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
一、概念题
1.云梦秦简
答: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秦朝竹简,共1155支,简称云梦秦简。

这批考古发掘的文物,为研究秦朝法律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云梦秦简中的法律条文,尽管不全是秦统一后适用的法律条文,但却是秦律的重要渊源。

包括了《秦律十八种》、《效律》、《法律答问》、《封诊式》、《秦律杂抄》、《为吏之道》等丰富的内容。

2.廷行事(中南财大2006年研;人大2003年研)
答:廷行事是秦简中的一种判例形式。

先秦的司法实践中就适用判例,判例可作为同类案件判决的依据。

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有十余条直接以“廷行事”作为依据,其“廷行事”即判案成例。

由此可见,在秦代,各级司法官吏先前审判案件的某些成例也是法律的补充形式,这大约可视为汉代“比”或“决事比”的渊源。

3.法律答问
答:“法律答问”是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

据史料的记载,法律答问是秦朝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员对律令所作的权威解释,是对秦律的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的解释,是对秦代律令条文的重要补充。

“法律答问”与法律条文一样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4.城旦舂(辽宁大学2003年研)
答:城旦舂是秦朝的劳役刑之一,城旦是指强制男性犯人早起去修筑城墙的苦役,女性
犯人处以城旦舂者,不去修筑城墙,而服舂米的苦役。

但实际从事的劳役并不限于筑城舂米。

至东汉时,“城旦”不止筑城一事。

晋以后此刑再无所闻。

至北周时,将强制犯人服役的刑罚定名为“徒”,一直沿用至清。

5.诬告反坐
答:诬告反坐是秦代的定罪量刑的原则之一。

即对于诬告他人者,以所告之罪罪之。

按照秦律,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故意陷害他人才构成诬告罪,若是出于过失则不算诬告;但若诬告他人杀人,即使是由于过失,也要以诬告罪论处。

6.廷尉(人大2007年研)
答:廷尉是秦代的中央最高司法机关之一。

秦代的中央司法机关主要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

廷尉属九卿之一,专理司法,是秦代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和最高司法官,地位在“三公”之下,其职责是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不能审理的重大案件,以及审核判决各郡的疑难案件。

7.公室告(人大2001年研;中国政法1998年研)
答:“公室告”是秦代对子告父母以及奴隶告主人的一种法律诉讼限制制度。

秦代将自诉案件分为“公室告”与“非公室告”两种。

秦简《法律答问》对何为“公室告”、何为“非公室告”作了解释。

“公室告”,是指控告他人的杀伤和盗窃行为;“非公室告”,是指父母控告子女盗窃自己的财产,以及子女控告父母、奴妾控告主人肆意加诸自己各种刑罚。

对于这两类告诉,只有“公室告”才予受理;凡属“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若当事人坚持告发,则告者有罪;若是他人接替告发,也不能受理。

8.爰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人大2003年研)
答:“爰书”是秦代一种司法记录文书。

秦律明确规定,在案件审讯时,须将审讯经过、在场人员、被告人的口供和所使用的证据等一一记录下来。

秦代司法机构的审讯记录和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案情报告,在《封诊式》中均称“爰书”。

从《封诊式》所载事例来看,秦代的审讯记录大体上应包括以下内容:被审讯者的姓名、身份、籍贯、现居住地址,以及因何原因被控告;原告的诉辞,被告的供述,司法官吏追问时他们的辩解辞;被告人是否有前科;证人在讯问过程中提供的证词;有哪些证据;审讯过程中是否进行拷打。

9.非所宜言
答:非所宜言是秦代为维护皇权而设立的罪名。

秦二世时发生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凡言反者均以“非所宜言”罪下狱处死。

非所宜言罪并无明文规定,是可以由统治者从维护私利出发任意解释的。

这项罪名从秦朝开始出现,汉时已普遍适用。

10.以古非今罪
答:以古非今罪是指借上古三代的事迹,即尧、舜、禹,抨击当代的朝政,对国家治理方针、社会管理措施进行批评、非议。

犯本罪的,要处以族刑;如果官吏对这种行为明知而不检举的,与之同罪。

11.什伍连坐
答:什伍连坐是秦代犯罪连坐制度的一种,这种是商鞅在秦国进行改革的时候开始实行的:“令民为什伍,而相收(牧)司连坐。

”具体做法是将邻里之间五家编为“伍”,十家
编为“什”,这种居民组织的意义在于使居民存同一什伍之间相互监视,各户对属于同一什伍的居民的违法犯罪行为负有纠举责任,否则则要连坐。

一般是一家有罪,其他家进行纠举则可以免责,未进行纠举的则要连坐。

12.具五刑
答:具五刑是秦朝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实际上是将多种刑罚,包括肉刑和死刑执行方法对同一对象叠加适用。

“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

”即对犯要处以族刑之罪的犯罪人本身,要施以五种刑罚:黥、劓、刖、笞和枭首。

13.“赀”
答:“赀”是秦代的主要的经济处罚刑,“赀”是指秦代用经济制裁来惩治管吏的一般失职和人民的一般违法行为的独立刑种,它包括三种刑种:一种是纯罚金性质的“赀甲”、“赀盾”。

二是“赀戌”,即发往边地做戌卒;三是“赀徭”即罚服劳役。

14.“三公”
答:秦代的最高机构的设置。

三公分别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中丞相总管全国行政事务,是皇帝之下的最高执政官;太尉是最高专职武官,掌握军政;御史大夫也是副丞相之职,除掌管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之外,还负责监察和亲理诏狱。

15.“九卿”
答:即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皇帝侍从警卫)、尉卫(掌宫廷警卫)、太仆(掌
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司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使(掌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专供皇帝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九卿构成中央各重要的行政官职和机构。

二、简答题
1.简述秦朝法律的主要形式。

(南师大2010年研)
答:统一后的秦代法制形成了律、令、式、法律答问、法律文告以及程、课、廷行事等多种法律形式。

(1)律
“律”是朝廷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

自商鞅改“法”为“律”之后,“律”便成为秦的主要法律形式。

“律”在后世成为中国古代法的代表形式,其地位即由此奠定。

(2)令
“令”是君主或皇帝针对一时之事而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它同“律”一样也是秦时经常使用的一种主要法律形式,但其效力高于律。

“制”与“诏”成为皇帝命令的专称,从而不仅使之与其他人发布的命令区别开来,而且更赋予其最高威严,使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式
“式”是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以及书写审讯笔录、现场勘察笔录、查封笔录等法律文书程式的法律文件;“式”在文字上指“准则”、“标准”、“范例”、“模式”或“格式”之意。

(4)法律答问
“法律答问”是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员对律令所作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
一样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采用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作出了明确解释,是对秦代律令条文的重要补充。

(5)法律文告
“法律文告”是秦代各级官吏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但其效力通常仅限于发布者职权所辖的特定地区和范围之内。

(6)程、课、廷行事
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来看,秦代还有“程”、“课”、“廷行事”等多种法律形式。

秦简载有《工人程》三条,是朝廷颁布的用来规定主管人员考核官营手工业生产者劳动数量与质量的法律,由其内容分析,“程”与“式”一样含有“标准”之意。

秦简中还载有《牛羊课》一条,其内容乃是关于牛羊蓄养的法律。

此外,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有十余条直接以“廷行事”作为依据,其“廷行事”即判案成例。

2.简述秦代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法律规范。

答:秦代虽然没有成文的行政法典,却有一系列单行的行政法规,这些行政法规内容相当全面,几乎涉及当时行政活动的各个领域,并且,这些法规大多数类型完整,结构严密,确定性程度高,从而为各个行政机关提供了行为准则,充分体现出秦代“事皆决于法”的特征。

(1)机构设置
①中央机构:秦代朝廷的机构设置是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职官。

a.丞相总管全国行政事务,是皇帝之下的最高执政官;
b.太尉是最高专职武官,执掌军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