和泰山路路口灯杆微站开通后,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显示道路覆盖RSRP平均提升18.22dbm, SINR平均提升15.75 db,下载速率提升51.74 Mbps,周边道路上的覆盖效果明显改善。

2.3.4 小结利用市政路灯杆+拉远RRU的方式建设微站的话落地周期短,可利用路灯杆也较多,由于设备取电自路灯杆供电,电源供应比较容易,建设投资也成本较低,建成后能确保350米左右道路的覆盖,但由于路灯杆承重有限,在路灯杆上进行天馈安装和后续调整时需要借助升降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期的维护成本。

2.4“监控杆+拉远RRU”解决道路覆盖2.4.1 问题描述在汉江路和嵩山路路口,该区域之前由泰山北路站点作为主覆盖小区,由于泰山北路站点拆除,在该路段形成弱覆盖,附近站点建设大厦由于楼宇遮挡很难对该路段形成强覆盖,同时在周边区域由于面临拆迁,重新进行新点规划谈点落地比较困难,为了确保该区域能获得良好覆盖,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解决问题。

如下为现场示意图:2.4.2 方案选择规划站点无法落地,射频优化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再次进行现场勘查,在该路段有路灯杆、监控水泥杆,但由于现有路灯杆在道路中间,使用路灯杆方案则存在主设备箱取电困难的情况,故提出监控杆建设覆盖方案,利旧路边监控水泥杆进行道路覆盖。

具体方案为将射频模块RRU与天线均安装到监控水泥杆上,设备电源供应采用监控电源分接,通过附近光纤分接点进行光纤对接开通。

实施以后现场效果图如下:2.4.3 开通效果开通后关键指标测试对比如下:汉江路嵩山路路口监控杆微站开通后周边道路DT情况:监控杆平均RSRP 平均SINR 下载速率汉江路嵩山路路口监控杆微站开通后,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显示道路覆盖RSRP平均提升12.22 dbm, SINR平均提升8.24 db,下载速率提升29.36 Mbps,周边道路上的覆盖效果明显改善。

2.4.4 小结利用市政监控杆+拉远RRU的方式建设微站的话落地周期也相对比较短,取电来源于监控杆供电,电源供应比较容易,建设投资成本较低,但监控杆通常与道路周边树木高度持平,覆盖信号容易被树木遮挡,故每个监控杆微站建成后大概能确保200米左右道路的覆盖,对于同一个路段需要使用多个监控杆才能满足覆盖需求。

2.5 华为EasyMarco轻站解决新建小区的覆盖2.5.1 问题描述香缇湾小区为常州的新建高层小区,由于协调问题LTE的小区分布一直做不进去,只能靠周边的宏站来覆盖,覆盖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其他手段来进行补盲覆盖。

2.5.2 方案选择该小区尝试用华为EasyMarco轻站(AAU3940)解决补盲覆盖的问题,AAU3940设备将天线和射频集成,并采用了美化设计,能够快速部署,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我们在香缇湾小区共选取了3个点位来部署覆盖,三个微站均上联至铁北局室外DBS,其中1号点位在铁北局办公楼顶安装支架,在支架上面部署华为AAU3940设备,2、3号点位利旧香缇湾小区南侧的两根水泥杆,在水泥杆上部署设备,示意图如下:2.5.3 开通效果开通后关键指标测试对比如下:开通后香缇湾小区内道路DT情况:小区内楼宇CQT与SINR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5.4 小结从整个测试结果来看,用8米左右的灯杆安装EasyMacro对楼栋进行主覆盖,一般在7至10层以下可以得到较好的覆盖效果;而在15米左右的高度安装EasyMacro,对主覆盖楼栋的10至15层以下可以得到较好的覆盖效果。

另外,从远点测试来看,在15米天面高度情况下,距离EasyMacro基站约260米时达到覆盖的远点位置,故该种建站方式除了能增强小区的深度覆盖之外,对于普通道路的补盲,亦能达到较好的覆盖效果。

2.6 MDAS解决密集老小区的覆盖2.6.1 问题描述与北环新村、清潭新村类似,常州工人新村也位于常州密集城区,同样是80年代建设的6层楼高密集小区,共计有100多幢,周边宏站【兰陵】、【清潭东方村委】对老小区内覆盖效果不佳,当时小区旁边规划站点【兰陵杰座】由于小区业主协调问题,建设中被破坏,基站一直未能成功入网,且周边也无其他合适的替代站点,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覆盖问题,如下为工人新村示意图:2.6.2 方案选择工人新村楼宇之间间距较密,约为15至20米,该小区内有大量沿墙布放的用于布放光缆或电缆的钢绞线,以及一些水泥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该小区计划采用MDAS组网实验进行补盲,增强该小区的深度覆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