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图中②→③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处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D.如果食物过咸,系统B会增加对水的重吸收解析:根据图中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②→③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之间;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人体内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B )A.组织液、血浆B.血浆和组织液C.血液和组织液D.血清和组织液解析: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肝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
4.如图所示甲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乙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甲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甲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中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C.甲图所示的结构在乙图中仅有一处D.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不会兴奋,d点会兴奋解析:甲中3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至5(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而不是选择透过性;甲图所示的结构在乙图中不只有一处;由突触结构特点可知,乙图中的c点在传出神经上,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 点后a点会兴奋,d点不会兴奋。
5.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
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
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C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当手被物体刺激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 为效应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上电位为外正内负;图中甲为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乙为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
6.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B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其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B.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D.大脑皮层语言H区受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解析: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觉感受器,而非神经中枢。
7.如图为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冷觉形成的部位B.寒冷刺激时,a、b、c、d、e激素的分泌均增加C.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还能合成、分泌a、e激素D.图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感受器解析: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e激素与水分的重吸收有关,寒冷时出汗少,尿多,因此抗利尿激素应该分泌少;图示的神经调节中,肾上腺不是感受器。
8.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激素分子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B.食物中缺碘,会导致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C.1 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 200 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D.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在饭前口服少量胰岛素解析:食物中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
胰岛素属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应该注射胰岛素。
9.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B.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C.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浆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D.若该免疫细胞进行体液免疫时,裂解靶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的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免疫细胞”上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又有相关的激素受体,所以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会引起神经末梢处的电位变化,使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靶细胞的裂解,发生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10.当土壤缺水时,根部与干土直接接触,就会刺激植物体内合成脱落酸,并运送到叶片,改变它的水分状况,使气孔关闭。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C )A.植物也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此过程可以称为反射B.脱落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物的抗逆性C.脱落酸的分泌还可以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叶和果实的脱落D.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只依赖激素调节解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土壤缺水后,脱落酸增多,气孔关闭,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有利于植物渡过缺水期,脱落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叶和果实的脱落;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11.甲组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图所示);乙组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实验。
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 A )A.接受块甲含有生长素,接受块乙不含有B.如果提供单侧光,会影响甲、乙两组中生长素的运输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D.此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解析: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可以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单向运输,因此接受块甲中含有生长素,乙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切去尖端后感受不到单侧光;此实验可证明生长素是极性运输。
12.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B )A.生长素浓度是10-8 mol/ L时,对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C点对应的浓度促进茎和芽的生长C.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D.根向地生长现象中,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10-8 mol/ L,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10-8 mol/ L,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解析:生长素浓度是10-8mol/L时,对根的影响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 点对应的浓度是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但抑制芽的生长;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作用都表现出低浓度促生长,高浓度抑生长,体现出作用的两重性;由于重力作用,根的近地侧生长素高于远地侧,根对生长素敏感,浓度高的时候抑制生长,近地侧生长慢,远地侧浓度低,会促进生长,生长得快,因此根会向地生长,体现了作用的两重性。
13.近年来人们发现植物体内还存在其他天然生长调节物质,例如油菜素内酯,用其处理菜豆幼苗节间,发现可引起节间显著伸长,细胞分裂加快,节间膨大甚至开裂,以下叙述合理的是( C )A.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时需要考虑其施用的浓度及处理的部位等B.油菜素内酯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只在植物体内合成C.油菜素内酯可以从合成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D.研究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时不需要考虑阳光、温度等环境因素解析:生长调节剂指的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油菜素内酯是植物体内存在的天然生长物质,不属于生长调节剂。
赤霉素还可以由赤霉菌等合成。
油菜素内酯等植物体内的调节物质可以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会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时,作为无关变量,这些因素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1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的是草本植物阶段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引起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有土壤的湿度、盐碱度、光照的强度等因素。
群落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往往是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结构趋向于复杂,稳定性增强的变化过程。
初生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可以为昆虫和小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条件及良好的栖息场所。
15.关于下面曲线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 )A.甲图可以表示捕食关系,其中a是捕食者,b可以表示被捕食者B.乙图可能表示的是生存在有限空间内的两种生物的竞争曲线C.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D.蛔虫和人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一般不会出现图乙所示解析:甲图体现了先增加者先减少的特点,属于捕食关系曲线,其中先增加者应该是被捕食者,后增加者是捕食者。
乙图中,一种生物增长,另一种死亡或灭绝,可以是有限环境中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应该是彼此有利,“同生共死”的关系。
蛔虫和人是寄生关系,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出现导致寄主种群灭亡的现象。
16.对一段新建公路两边空地的处理及一年后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 )A.甲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乙地B.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若以后没有人为干扰,甲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乙地生物会逐渐减少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图中并没有统计每种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因此无法确定每种动物的密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