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用,对正确地对待历史是颇有助益的。
但是,无论个人和集团的历史行为怎样富有政
治倾向和意识形态诉求,至少不可能完全违背 历史的总体规律,相反,往往是由于他们的利益 和愿望大体上适应世道人心,才能获得预期的 目的。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势力和 集团的权力、利益、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 ,往往表现出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性和一致性。
如强调正史时,适当地重视野史;表现大历史和
对大历史进行宏大叙事时,不应忽视小历史和 对小历史的微小叙事;坚持历史的决定因素时, 要考虑到历史的中介因素;凸显历史的必然性 时,应关注历史的偶然性;描写历史的中心领域、 主导性、同质性和历史过程中的正面因素时, 要努力发掘和表现历史的边缘地带、异质性和 历史过程中的负面因素,等。

从传统历史小说宏大的战争场面、江山的改朝换代和英雄 人物的叱咤纵横,始而转向家族村落的兴衰荣枯以及平民 百姓的小小悲欢,进而转向阴暗的历史废墟和小人物晦暗
纷乱的非理性世界。

4、寓言、戏拟、反讽等现代艺术手法的运用。
5、民间视角。余华说过,
外部世界都是不真 实的, 只有自我才真实。 在新历史小说作家 们的心中, “历史是‘我’ 的历史, 或者说 是 ‘我’ 对历史的体验、 感觉、想象” , 历史在新小说作家们眼中是不确定的,是随意 的, 是不断更改的。 这给他们的小说创作打 上了鲜明的个人色彩, 带上了鲜明的个体经 验和自我感知的烙印。新历史小说在叙述上常 常会出现一个“我” 的叙述者形象。 “我” 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地隐现, 沟通着现在与 历史的对话, 赵玫《高阳公
主· 长歌》《武则天· 女皇》,铁凝《棉花垛》,
王安忆《长恨歌》,张洁《无字》
6、宿命化历史小说。张扬宿命,是为了强调
偶然性的力量而消解过度强调必然性的历史观。 由于欲望是骚动不宁无从把握的,历史的发展 运行就被认为并无规律可循,一切似乎只是听 从天意的安排,人就成了天意、宿命手中的一 个道具。周梅森的《大捷》、《国殇》、《英 雄出世》

新历史主义凸显了历史文本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 倾向性。对这个问题的强调是有意义的。特别是 官方的正史的书记官们往往受当权者的权力和利 益的驱动,对历史的人物、事件和过程往往进行偏 私的甚至歪曲的描写,使历史的文本形式和历史事
实本身出现悖立和反差。充分考虑到权力、利益、
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倾向性对书写或改写历史的作

海登•怀特曾经指出,新历史主义“尤其表现出对 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趣事、偶然事件、 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 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人们只有通 过历史话语才能把握历史,而作为一种叙述话语, 历史文本的深层内容是语言性的,诗性的,带有 一切语言构成物的虚构性。”
“如何组合一个历史境遇取决于历史学家如何
海登•怀特通过赋予历史一种想像的诗性结构,从 而把历史事实和对历史事实的语言表述混为一谈。 认为历史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文 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是一种具有文学性的历史文 本,是一种“叙事”的“话语”文本,从而把“史学” 变成了“诗学”。

历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语言
用共时性取代历时性,用平面性取代深度感,用
破碎感取代连续性,用隐喻性取代真实性,采取
蒙太奇手法随意虚构、编织和重塑历史,令人
无所适从。
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义尽管带有非历
史化的倾向,但对扩展人们的历史理论思维,打 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是有益的,为全面、完整地 理解历史真实、历史结构、历史过程和历史发 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统。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无空间的时间
和无时间的空间都是不可思议的。把空间时间 化和把时间空间化也是不妥当的。带有后现代 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义通过把时间空间化,忽 略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域在、政治和文化诸 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随意拼贴、编织和解 构历史,而不再注重历史事实本身的多样性和 异质性。

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相结 合,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宣扬 文学的解构功能和批判精神,客观上有助于启发人们
从政治视域观察历史和现实,有助于培育大众对不合
理的体制和思想的批判精神和变革意识。但是,新历
史主义的各种观念存在着共同的理论误区。
不论怎样施展文学的想像、虚构和语言符号的
4、欲望化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有意消解传
统历史小说所谓的规律性、本质性,突出其非 本质的一面,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往往被写成 一种非理性的特别是欲望化的历史,支配历史 前进的不是什么理性,恰恰是无可把握的欲望。 格非的小说《迷舟》、苏童小说《米》、刘醒 龙《圣天门口》
5、突现女性历史的新历史小说。试图恢复女
与历史之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过程。
2、重在叙述民间化边缘化历史的小说。传统
历史小说大多属于宏伟叙事,新历史小说的创 作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它不想作正史的补充, 也不再关注国家民族的大事,而有意地关注民 间的历史、小人物的历史,边缘人群的历史。 因此,土匪、娼妓、江湖术士、游方郎中、商 人等等社会边缘角色进入历史,成了历史的主 角。莫言《红高梁》,苏童《妻妾成群》 乔 良的《灵旗》


3、重在叙述个人命运的个人化历史小说。由重在写国家、 民族的历史转为写民间、底层的小人物的历史,叙事的基 本单位发生了重大转折,把历史与人的关系聚焦在“个人” 的身上,重在写个人的命运、遭遇。像李洱的《花腔》、 毕飞宇的《玉米》,李晓的《叔叔阿姨大舅和我》。 以前同“我”妈和大舅一起在新四军里出生入死的叶阿姨, 解放后竟被认出是个特务,她迫于压力杀死丈夫后畏罪自 尽,其真实身份无人知晓
—包括批评家所研究的文本和我们处身其中研 究其他文本的文本——的历史具体性和社会物 质性内容;因此,我也指所有阅读形式的历史、 社会和物质内容。 ‘历史的文本性’首先是指,不以我们所研究 的社会的文本踪迹为媒介,我们就没有任何途 径去接近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和一个物质 性的存在。”
○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辨证分析
的意识形态中心思想,反对文本的模式化, 认为写作文学史文本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超越、创造
性的生产,反对结构主义叙事学。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
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他在 《文类》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新 历史主义”的旗号。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学 术伙伴,还有路易斯•蒙特洛斯、乔纳森•多利莫 尔、海登•怀特及查理•勒翰与卡瑞•利伯特等人, 他们的理论既有自身的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
从对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的历史精神的分
析,可以看出两者在历史精神方面有着极大的 差异。新历史小说是在各种思潮影响下,新的 创作模式与新的历史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而不 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阐释和说明。 新历史小说并非西方新历史主义直接影响下的 产物,而正因其历史意识与新历史主义内在精 神的一致性而被命名。

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与传统历史小说对立设置
的一种文体,既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叛,也 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超越。
非真实性:历史靠文本赋形,在文本中逝而复 返,在阅读中新生。历史作为窗口由于制作者的 历史性和权力话语的运作,必然受到不同历史语 境和权力话语的制约、挤压,这窗口既不透明也 不是唯一的 。 非确定性:在新历史小说家们看来,历史是非 理性的,欲望化的,无规律可循的,没有确定性 的。 非英雄化的非官方化的 :新历史小说毋宁更相 信历史是民间化的,个人化的 。
二、新历史主义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 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 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 后的先锋派作家和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 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 “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 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 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 历史小说”。 代表作:苏童《妻妾成群》《米》;莫言《红高
把具体的情节结构和他所希望赋予某种意义的 历史事件相结合,这个做法从根本上说是文学 操作,也就是说,是小说创造的运作。” 解构主义大师罗兰•巴尔特认为,我们所“看” 到的或“听”到的历史都不过是人们语言行为 的产物。
蒙特洛斯:“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我用‘文本的历史性’指所有的书写形式—

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追问历史的本质、本
原和基本动力的一些哲学性见解。具体来说:
一是真实性:认为历史是过去了的生活经验的真实 记录,是可信的,因而察古可以知今,历史可以作 为现实和未来的参考。 二是确定性,即认为历史是有本质有规律有目的的, 有确定性的,如什么多行不义必自毙,得民心者得 天下等等都一度被认定是历史的基本规律。 三是英雄化或官方化。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因 此在回答历史创造的主体时,一般都把胜利者当作 英雄来推崇,认为是这些英雄们创造了历史。
解构功能,都没有进入文本之中或文本之外的 作为第一性的历史存在,不管新历史主义者如 何解读、阐释、改写和重塑历史的文本形式, 并不意味着对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历史过程 和历史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故意混淆历史和 文本的界限,用历史的文本形式来冒充、取代 和偷换历史,正是带有后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 义文本理论的症结所在。
(三)主要叙事策略:
1、通过对历史的主观性、循环性、偶然性的 强调,消解传统历史小说以政治目的为本位的 历史阐释方式,抵制“宏大叙事”,更强调个人 经验; 2、用历史循环论来质疑历史决定论,注重挖 掘曾被遗忘和压抑的“另类历史”,甚至提供想 像中的历史;


3、历史的文本化和文本的历史化;重叙型、虚构型和家 族化。
(一)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
相关主题