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人才培养的四个理念吴国平摘要: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完整的人”,因此,教育改革应积极创新培养模式,造就一批“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通识人才。
本文着重从淡化专业、扩大读书面、走向人文化和注重创造力四个方面对通识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通识人才;培养;理念二战后,哈佛大学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需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出合适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1982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罗斯福斯克(Rosovsky)提出,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如下基本素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必须对自然、社会、人文有批判性的了解;不应忽视其它地区和另一时代的文化,并应藉此建构未来的文化;要能了解和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应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介于广泛的知识能力和专业阶层之间的程度。
可见,现代教育更注重培育学生成为真才实学、兼通科学与人文,能深刻认识传统与现代、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能力。
诚如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所说的:如果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教育就会陷人功利主义。
因此,教育的改革应积极创新培养模式,造就一批“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通识人才。
一、淡化专业专业分工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从社会运行的成本和效益角度来说,专业不对口会带来种种问题,因此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教育部门总是为此尽力协调,以取得最理想的局面。
然而现实情形并不随人意。
复旦大学曾经对分配在沪、江、浙三省市的1987—1989三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对口的约占2/3,不对口的约占1/3。
(一)专业设置难以追踪时代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高校专业设置及其招生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兴趣形成的周期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已很难追踪时代的发展。
人们常说,“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第三次浪潮”、“第四次技术革命”等已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知识总量40—45年翻一番、各种学科已达50001之多。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学科越多、分工越细、外延越窄,形成了“专业过窄”。
也就是说,科学文化越发展、社会竞争越激烈,专业不对口不但不能消除,有时还会呈上升趋势。
此外,还有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当年范文澜先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那样抱负的人少了。
面对这种专业不对口的现实,从学校办学角度来考虑,就是要努力“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增强通用性。
歌德曾经说过:博学多才其实只是给专门者准备的一个足够活动的天地而已。
战略学大师利德尔·哈特说得更极端:“只有‘大战略’才会有更深远的预见和更广博的观点”,“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
固通才论者深谙这种以博促专、以通促专的道理,认为鼠目寸光、短期行为、就事论事、就专求专,往往欲速则不达。
举凡思想、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学科的研究成果,如果只有本门专业的知识,要取得大成就是困难的,一定要求助于专业外的知识。
所以当我们“求专”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只顾本专业的专深,还要顾及跨学科的“博通”。
(二)淡化专业,强化思想当然,必须承认强调“淡化专业”并非“取消专业”。
因为“专业对口”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的时候情形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在1901—1980年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物理学家中,专业对口率达77%。
而在我国现代大作家中,一大批都是专业不对口的。
这似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物理研究要对口、作家不读中文系。
在专业对口与否方面,文科与理科确乎有很大的不同。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列宁都是学法律的,马克思原来爱好文学,大学读的专业是法律,取得的学位是哲学博士,代表作《资本论》是经济学巨著,两大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属历史学范畴,关于异化的著述又是人类学理论,他身兼六职,专业究竟算什么?怎样才算专业对口?与毕加索齐名的画家——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被誉为“现代艺术史上最伟大的革新家”康定斯基,都是学法律的。
徐志摩曾先后在8所大学就学,中文、文学专业从来没有沾过边,谁能料到日后他竞以文学为终身职业,并以此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如果再由此说开去,就不难发现历史上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几乎没有一个是强调什么对口、厮守专业的窄小天地“从一而终”的,而往往是在对民间疾苦、社会弊端感同身受的长期思考郁积不得其通,在个人品格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的不幸遭遇、痛苦中茫茫求索,而读书、而观察、而思考、而发泄、而著述。
他们的思想历程很难归结为某一专业培养、对口的结果,专业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出发点、突破口或者表述手段而已。
重要的是对于问题的长期追踪,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较,发现联系和区别、本质和特点、规律和趋势,这种自成一格的独特见解就是所谓思想、理论,也就是文科学习和研究的最高水准所系。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家无专业,大家在思想。
在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从来是不分专业的。
二、扩大读书面探讨专业外读书的意义,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弥补专业教学的不足,还可使思想教育增加生动活泼的内容与形式。
(一)形成总体观念所谓总体观念,是指人在跨专业、多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反复思考、横向思维、纵向渗透、广泛联想,从中悟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共通道理,在认知结构上达到融会贯通。
总体观念非常重要,历来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所重视,它是一个人思想是否发达、战略思维是否恰当的一个主要标志。
一个人有了总体观念,就能注意全局,大处着眼、居高临下,敏锐地抓住众说纷纭、千头万绪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本质,既不会纠缠一隅、输了全局,也不会短期行为、临时应付,更不会人云亦云、忽左忽右。
(二)以博促专任何一个专业,仅靠本专业的内容是很难取得伟大突破的,必须要有专业外各种知识的恰到好处的补充和整合。
一般地说,这种专业的表述需要语言写作能力,要有哲学的方法论,要有数量计算的基础,要有古文、历史甚至考古的基础,还要有追踪学科前沿的外语基础等。
研究经济学,就要如熊彼特所说,需要懂经济、历史、统计;搞国际经济,要懂经济、法律、外语等。
(三)创立新学科剑桥大学贝弗里奇教授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
”不妨以创立控制论的维纳为例。
维纳兴趣广泛,先后在三所大学分别专攻数学、动物学、哲学。
他回顾总结了牛顿以来科学思想与方法论,发现科学间联系、统计与进化的观点正在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而边缘区域常常是新发现的天地。
因此,维纳主动与工程、生物、数学、数理逻辑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接触,研读他们的专著,析其中的问题,注意信息、功能模拟、统计方法等的应用研究,几十年的博采横通,终于使他在1948年创立了控制论。
(四)增强适应性尽管人们从计划和愿望上总是要求专业对口,但由于统计误差、形势变化、竞争胜负、个人兴趣与价值取向改变等原因,古今中外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用非所爱的情况还是持续存在。
马克思、列宁、歌德、席勒、巴尔扎克、培根、毛姆、高尔斯华绥、康定期基、马蒂斯、柴科夫斯基等,都是读法律而不做法律工作。
而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胡适、老舍、茅盾、巴金、朱自清、郁达夫、梁实秋、闻一多、徐志摩等,都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却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
因此当遇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时,只有具备较宽的知识面,才有可能具备这种调整结构的能力,从而迅速顺利地转到新专业上去。
(五)培养多面手黑格尔和洪堡都当过柏林大学校长,论学术成果首推黑格尔,但论治校有方则数洪堡。
同样,都当过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和蔡元培,论学术成果首推胡适,但论治校有方则数蔡元培。
因为作为校长,他所要致力的已不是原来自己所专攻的很小的一个专业点上如何精深,而要协调好全校各院系、专业、课程所有的局部,所以一定要了解面上的概况与要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总体观点、独立判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这是任何旁人所无法代劳的。
在知识增多、专业加深、多学科通才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培养这种意义上的通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可以说,凡处于多学科、多行业决策地位的人,凡从知识或社会总体上把握问题的人,其知识面的广博比专业的精深更为重要。
或者说“博通”能力与“总体观念”就是他们的“专”,这就是培养多面手的意义所在。
三、走向人文化(一)人文教育反映出一个民族及其成员的品格和品位不管从事任何职业或专业,都会碰到什么是人、人的尊严、人类文明、道德善恶、是非关系及其评判标准与应取态度等问题。
一个人是否关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命运,关系到他能不能为公众尽心尽力,为真理而奋斗以至献身,这与单纯地掌握某种职业技巧、谋生手段相比,无疑重要得多。
这也是一个方向性、根本性问题。
具有深厚人文涵养的人,决不会把人生降格为物欲的满足、感官的刺激,狗苟蝇营,而是具有强烈的人生意义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他们之所以能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长时期坚持不懈,就是因为理想、信念的作用。
(二)人文教育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才能和方法论人文科学的对象是人文世界,即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表的文化世界。
它并不是认识、实践工具,而是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思考、追求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优化人文素养品位。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宇,尽管装饰得富丽堂皇,还是缺少一尊至圣的神。
同样,一个学生即使专业学得再好,如果缺乏人文教化、不懂得怎样做人的道理,还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三)人文教育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在人文教育的天地里,可以如三棱镜一样折射出形形色色的斑驳世界。
纽约州立大学前校长博耶曾说:“假如接受了人文教育,你活着就将不只是停留在个人这一水准上。
在许多重大事件面前,你就不会仅仅从被动应付,就不会仅仅从个人角度考虑这些问题。
”“我们时代的危机并不是关于技术上能否胜任的问题,而是失去社会前景和历史观念以及才能与良心灾难性地分离的问题。
”无怪乎,马克思主义早就提出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也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而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汤因比则提出:“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找到人生的正确的生活方式。
”圈可见,人文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至为重要,也是富有历史传统的。
这说明人文教育的现代复兴,有其历史必然性。
四、注重创造力今天,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最强烈的呼声,莫过于创新、创造力了。
可是,实际的情况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高等学府评估博士论文、教授晋职言必称多少部著作、多少万字,很少关注著作转载引用率、社会应用率、特别不注意创新、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