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第一篇: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课前准备:学生搜索苏中园林的图片、资料;按导学案预习课文;查阅作者情况。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在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的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创设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味苏州园林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教材分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一文是叶圣陶先生应承香港一家出版社为苏州园林摄影集而作的序。
文章条理明晰,结构简单,语言生动,词藻丰富,富有表现力。
序文尽显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一幅完美的图画目的。
文章虽然是介绍性说明文,但它为我们打开了窥探苏州园林艺术之门的奥秘,让我们领略到祖国壮丽的山河。
我着重引领学生走进文章,积累语言,学会感悟,发现苏州园林的美。
通过拟广告词,发现美等环节,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不够深刻。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品读感悟法,抓住重点词句知道学生自主学习法,运用百度搜索法,想想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苏州园林的图片导入新课了百度连接:二、讲析:(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足以说明苏州之美。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3、播放(幻灯4)视频《央视走进苏州园林》(幻灯5)出示问题:1、你认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苏州园林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二)逐步展示(幻灯片)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2、同学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
(精讲)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
其次写池沼。
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
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
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
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
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出示(幻灯片)教师小结(三)、反馈和迁移——我是大导游教师出示(幻灯片)问题:如果你是导游,你最想把苏州园林的那幅画面介绍给大家?提示:解说时一定要用导游的语气,抓住某个画面的特点,运用恰当地说面方法,准确的解说。
1、学生讨论交流,并在小组试讲。
2、学生展示。
3.教师及时评价。
(四)、提高和延伸(代作业)教师展示(幻灯片)提出要求:运用学到的知识介绍一下我们美丽的学校。
六、教学反思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
设计“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四大环节。
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简介:高发英,山东省安丘市金冢子初级中学一级教师。
任教语文20年。
邮编:262111 电话:***第二篇: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美术教师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我与教材”主题征文评选通知自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共有11套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和5套高中美术实验教科书通过审查并在各地使用。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之下,各教科书编写组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根据教育部部署,今年将正式颁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并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进行修订。
为了全面、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经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同研究,决定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我与教材’主题征文评选”活动,希望广大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者,一线教师及教科书编写者、出版者,针对现行实验教科书发表看法,并为教科书修订献计献策。
一、征文主题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建设与使用。
二、主题说明1.教材建设与使用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关系,教师使用教材的感受、体会可为教材编写、修订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发,促进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水平提高;教材编写、修订、出版工作者的工作思路、体会及相关建议也会对一线教师合理高效地使用教材、提高美术教学水平产生促进作用。
2.美术教师如何充分、准确地理解教材,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和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参评者可将自己这方面的方法、技巧、经验、体会、心得与同行分享。
三、征文对象全国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者,一线美术教师及教科书编写者、出版者。
四、参评时间2011年9月3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五、参评说明1.文章体例包括研究性论文、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心得、编写思路说明与编写心得等。
2.请按本次征文主题的具体要求准备参评文章。
参评文章严禁抄袭,一经发现抄袭之作,立即取消参评资格。
3.征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多于5000字。
4.请在征文(打印稿,一式两份)首页附上:作者姓名、年龄、单位、地址、邮编、电话(手机)和电子信箱,并在文末签名,同时在来稿信封上标明“征文”字样。
5.参评征文请寄: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征文评选组委会收,邮编:210097,咨询电话:010-********(赵军),************(赵蓉)。
6.每位参评者最多可投2篇稿件,所有来稿一律不退。
评选后,将精选优秀征文刊登于《中国美术教育》,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所有参赛者均视为同意出版(如不同意,请特别声明)。
7.本活动不收取费用。
六、评选办法1.组委会将邀请国内著名美术教育专家、美术特级教师、资深编辑共同组成评选委员会,本着公平、公正、认真、负责的态度评选。
2.本次活动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所有获奖者将颁发获奖证书。
七、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八、协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2011年4月28日第三篇: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心得体会——做一个科研型的班主任老师们,下午好,我有幸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培训,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为期不长的几天培训中,通过听专家和来自全国百佳班主任老师的交流,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应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